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璐
【摘要】 中學化學教學主要核心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并逐步形成相關的能力。本文主要對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及研究,以期待為今后的化學教學奠定基礎。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 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8-038-01
0
一、合理組織課堂教學 重視“宏觀”與“微觀”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源于觀察,辨識一定條件下物質的形態(tài)及宏觀現象,通過一定的方法掌握物質的及其的變化歷程,再深層次的理解其微觀層面的組成、結構及性質,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應用的觀念,然后,通過思維發(fā)散,預測物質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質和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因此,個人認為化學教學要重視學生對化學宏觀辨識的形成,合理組織課堂教學,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加強對化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和規(guī)律探究的全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真正有助于學生對化學微觀世界的探析。
二、注重思想滲透 樹立變化觀與平衡觀
物質是在不斷運動的,當然物質也在不斷變化中。物質的變化有量變與質變。同樣,知識也不是靜態(tài)的結論,還可以是生動的過程,更是思維的工具與方法。前蘇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笨梢娍茖W思維的訓練、思想滲透對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性?!皬头纸夥磻睉撌菍W生初中所學, 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復分解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在必修1的教學中,促進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認識由個例發(fā)展至系統(tǒng),強化物質的分類觀。還可以引導學生由物質交換成分到離子間的結合。必修1中解釋氮化鎂與水的反應的產物,正是體現了這一思想:氮化鎂中的氮負離子與鎂離子,分別與水中的氫離子與氫氧根相互交換成分,形成氫氧化鎂與氮氣。最近高二選考一輪復習中,習題中出現NCl3的水解反應,產物為NH3和HClO,也是這一思想的沿用。
三、學會證據推理 建立模型框架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明確提出“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罢J識化學現象與模型之間的聯系”既是解決化學問題的方法,也是促進學科素養(yǎng)形成的途徑。
高中化學教學不能停留在收集、記住事實這一簡單的層面上,更應借助科學探究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高二上半學期時,有個學生問我一個問題:同濃度的NaHCO3、CH3COONa溶液,哪個堿性更強一些。記得當時我不假思索,就說:當然是前者,因為前者酸性更弱,越弱越水解嘛。后來細細想起來,似乎不對。因為平時我們在分析NaHCO3溶液的酸堿性時,是要考慮到HCO3-的電離與水解的競爭關系。顯然,我在回答學生問題時,忽略了這點。事后我查閱了一些資料:H2CO3、CH3COOH的電離平衡常數;也找到以前已做過試題中的數據。最后更是直接去實驗室用PH計分別測定0.1mol/LNaHCO3、0.1mol/L CH3COONa溶液,分別pH為8.31、8.89.事實證明CH3COONa溶液的堿性更強一些。然后我查閱了一些大學資料,再一次證實這一事實。這些正是完成“宏觀事實證據、微觀探究職稱、符號表征構聯”的三重聯系。再回想,在我們的教學中,也能創(chuàng)設這種問題情境,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去推理,最后去升華知識。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也培養(yǎng)或引導學生去自主形成這種科學的基礎思路框架與模型:提出假設、收集證據、證據分析、證實假設、聯系證據與結論。這不僅能大大加強知識的鞏固與練習,也能提高學習積極性,更是能大大提升課堂效果。
四、加強科學探究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當然,面向21世紀的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是核心?!拔抑v你聽” “我說你做”的教育方式只會導致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意識的喪失。因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首先要呵護好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使他們在成功中體驗到創(chuàng)新的快樂,從而激勵他們不斷地在“懷疑—成功—創(chuàng)新”。高中化學新課標明確指出:重視科學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注重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景,激發(fā)探究欲望,引導地、有步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科學方法、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和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在我們傳統(tǒng)的分組實驗中,通常由教師結合實驗目的、器材、原料、步驟、數據采集及處理辦法等,先和學生詳細講一遍,然后學生按照老師的意思去開展實驗。這樣的實驗,沒有所謂的探究, 純碎就是按圖索驥,缺少了化學應有的挑戰(zhàn)性與探究性。去年化學教研活動中,張老師開過一堂 “硫與含硫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的公開課。課堂上,張老師開展的“活動與探究”中,只給出實驗試劑:硫化鈉溶液、亞硫酸鈉溶液、碘水、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稀硫酸等,由學生自己根據試劑設計實驗,根據現象得出結論。這種探究模式,才是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應提倡的學生實驗。不是局限于課本,也不是局限教師,學生真正的自己去研究摸索。這無形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五、還原綠色化學 注重責任的培養(yǎng)
化學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瘜W物質影響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衣食到住行,在高速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和與泯滅的人性之間產生的矛盾,教師不再只是教授知識的使者,還是培養(yǎng)學生們社會責任感和拯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帶頭人。
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為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可是,現實中,有的時候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在題型明朗、考點清晰的化學試題中,我們的教學我們的復習總是被“考點突破”、“ 考點狂練”等綁架著。這樣的做法顯然是違背素養(yǎng)理念,我們應加以改變。我們教師應站在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下,用化學核心概念,主干知識統(tǒng)領高中化學教學幫助學生從具體的事實、概念、原理、反應、用途等繁雜而散亂的知識中跳出來,站在更好的位置來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楊梓生.對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
(8).
[2]王莉.“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落地. 教師教育論壇,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