【典源】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痹唬骸稗赏鲋俊痹唬骸捌缏分杏钟衅缪?,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p>
【譯文】楊子的鄰居丟失了羊,率領(lǐng)他的朋友,又請楊子的童仆一起追趕。楊子說:“唉!丟一只羊,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追?”鄰居說:“(因為)岔路很多?!保钭拥泥従樱┎痪镁突貋砹耍钭樱┯謫枺骸罢业窖蛄藛??”(鄰居)回答:“丟掉了?!保钭樱﹩枺骸盀槭裁囱騺G了?”(鄰居)回答:“因為岔路之中還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往哪邊去追,所以就回來了?!?/p>
【釋義】本意為岔道多,丟失了羊?,F(xiàn)比喻事理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因而找不到真理。
【誤用】因為成語使用頻率不高,同學們經(jīng)常理解成失敗。例如:這次考試的失敗,對我來說,不過是歧路亡羊,只要接受教訓,成績會上去的。
火中取栗
【典源】十七世紀法國作家拉·封登的寓言詩《猴子和貓》中說,一只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里燒熟,然后騙貓?zhí)嫠〕鰜?,害得貓腳上的毛被燒掉了,卻吃不到栗子。
【釋義】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風險,吃了苦頭,卻沒有撈到好處。
【誤用】現(xiàn)在常常被理解成比喻高風險的投資行為或在風險中獲利,這屬于望文生義。例如:今年初,上海鮮牛奶市場燃起競相降價的烽火,銷售價格甚至低于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不知所云
【典源】出自《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云”,意思是“面對這奏章淚流滿面,不知該說些什么?!?/p>
【釋義】這個成語原為自謙辭,表示語無倫次,不知該說些什么。后常泛指言語紊亂,令人難懂。貶義詞。
【誤用】使用中常常弄錯使用對象,成語是在批評說話人說得凌亂,進而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不是說聽的人因水平等自身原因聽不懂。例如:陳寅恪先生是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家,上課時旁征博引,一些外語尚未過關(guān)、文史知識貧乏的學生對此不知所云。
禍起蕭墻
【典源】出自《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边@是孔子勸自己的弟子冉有和季路,讓他們阻止季孫氏攻打顓臾而說的。
【譯文】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wěn)定統(tǒng)一;反而策劃在境內(nèi)興起干戈。
【釋義】蕭墻:古代宮室內(nèi)當門的小墻(照壁),比喻為內(nèi)部。成語的意思是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或者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也比喻身邊的人帶來災禍。
【誤用】如果不清楚蕭墻的含義,很容易把它理解成發(fā)生一般的禍患,或者把墻實指化。例如:沒想到,由于樓房的工程質(zhì)量不過關(guān),結(jié)果造成嚴重事故,真是禍起蕭墻。
休戚相關(guān)
【典源】出自《國語·周語下》,“晉國有憂,未嘗不成,有慶,未嘗不恰……為晉休戚,不背本也?!币馑际恰凹е埽〞x悼公)流亡洛陽時,聽說自己的祖國晉國有什么災難,就憂心忡忡;聽說晉國有什么喜慶的事情,就非常高興。他將自己的憂愁喜樂與晉國的命運連在一起,是不忘本的表現(xiàn)。
【釋義】休是喜;戚是悲傷。因此成語的意思是彼此之間的憂喜、禍福都互相關(guān)聯(lián),形容彼此利害一致。既然是喜悅和悲傷,那么這個成語使用對象應該是人或由人組成的集團等,而不應用于事物。
【誤用】在使用中最主要的錯誤就是使用對象不當。例如:二十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場改革與我們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是休戚相關(guā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