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貴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nèi)容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文章描寫了作者幼年時與小伙伴們在月下看天地、看人影、看竹影、畫竹影的有趣游戲,在爸爸的引導下對中國畫的認識,充滿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藝術和美常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2.教學對象分析
對于七年級的農(nóng)村孩子,對藝術了解甚少。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藝術距離我們太遙遠,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這份導學案,希望讓學生知道藝術來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尤其青少年的藝術很多發(fā)源于平常的游戲,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案設計
創(chuàng)意說明: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加上七年級的學生們天真、活潑、好問,教學中,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方法。因此,教學中,我以“激趣→自讀→思考→交流”等活動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課堂,去培養(yǎng)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和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鼓勵他們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讓“學生心、教師心、作者心”產(chǎn)生共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此,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會課文表現(xiàn)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品味文章最能體現(xiàn)童趣的語言;初步了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
2.過程和方法:以“激趣→自讀→思考→研討→交流”為教學活動過程模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預習交流
1.激趣導入:
(1)猜謎活動。(多媒體課件1,謎語)
(2)朗讀兒歌活動。(多媒體課件2,兒歌《影子》)
(通過屏顯文字、圖象等資料的視聽刺激,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猜”、“讀”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
2.讓學生簡介作者:
(課前收集作家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走進作者,了解更多信息,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3.積累字詞。(為掃清閱讀障礙做準備)
二.研讀共賞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題目為“竹影”,它以寫景為主,還是以人物活動為主?用一句話概述本文主要內(nèi)容。
2.勾畫自認為生動優(yōu)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訓練學生自學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突出其獨特感受。)
3.小組研討:生動優(yōu)美語言 研討與賞析;課文內(nèi)容質(zhì)疑問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多媒體課件3)
(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
4.班級匯報交流。(賞析生動的語言,質(zhì)疑問難。再用多媒體課件4突破難點,屏顯中西方繪畫作品3幅,分別是:人物畫、靜物畫、風景畫。)
(在交流學習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智慧碰撞,可產(chǎn)生奇異的火花。選取3組中西方繪畫作品,兩兩同時出現(xiàn),通過對比降低了理解難度。)
三.拓展提升
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
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做游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huán),留心一下,你是否也在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造呢?
回憶一件充滿童真、童趣的往事或游戲活動,寫下來。
(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愛好及個體差異,有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歸納總結
1.你還有那些疑惑,請?zhí)岢鰜恚?/p>
2.在此文的學習中你有哪些收獲?
體驗與反思:
《竹影》一文,語言生動,充滿童真童趣。按時間順序、事情發(fā)生的先后組織材料,條理清晰。無論寫景還是描竹影的游戲活動或是對中國畫的了解認識,語言都顯得清新、自然。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這是本文的學習重點。讀懂課文并不很難,然而深層理解文章含義卻需要作一番引導或師生共研討。比如:理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是本文的難點。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探究問題中,學生們自然悟出:生活中處處包含藝術和美,只要大家作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的美俯拾即是?!百|(zhì)疑問難”活動值得提倡,因為探究中,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可以碰出智慧的火花。另外,本堂課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的三組畫中西繪畫作品,也是相當有價值的,增加了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歸結出理性的概念就不難了。因此突破難點的方法得當。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質(zhì)疑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這是我校提倡的“四步導學“的課堂模式的具體體現(xiàn)。怎樣讓學生保持愿學樂學情緒,怎樣讓課堂始終充滿機智,還需要多思索,需要不斷追求。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登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