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三四歲時,我外祖父出國讀書,外祖母病故。她成了流浪兒。
那時,她就有了一個婆婆。
事情是這樣的:我媽被一戶人家收養(yǎng)。在舊社會,收養(yǎng)一個孩子,對哪個家庭都不是易事。孩子要吃飯、穿衣,卻沒有什么產(chǎn)出。不如養(yǎng)羊,羊還可以賣毛吃肉。所以說,收養(yǎng)我媽這家人也是積善人家。她去這家有一個名分——“童養(yǎng)媳”。他家并不缺兒媳婦,見小孩兒啼饑號寒很可憐,收作“童養(yǎng)媳”,成了一家人顯親。
“婆家”的飯是干活掙來的。我媽也盡一個幼童的能力勞動,打水、洗碗,幫大人推碾子。冬天,塞外風雪遮天蓋地,我媽沒鞋穿,腳上的血口子到第二年夏天才愈合。她現(xiàn)在還常常熱水泡腳。第二年,我媽的大爺爺接她過去,讀書,直至參加革命。
我問她對“婆婆”的印象,母親說:“那時候太小,記不清了。覺得她善良,在火盆上給我們烤土豆吃。土豆烤熟掰開,滿屋都是香的?!?/p>
“當童養(yǎng)媳不得有‘丈夫嗎?”我問。
我媽回答:“嗨,都是三四歲的小孩兒,一點印象都沒有?!睂@個“婆婆”,我媽記不住名字,也記不住那個村莊。
我媽和我爸結婚,沒婆婆。我的祖母和外祖母一樣,年輕時就去世了。代替“婆婆”的是我曾祖母,蒙古語叫“帖帖”。
帖帖貴族出身,較腐朽,架子大。當年,她從牧區(qū)坐火車到赤峰找我父親。下了車,她用拐杖指著車站工作人員說:“把我送到我孫子那兒,他是當兵的。”那時的人好,真把她送到軍分區(qū),帖帖見到了我父親。
帖帖進駐我家,像上帝一樣嚴厲地觀察我媽的所作所為。我媽把第一碗飯雙手遞給她,給她焐被窩,滿足她所有的繁文縟節(jié)。說話時,我媽眼睛看帖帖,雙手握在胸前,畢恭畢敬。我母親越恭謹,帖帖越看她像婢女,不交流,也不怎么注意她,和我們暢談《格薩爾王》的詩篇,追憶舊日筵席的排場。我媽照樣侍奉。
后來,我父親被抓走,生死未卜,帖帖憂思成疾。我媽里外支撐,對帖帖的照顧越發(fā)細心。帖帖看到我媽剛強堅忍,絕不是婢女所能擔當?shù)?,她開始像小孩一樣圍著我母親轉,要藥吃,要水喝,對我母親說心里話并流淚。過去,貴族不在晚輩面前流淚。
我結婚了,我媽成了婆婆。她雖是離休干部,卻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努力向別人學習。向誰學呢?我媳婦嫁過來成為她學習的榜樣。我媳婦這人天性勤勞,我媽把我媳婦過日子的程序全套引進。比如吃飯要有湯,洗碗要用洗潔精,擦地板要用蠟,水果在飯前吃而不是飯后,及時處理廢舊物品,等等,比一些小型企業(yè)的制度還復雜嚴謹。我媽認真聽取,著手落實,覺得我媳婦代表著先進文化。除去偷著藏破爛之外,其余皆按兒媳婦說的辦。
每年春節(jié)回家,我媳婦一進家門就擼胳膊挽袖子準備大干。我媽很不安,為讓兒媳婦休息,她已經(jīng)把想到的工作做到前面,如搞衛(wèi)生、物品擺放,等等。我媳婦挽起袖子后指出:“這兒,還有這兒?!编依锟υ帐?。我媽邊幫忙邊埋怨自己沒弄好。其實無所謂好不好,她倆的標準不一樣。
二十多年來,她們形成了“師生關系”。師是媳婦,生是婆婆。我媳婦把她知道的一切健康知識告訴我媽,把我媽有可能需要的一切物品買到身邊。知識類:木耳降血脂,山楂有益心臟,喝30℃的白開水、吃維生素藥丸,等等。物品類:運動衣褲鞋襪(我媽跑步)、洗衣機、DVD、洗頭水以及去年買的新房(我們掏一半錢)和家具,讓我媽和我爸追趕時代的腳步。
她們在一起談心,如果不看年齡的話,分不出誰婆誰媳。我媽敞開心扉,無話不談;我媳婦有啥說啥,肝膽相照。這么多年,她們之間沒什么隔閡。有一年,我媳婦被誤診,我媽知道后哭了好長時間,視力急劇下降。她用碎布塊縫方帕,準備賣錢給我媳婦買藥。那年,我從她床下掏出來一尺多高的方帕,手縫的。
有一年大年初一,我上街遇到多年未見的朋友高峰。他老家在寧城,路過赤峰,準備坐晚上的火車回北京,無處去也在閑逛。我把他們一家三口帶回家。我媽見此情況,也不問他姓啥干啥的,煎炒烹炸弄了一桌,高峰感動得喝醉了。上車前,他妻子對我媳婦說:“上哪兒找這么好的婆婆啊!你真有福!”
我媽接話:“你說反了。攤上這樣的兒媳婦,是我有福!”
我媳婦說:“我有福?!?/p>
我媽反駁:“你盡受累,有啥福??!”
高峰的妻子看她們爭執(zhí),臉上表情羨慕至極。
婆媳是緣,多珍惜。
【品讀】
在家庭成員的關系當中,婆媳關系大概是其中最復雜、最微妙的。對此,“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婆媳關系往往是“剪不斷,理還亂”。然而本文中卻展現(xiàn)了一種少有的“和諧”,展現(xiàn)了一種婆媳相處“禮”為上的境界。俗話說得好,兩好合一好,人心換人心。只要婆媳雙方多一些了解,多一些體諒,多一些包容,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的生活方式,這樣婆媳關系就會變得和諧,正如作者所言,無話不談,肝膽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