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齊亞敏
摘要:從地理與社會學視角對一個世紀以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國籍、性別、年齡特征、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以及創(chuàng)作語言、體裁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地理集中的趨勢,體現(xiàn)出明顯的歐洲中心主義與西方中心主義。從總體趨看,歐洲中心主義在逐漸減弱,世界性在增強;諾貝爾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64.6歲,主要作品與獲獎作品的創(chuàng)作平均年齡為42.5歲,但是以詩歌為主要體裁的獲獎作品與主要作品的平均創(chuàng)作年齡比以小說為體裁的平均創(chuàng)作年齡小;女性作家的獲獎比例較??;獲獎作家的平均壽命略高于發(fā)達國家的平均壽命;獲獎者的創(chuàng)作語言主要屬于印歐語系,以英語為最多,其他語系相對較少,語言上具有明顯的歐洲中心主義與西方中心主義色彩;大多數(shù)的獲獎者都受過較好的教育;家庭出身多元化特征明顯,文學藝術家庭具有一定影響,但純文學世家不多。
關鍵詞:諾貝爾文學獎;統(tǒng)計分析;地理分布;社會學分析;作家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7-0137-08
一、引言
諾貝爾文學獎初次頒發(fā)于1901年,是瑞典著名化學家和企業(yè)家諾貝爾遺囑中建議設立的5個最初獎項之一,是世界文學史和世界文壇上最為著名的文學類獎項,有著享譽世界的影響力。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發(fā)的第一個世紀中,中國作家盡管曾經無限接近諾貝爾文學獎,但最終擦肩而過。有學者把原因歸結為某種政治傾向,也有學者認為西方評論家并不完全以文學的標準來評判中國文學,也有學者認為是瑞典學院受到了地理、政治、種族與性別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翻譯問題。直到舊世紀的最后一年2000年,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因小說《靈山》獲獎,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2012年作家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國人為之振奮,舉國歡慶鼓舞。莫言的獲獎不僅肯定了中國文學的當代價值,為中國作家贏得了世界聲譽,也極大促進了中國文學的自信與創(chuàng)作熱情,中國文學引起了國內外文學界的關注與熱議。
在1901年至2015年共計1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史中,期間由于戰(zhàn)爭原因于1914、1918、1940—1943年沒有頒發(fā),1935年因為無法在表決中達成一致意見停發(fā)之外,其他年份均正常頒發(fā)。共頒發(fā)108屆,計有112位作家獲得獲貝爾文學獎。他們分布在6大洲的40個國家,其中1904、1917、1966、1974年是同時頒發(fā)給兩位獲獎者。盡管人們對諾貝文學獎的評獎標準、價值取向以及政治態(tài)度有各種探討和議論,但從社會學、地理分布、時間特征和文學創(chuàng)作視角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研究卻未見到,而自然科學獎的統(tǒng)計分析在20世紀50年代就要較為全面的研究。本文搜集了全部112位獲獎者的國籍、獲獎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出身、獲獎作品創(chuàng)作時年齡、創(chuàng)作語言、性別等信息,試圖從地理分布與時間特征、社會學、文學體裁與創(chuàng)作語言等視角依據統(tǒng)計數(shù)據對112位諾貝爾文學獲獎者進行統(tǒng)計分析。作為世界上最具權威的
收稿日期:2017-04-05
作者簡介:劉凱,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副教授(鄭州450046)。
齊亞敏,女,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鄭州450046)。
文學類獎項,此項分析可以看出其發(fā)展演變的一些規(guī)律,同時也能給予我們多視角的認識。本文分析的數(shù)據來源于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百度百科網站、維基百科網站英文版以及國內研究諾貝爾文學獎的專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在出現(xiàn)描述矛盾時,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準。
二、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地理分布與時間特征分析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國籍分析,一般以獲獎者獲獎時所在國籍為準,并與主要作品創(chuàng)作時所在國籍和使用的語言相結合(因此,米沃什是例外,他獲獎時是美國國籍,但其主要作品創(chuàng)作時國籍為波蘭,使用的語言也為波蘭語,把其歸為波蘭)。共有40個國家的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把蘇聯(lián)、俄國、俄羅斯算為一個國家),遍布世界的6大洲。其中,一人獲獎的國家有21個,分別為埃及、奧地利、澳大利亞、白俄羅斯、比利時、冰島、芬蘭、哥倫比亞、加拿大、捷克、墨西哥、秘魯、南斯拉夫、尼日利亞、葡萄牙、圣盧西亞、土耳其、危地馬拉、匈牙利、以色列、印度和中國;2人獲獎的國家有4個,分別是智利、希臘、瑞士、日本;3人獲獎的國家3個,分別為愛爾蘭、丹麥、挪威;4人獲獎的國家為2個,分別為波蘭、俄羅斯;獲獎人次超過5個的國家有7個,分別為德國8人、法國16人、美國10人、瑞典8人、英國10人、意大利6人、西班牙5人(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為秘魯—西班牙雙重國籍,考慮主要獲獎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在秘魯完成,出生地為秘魯,歸為秘魯)。這幾個文學藝術大國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獲獎人數(shù)超過5人的這7個國家的共有獲獎人63人,占總獲獎人的56.2%;剩余的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獲獎人數(shù)占不到一半。體現(xiàn)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所在國家的集中趨勢,超過10人的是法國、美國和英國,法國是文學藝術的大國,共有16人獲獎,而美國和英國各有10人獲獎。表1獲獎人數(shù)超過5人的國家的獲獎人數(shù)和所占比例
國家德國法國英國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美國合計其他國家人數(shù)81610865106349比例(%)7.114.28.97.15.44.58.956.243.8
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人的地理與國家分布可見圖1。
以各洲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歐洲86人,亞洲5人、澳洲1人、北美洲15人、南美洲5人、非洲3人。各洲人數(shù)及所占比例見表2。
獲獎人數(shù)最多為歐洲。實際上,獲獎人數(shù)超過5人的7個國家中6個為歐洲國家,而且,歐洲44個國家和地區(qū)共有23個國家83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占總人數(shù)的74.1%,其他洲的國家合計占25.9%。純粹的東方國家只有日本、中國和印度的作家共4位獲獎,而這幾個國家的人口占世界差不多一半,這也體現(xiàn)出對東方文學的某種忽視。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人歐洲最多;西方國家歐洲、北美、澳大利亞的獲獎者占全體獲獎人數(shù)的80%以上;而亞洲和非洲獲獎者共計10人,占獲獎人總數(shù)的8.9%。這體現(xiàn)出文學創(chuàng)作、價值取向與評獎中的西方中心主義與歐洲中心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