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朝霞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它交織在思維活動中,幫助學生跨越學習活動的障礙。在對“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課題實踐探索中,初步總結出比較適合數教學的教學模式“設疑、導思、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素質教育與課堂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新課程的理念得以充分的體現。
關鍵詞:設疑;導思;探索;興趣;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曾有過這樣一句話:“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它將幫助學生走過荊棘叢生的道路?!笨梢姡d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它交織在思維活動中,幫助學生跨越學習活動的障礙。
一、理論依據
“設疑、導思、探索”課堂教學模式,是根據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的主張“從實踐中得到知識”研究得來的。他主張要求教師根據教材所提供的資料和學生的實際,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去實踐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或規(guī)律。這種學習方法的步驟是:選定課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研究并得出答案或規(guī)律。因此,這種主張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主張讓學生直接接觸教材,找出問題,提出假設,共同研究,教師從中加以幫助?!霸O疑、導思、探索”教學模式,繼承并發(fā)揚了這種主張中易于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主動性;易于發(fā)展學生智力等優(yōu)點并且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知識,達到對知識的理解。“設疑、導思、探索”教學模式側重于在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因而更適合于小學數學課的教學。
二、基本模式
“設疑、導思、探索”教學模式是一種使學生主動學習,探求新知,從而活躍思維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設疑導思—集體研究討論—解疑獲知”這幾個步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并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設疑導思”即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或直接出示問題等方式引導學生明確研究目標或探索方向。要求學生在此過程中動眼、動手、動腦,并且有團體有目的地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探求知識的情感進入下面的學習活動中。
“集體研究討論”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利用教師提供的相關材料,自主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抽象以及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形成初步的概念結論。探究是一個由感性認識的上升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首先了解各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因人而異地進行點撥、啟發(fā)和引導,并使小組內的每一名學生都得以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對于遇到的疑難問題,應鼓勵學生利用集體的力量自行加以討論研究、驗證解決,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但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在需要的情況下進行討論,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不必走形式。
“解疑獲知”,即通過知識反饋、問題檢驗、實踐論證等師生雙向活動,使知識系統(tǒng)化,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實現了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
三、教學范例
我以“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為例,淺析“設疑、導思、探索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教師說出人身體上幾個簡單的比例,并把它們實際應用,利用它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以此為基礎向學生提問有關問題。當然得不到答案。引導學生說出他們想知道有關比例的一些問題。由于學生的疑惑來自實際生活,所以用生活中常用的知識作為讓學生產生疑問的事例進行導入,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會提問題并能夠提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從而啟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其次,指導學生如何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先讓學生觀察例題,找出問題的規(guī)律。再經過思考得出問題的結果。此時讓學生看例題及有關練習題,并引導學生自行去研究有關比例的知識。這部分是整節(jié)課的重要部分。我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思路,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學生置疑,再由學生自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從中選擇一個最科學、最合理、最快速的方法(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讓學生自己研究問題并從中找到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評價體系也著重向創(chuàng)造能力傾斜。
最后評價本節(jié)課成功與否不僅以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為評價標準,還側重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的程度。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在課前就將學生按照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程度分成不同的學習研究小組,便于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能加以適當的點撥;進行目標分層、指導分層、評價分層的教學活動,以達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以往在應用知識這方面教師常提出“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這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的問題,或設計一些生活中常出現的問題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再現的過程,并沒有學生真正的思考、創(chuàng)造。我設計的問題是:誰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有些同學甚至能答出一些有關比例尺的知識,既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得以運用,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素質教育與課堂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新課程的理念得以充分的體現。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