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玉 畢甫清
摘要:通過對韓國神話文學的分析和研究,從而探究其文化中的孝道文化,并從新的角度對韓國在神話文學內涵上的特點進行探索及研究。
關鍵詞:韓國神話;孝文化;文學內涵
1.韓半島文化以‘孝道為核心
從箕子朝鮮開始,整個韓半島就受到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吸收了中國自戰(zhàn)國時代開始就提倡的儒家學派的影響,而儒學的基本核心理念便是孝道。此后韓國從三國時代開始歷經新羅,高麗,朝鮮等諸多王朝的交替,在結合了中國儒學的同時,也產生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形態(tài),但即便如此孝道仍然作為其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得以繼承及發(fā)揚至今。
據《三國史記》中新羅本紀卷三八中記載,“諸生讀書以三品出生,讀《春秋左氏傳》、若《禮記》、若《文選》而能通其義,兼明《論語》、《孝經》者為上;讀《曲禮》、《論語》、《孝經》者為中;讀《曲禮》《孝經》者為下,若能兼通五經、三史、諸子百家書者,超擢用之?!笨梢娫谛铝_時代政府在選拔人才時把孝道作為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而到了朝鮮王朝時期,統(tǒng)治者開始大力宣傳孝文化,朝鮮正祖大王在位期間大力提攜丁若鏞等人,后者所著的《廣孝論》成為孝文化在韓半島上成為其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契機。本文就韓半島神話文學中的孝文化進行內容分析,并選取其中的相關文學作品作為研究重點,力求從新的角度對韓半島神話文學中的深層內涵意義進行探索及研究。
2.韓國神話文學中的‘孝
神話,歸根結底是對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是人類在起源初期的思想雛形,用以表達他們的思維和理想。正因如此韓國文學中所有與神話或是傳說有關的無一例外都表達出了強烈的人性意識,雖然封建禮教下的韓國貴族階級極少涉及神話文學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但是在下層百姓當中卻有廣泛的傳播,加之韓字出現(xiàn)的年代較晚,所以神話和傳說作為一種民間的文學體裁被口口相傳。而作為韓國人核心價值觀的孝道也在這些反應韓國百姓生活及自身美好愿望的文學體裁中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并展示出了具有韓半島特色的孝道型神話及傳說故事。
2.1父慈子孝的孝女沈清
在韓半島的所有關于孝道的神話傳說當中被多次提及的,同時也是流傳最為廣泛的便是《沈清傳》中的孝女沈清,沈清傳的故事大概可以簡略的描述為以下的內容:主人公沈清出生不久后喪母,在盲父沈學圭靠乞討之下養(yǎng)育成人。父女二人相依為命,艱難度日。他們受了僧侶的欺騙,相信捐獻三百石米求助神靈,能使盲人重見天日,但最終卻未能如愿。沈清被逼無奈,決心犧牲自己,賣身商賈,充當投海祭神的供品。孝心感動了上蒼,沈清得救,做了王后,父女重逢。沈學圭一喜之下,雙目復明。
在故事的開頭,我們可以了解沈清的父親沈學圭是一位盲人,身無長物,人近中年得女卻又因此而喪妻,貧困交加之下仍然靠著去向一家家的婦女乞討母乳而養(yǎng)大沈清,故事從一開始便塑造了一個慈父的形象,古代封建社會當中奉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式的家族倫理體系,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的韓半島人民的價值觀,認為長輩的慈愛會在潛移默化當中造就子女對其的孝道。這也正是文學敘事中對父母關系的體現(xiàn),在文學敘事當中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歸結為‘養(yǎng)育,父母生下子女,照顧撫育子女長大成人被視為是常理,而正因為儒教思想的感染使得韓國人把這樣的關系與此后子女對父母盡孝聯(lián)系在了一起。故事開始不久,沈學圭便遇到了僧人,被告知如果拿三百石供米便可求得佛祖重見光明,然而沈學圭自治家中凄涼便也沒有同女兒提及,再一次印證他作為慈父不愿為辛苦養(yǎng)家的年幼稚女增加負擔的苦心。此后沈清賣身救父,正是展現(xiàn)了孝道這一韓半島人民所推崇的價值觀。民間神話傳說大多表達了底層百姓的心聲,父母含辛茹苦養(yǎng)育子女,子女成人之后恪盡孝道被視為天道倫理,其實也是韓半島人民對善的理解。沈清投海之后玉皇大帝有感于她的孝行,將她死而復生并化于蓮花之中飄入皇宮,皇帝有敢于她的孝行,封她為皇后。種種情節(jié)都在表達韓半島人民的美好愿望,子女若是能對父母至孝,必然能的上天庇佑。這樣的內涵乍看之下很像佛教中所宣揚‘種善因,得善果。的教義,然而因為有子女盡孝的前綴則更多的是反映韓半島上所更為推崇的孝文化的基本內涵。
2.2父不慈子卻孝的巴里公主
如果說《沈清傳》中父母養(yǎng)育子女,子女對父母盡孝是對韓半島孝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那么從上古時期開始就流傳在韓半島上的巫歌神話《巴里公主》則從更深層面去詮釋了孝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巴里公主的故事描述了巴里公主是布爾拉國五具大王的第七個女兒。只因為是父親不希望得到的女兒,一出生被父親取名巴里(在韓國語中有丟棄,不想要的鄙夷之意)后遭到遺棄,從小在宮外長大,但在10多歲的時候知道親生父母得了重病,為了挽救父母的生命,經歷人間和冥府的種種苦難,歷經千辛萬苦尋找生命之水挽救了父母生命的故事。
巴里公主的故事有別于人們傳統(tǒng)意識中關于孝女故事的理解,故事的開頭五具大王在位多年,膝下無子,眼看日漸老邁卻苦于沒有繼承人,終日煩悶。而五具大王的正宮吉大夫人卻在此時懷孕,這讓五具大王看到了希望,因為吉大夫人年近五十,生有六位公主,如無意外這也將是他們的最后一個孩子,故事中極力描述了五具大王和吉大夫人誠心求子的場景,然而十月過去,巴里公主出世,五具大王的全部希望落空,惱羞成怒之下命臣子丟棄公主,此后公主流落民間,被山神收養(yǎng)與大山之中。這為故事制造了一個不同于傳統(tǒng)孝女故事的意外背景,無論是惱羞成怒下令丟女的五具大王還是畏懼皇命不敢救女的吉大夫人,他們都不能被視為是含辛茹苦養(yǎng)育子女的父母形象,這為故事后期巴里公主救父母的情節(jié)制造了疑問,為什么父母不養(yǎng)育子女,子女卻依然要盡孝?歸結來說,巴里公主雖然是孝女故事,但是它卻是文學敘事中對子女關系的體現(xiàn),在文學敘事當中把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歸結為‘順應,所謂順應是指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系,無論父母如何,子女都必須秉持的‘血濃于水的精神,恪盡孝道,贍養(yǎng)父母。以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來看,這幾乎是不可理解的,但在古代,韓半島人民深受儒教學說的影響,認為父可不慈,但子必孝之。這種價值觀在民間甚至皇家貴族門閥之中都是得到認可的,就如朝鮮正祖大王,自小便被過繼給了自己已經過世的大伯,為其延續(xù)香火。但就算在其登基為朝鮮王之后仍然對自己的親生父母盡忠盡孝,正是統(tǒng)治階級對孝道的遵從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民階級對孝道的認知,雖然統(tǒng)治階級對孝道的遵從更多是為了加深平民階級對忠君思想的遵從,但是這并不妨礙孝道在平民階級中成為當時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道路。
3.總結
無論是古代韓半島還是今天的韓國,孝道都被視為重要的品德被繼承和發(fā)揚,而整個韓國社會也將孝道作為自己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從一方面說,這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所產生的結果,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也是人民群眾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對自我意識的表達。神話文學有別于其他文學形式,它大多來源于民間,反映普羅大眾所想所思,故事情節(jié)簡單,愛恨分明,善惡有報,是人民群眾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的智慧結晶。正是因為韓國人民對孝的遵從,才使得來自民間的深化文學作品當中出現(xiàn)了大量反映孝道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在敘事手法和關系上稍有不同,但無不是在宣揚韓半島人民對孝道的認識和感悟。本文通過對一系列韓半島神話文學作品的分析及研究,在探索其文學背后的孝文化精神的同時,更加為深入的了解及研究韓半島文學,文化及歷史等各個方面的特性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