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男
語文素養(yǎng)是判定一個人是否有文化,是否有人文情懷的重要評判標準。于小,這關(guān)乎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發(fā)展;于大,這更能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軟實力。我認為參加課外拓展實踐,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最好方式。
當今時代的學生,從小就學語文,可見國家十分重視從課堂教學入手,來提升每位公民的語文素養(yǎng)??晌艺J為,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學習了再多的知識,閱讀了再多的書籍,只有經(jīng)過日常生活中良好的實踐后,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詩壇的天才王勃,正是在游山玩水的途中才寫出了千年不朽的《滕王閣序》,若他沒有日常實踐的積累,又怎會寫出“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美好的詩句呢?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體現(xiàn)著語文,處處體現(xiàn)著文化。你只有去敬老院和那些老一輩的人聊聊天,為他們做一些事情后,你才會理解中國文化里的“尊老愛幼”;你只有幫助殘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后,你才會明白何為“扶危濟困”;你只有在烈日炎炎下,為安全出行、交通順暢作出一份貢獻后,你才會懂得什么叫“社會責任”。因此,想要真正的理解語文、理解文化,只有切身經(jīng)過實踐才行。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句話出自《周易》,意思是通過觀察天象,來了解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來治理天下。這表明,生活中的很多事是有助于提升個人能力的,而做好這些事,就不得不經(jīng)過社會生活的實踐。
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這為我們提供了極強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軟實力。玄奘西游,踏破鐵鞋,著成《大唐西域記》,不僅彰顯我國國力,還留給后人一座文化寶藏。古有絲綢之路,今有一帶一路——這不但是一條經(jīng)濟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之路。當今的我們更要發(fā)揚這種實踐精神,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
社會生活實踐可以決定你理解語文,理解文化的深度與層次,逐漸提升你的個人素養(yǎng)。因此,我們應(yīng)當以社會生活實踐為主,將其與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相結(jié)合,提升每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
【山東省青島市十七中高三(3)班】
點評
這篇作文圍繞“課外拓展實踐,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一論點展開論述,考生認為應(yīng)該去體驗自然,實踐社會,在不斷的體驗與感悟中提升對社會的認識,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該作文從課堂談到生活,又提到一帶一路,緊緊圍繞論點,論證了課外拓展對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有書本知識的溫度,也有時代精神的熱度。
(曹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