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軒,孫小娟
?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專項教學大綱分析研究
熊 軒,孫小娟
武術作為高等體育院校的主干課程,對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教育事業(yè)對體育專業(yè)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特別是在江蘇省將體育列為中小學必學課程的新形勢下,現(xiàn)行的教育大綱并不能適應新形勢,在很多地方值得推敲。本文以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專項為例,通過問卷調(diào)查法,訪談法等對揚州大學的教學大綱進行探討研究,為進一步修訂、完善教學大綱提供理論基礎。
武術專項;體育教育專業(yè);教學大綱
武術一直是揚州大學體育學院的主干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隨著國家體育總局積極推廣武術段位制進校園活動、江蘇省教育廳將武術加入到中小學必學課程等新形勢下,社會對武術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不管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內(nèi)容還是考核、評價方法方面都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求。
采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問卷調(diào)查法及訪談法對揚大體院體教武術專項教學大綱;揚大體學院體教學生進行研究。共發(fā)放70份調(diào)查問卷,有效問卷67份,有效率95.7%。
2.1 體育學院有關武術專項培養(yǎng)方案及教學大綱現(xiàn)狀分析
2014年4月10日江蘇省教育廳發(fā)布了試行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在此方案中首次明確將武術列為必學課程。作為省內(nèi)優(yōu)秀的體育師范生培養(yǎng)單位,武術一直是體育教育的主干課程。我院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均為2010年制定。
2.2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武術專項課程設置的調(diào)查分析
2.2.1 武術專項學時安排
根據(jù)現(xiàn)行教學大綱,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武術專項的課時一共為200學時。
表1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武術專項課開設學年
由表1得知,大部分同學希望在第二學年開設武術專項。根據(jù)實際情況,第1、第2學期大部分必修基礎課程并沒有完成,學生無法對各個專項有充分認知,不適宜進行專項選擇。第7學期開學后,該年級學生需在外進行2-3個月的實習,該學期的專項課因此中斷,學生并沒有完成專項學習,在實習中的專項實踐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綜合考慮大部分同學選擇了第二學年為開課時間。
表2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武術專項每周課時數(shù)科學性統(tǒng)計
由表2得知,大部分人依然覺得一周6課時的專項課時間比較合理。專項課在一周內(nèi)的強度不大,學生得到了充足的休息時間,可以以更加飽滿的狀態(tài)融入到專項課的課堂中。也有部分同學選擇的是每周4課時的安排,他們大多選擇兩年專項選修時間的,所以課時方面并沒有太多變化。所以現(xiàn)行教學大綱的課時安排仍是科學的,符合學生需求的。
2.3 課程內(nèi)容
在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中,理論教學部分共48課時占200總學時的24%,其中,實踐能力理論學習共有18學時,占總學時的9%。實踐部分共140學時,占總學時的70%,其中,傳統(tǒng)拳、器械共28課時,也占到總課時的14%??偟目磥?,都是以套路的學習為主,其他的方面涉獵較少。
據(jù)調(diào)查可知,在體育學院中高考加試時是武術專項的并不多,其中一大部分同學此前并沒有武術基礎,所以仍要花大把的時間在武術的基本功教學上。但武術基本功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在現(xiàn)行大綱中,將武術專項課中28個學時分給傳統(tǒng)拳與傳統(tǒng)器械,但并不能達預想的效果。而與在外進行實習工作的同學們交流得知,當下的中小學課堂中,以基礎的拳法為主,校園武術當下主要開展形式為武術操,甚至有的學校要求教師創(chuàng)編適應本校學情的武術操。這些是大綱中所缺少的,我認為應該相應減少傳統(tǒng)拳與傳統(tǒng)器械的課時,減少傳統(tǒng)拳的技能學習,改為理論介紹為主。統(tǒng)籌其他教學內(nèi)容的時間,將武術操的學習與武術操的創(chuàng)編加入到課堂中。
表3 關于專業(yè)技能與實踐技能主次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
注:實踐技能包括“教學、裁判、訓練、理論等”
表4 關于“在專項學習中鍛煉實踐能力的機會夠不夠”調(diào)查統(tǒng)計
專業(yè)技能是指完成武術套路或是散打的能力。實踐技能是指進行武術教學、武術裁判、帶隊訓練和理論研究的能力等。從表3、4可看出:專業(yè)技能和實踐技能在教學中的比例分配還是一個值得推敲問題。經(jīng)過與教師同學的交流得知,實踐能力的鍛煉機會一般是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尋找,一般在整個專項的學習過程中,會分配到一次帶隊訓練的機會。在表3中,46.27%的同學覺得專業(yè)技能與實踐技能都很重要。然而細看,覺得實踐技能更重要的同學多出了近10個百分點,這不是偶然。結合表4來看,近七成的正在學習或已完成專項學習的同學是覺得鍛煉實踐能力的機會是不夠的。而經(jīng)過對已經(jīng)實習工作的同學的采訪得知,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專業(yè)實踐能力是有點捉襟見肘的。
2.4 考核、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的建設是為了服務于課程,好的評價體系可以促使課堂良性發(fā)展。評價體系的確立,不僅僅是確立了考核一個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標準,也確立了未來教學的方向及重點,甚至左右著學生的學習重心。評價體系包含很多: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等等。而我們就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的“成績考核”的內(nèi)容,輔以問卷及訪談的結果,做一些討論。
在現(xiàn)行教學大綱中,成績考核的描述如下:
Ⅰ “理論考試”、“技術考核”均屬于期末考核(占70%)
Ⅱ“平時考核”(占30%)
Ⅲ“平時單項成績”、“技能考核”屬于技能考試(占60%)
Ⅳ“理論考試”、“課堂提問、完成作業(yè)、學習態(tài)度”屬于理論考試(占40%)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中,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試為主,平時考試為輔;考核方式以技能考試為主,理論考試為輔。
表5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武術專項考核形式、方式統(tǒng)計
從表5得知,平時為輔考試為主的形式可以對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成果統(tǒng)一的做一個全面評價,便于教師考察、評價。但這種形式也有其局限性,存在臨時抱佛腳的同學,平時上課濫竽充數(shù),在期末考核前,只練習考核內(nèi)容。根據(jù)表9數(shù)據(jù)得知,以平時為主,考試為輔的考核形式,也不便于教師的考察、評價。降低了期末考核的比例,使學生也降低了對期末考核的重視程度,這樣期末考核就并不能完全代表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這樣就失去階段性評價的意義。所以不管是以平時考核為主還是以期末考核為主都具有其優(yōu)勢,只有把握好兩者合適的比例分配才能既在課堂中抓住學生,也能保證階段性評價的科學性。
3.1 在學時安排方面,同學們更希望在第二學年開設武術專項課程,將開設時間延長至2學年,而對每周的課時安排要求相對不變。
3.2 在武術專項的教學內(nèi)容中,傳統(tǒng)拳的比重較大,實踐能力鍛煉的比重很小,不符合新形勢的需求。當下校園武術開展形式多為簡單套路和武術操,而現(xiàn)行教學大綱在此方面課時并不多甚至沒有。
3.3 評價體系中,現(xiàn)有70%的期末考核明顯多于30%的平時考核,并不是十分平衡。而60%的技能考核與40%的理論考核依然適合當下需求
4.1 武術專項課可以選在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開課,到第四學年第一學期結束,一共持續(xù)兩個學年,這樣學生有更加充足的時間進行武術各項能力的積累,特別是武術十分注重基本功的積累。
4.2 在現(xiàn)有的教學中,傳統(tǒng)拳、傳統(tǒng)器械的課時與對練、散手及太極推手的課時應改為浮動制的,根據(jù)學生能力與需求的多方面考慮,由任課教師確定側重,將另一方的教學改為介紹為主,相應的調(diào)整課時安排,將調(diào)整出的課時分配給實踐能力的鍛煉。以此可以均衡實踐能力和專項技能的比例。
4.3 評價體系中70%期末考核分為40%的技能與30%的理論,而在30%平時考核中又有20%的技能和10%的考勤、隨堂提問,所以我認為理論方面的考核可以分配給平時課堂,并換一種形式將理論考試與技能結合,例如:進行模擬武術賽事,對裁判與策劃能力進行鍛煉考核。這樣就可以平均將期末考核中的技能考核和理論考核的比重有效的分配給平時考核,以達到平衡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的目的。
[1] 唐涌、李修萌. 貴州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課程設置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3,10(10):63-65.
[2] 郝也.武術被列為小學、初中體育必修課[N]金陵晚報,2014-4-11(4).
[3] 中國武術教程編委會.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1-7.
Analysis on Wushu Teaching Syllab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Sport Schoo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Xiong Xuan,Sun Xiaojuan
As the main course in sport colleges, Wush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However, with the raising demands to sport majors by society and education, specifical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cluding PE as the required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existing syllabus fails to meet the trends with many problems. Taking Wushu majors in Yangzhou University as the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ushu syllabus in the university to offer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revise and perfection of the syllabus by using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Wushu maj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syllabus
熊軒(1993-),男,江蘇鎮(zhèn)江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Sport Schoo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China.
G807.4
A
1005-0256(2017)08-0067-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