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建設高標準無性系茶園,是提高茶葉產(chǎn)量、品質的關鍵。近年來,竹山縣在建設無性系茶園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茶苗成活率由最初的不足50%逐步提高到90%以上,基本實現(xiàn)一栽全苗、三年成園,不少茶園已進入開采階段,少數(shù)已進入盛產(chǎn)期,一般畝收入在5000~6000元,最高畝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為進一步提高新建無性系茶園的建設與管護水平,確保早成園,早見收,優(yōu)質、高產(chǎn)、高效,我們在總結多年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了竹山縣新一輪無性系茶園建設及幼齡茶園管理技術標準,具體內容如下:
一、茶園建設
1. 基地選址
①按照綠色無公害生態(tài)茶園建設標準與要求,選擇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周邊植被茂密,大氣、水源、土壤無工業(yè)、生活廢水、廢氣、垃圾污染的區(qū)域建園;茶園周圍要保留自然防護林帶,或在建園時規(guī)劃建設防護林帶。
②選擇適宜茶樹生長,茶葉品質優(yōu)、產(chǎn)量高的區(qū)域和地塊,要求交通便利,適當集中連片,以便采摘、收購和加工。
③選擇易于起旱的水田或附近有穩(wěn)定水源的旱地,便于水、電、路、渠配套,便于機械建園、機耕、機采的地塊。建園場所選定后,要立足長遠、科學規(guī)劃,圍繞高效便捷、生態(tài)環(huán)保,設計好種植區(qū)、機耕路、綠化帶、作業(yè)道以及灌排系統(tǒng)等。機耕路寬3米,作業(yè)道寬1.5米,為以后的機械化作業(yè)打好基礎。
④堅持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茶則茶。種茶以海拔600米以上、不太適合種糧的區(qū)域為重點,低山平壩地區(qū)水田仍以種糧為主。
2. 園地土壤選擇
①土層深厚肥沃,耕層厚度達到40厘米以上。
②土壤中性至微酸性,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③土壤疏松透氣不漬水,地下水位要低于100厘米。
④地塊選定后,水田要在茶苗移栽的前一年起旱,種植一季旱地作物,使土壤充分熟化、疏松透氣,適合茶苗栽植。
3. 茶園抽槽
①水田坪地。首先解決土壤漬水問題。根據(jù)地形地貌與地下水位狀況統(tǒng)一放線,每隔8~10米用機械起一條深溝,溝寬80厘米、深度要求在100厘米以上,同時起好配套溝系,要求溝溝相通,排水通暢,雨季田間不漬水。按照1.8米寬一帶抽槽,槽寬、深各80厘米。
②緩坡地。先規(guī)劃出主作業(yè)道,然后沿等高線使用機械抽槽,槽寬、深各80厘米。
4. 施肥回填
每畝將3000千克農作物秸稈或枯枝、落葉、雜草等填入槽底,然后結合回填熟土分層施入茶葉專用肥60千克、有機肥500千克。把表層熟土回填到底層和中間,底層生土回填到表面,可以避免原耕層土壤中氯離子對茶樹的毒害(茶樹忌氯),同時徹底打破犁底層,疏松改良土壤,利于茶樹根系深扎,確保持續(xù)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
5. 起壟
回填后起壟標準:頂寬60厘米,底寬80厘米,壟高30厘米,呈倒梯形。春季栽苗要求上年秋季起壟,使壟面生土經(jīng)過冬季凍融交替逐步熟化,春季將土垡打碎,精細整地后再移栽茶苗。
6. 移栽
①種苗要求。選擇優(yōu)良茶樹品種(如鄂茶一號、本地良種黑大葉)扦插繁育的、適宜竹山種植的健壯茶苗,最好選用在營養(yǎng)基質上扦插繁育的穴盤苗,帶穴盤運輸、帶基質移栽,以提高茶苗成活率。
在茶葉采穗、剪穗、扦插、繁殖、起苗、調運、發(fā)苗、栽植、補苗整個過程中,都要按照要求認真做好標記,同時嚴把茶苗采購關,嚴防因混插、混栽等原因造成品種混雜,確保移栽后的茶樹性狀一致、生長整齊。
②栽植時間。當?shù)卮杭荆?月份)氣溫穩(wěn)定回升至12℃以上時搶時移栽。移栽時最好土壤墑情適宜,遇春旱要提前灌水。
③栽植要求。一壟雙行錯窩栽植,壟面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140厘米(便于1.3米寬微耕機進園操作),株距30厘米,每窩栽健壯茶苗1株,折畝栽苗2500株 (畝發(fā)苗3000株以備缺苗補植)。栽時要求苗根系舒展、深度適宜、上虛下實、根正苗直,栽后澆足定根水。移栽后要密切關注天氣狀況,遇旱要及時澆水,土壤板結的要及時淺耕松土,直到茶苗完全成活。
二、幼齡茶園(栽植后三年)管理
1. 茶園耕作
①春季淺耕除草。栽植當年,重點將茶苗附近惡性雜草手工拔除,除草時注意不可傷及茶苗。栽植一年后,在每年春季(3月底以前)用微耕機或人工淺耕除草,耕深10厘米左右。
②夏季淺耕除草。夏季(7月底前后或8~9月雜草開始結籽前)根據(jù)茶園雜草生長情況,使用微耕機或人工淺耕除草1~2次,耕深10厘米左右。
③秋季茶園深耕。10月底前后進行一次深耕,耕深20厘米左右,機械作業(yè)時注意不能傷及茶苗。茶樹幼苗極易遭受凍害,因此在深耕同時要對茶苗根頸部實施培土。對于土壤深厚、松軟、肥沃,底肥施用充足,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實施行間鋪草、隔年深耕。
2. 茶園套作
茶苗栽植后至封行前,在茶帶間套作單行玉米或高粱等高稈作物,畝株數(shù)控制在1000株以內,其目的是為茶苗遮陰,促進茶苗生長。嚴禁超負荷雙行套作,否則套作作物與茶苗爭光、爭水、爭肥,同時影響茶園管理。
茶園封行后,禁止套作任何作物。
3. 茶園修剪
修剪時間為每年的2~3月或9月底以前。
第一次定型修剪:當茶園有3/4的茶苗高度達到30厘米,地表莖粗達到0.3厘米以上,有1~2個分枝時,從離地面20厘米左右處剪去主枝。
在第一次定型修剪后的翌年,當樹高達到40~45厘米時,在原來剪口上提高15厘米進行第二次定型修剪。
茶樹高度達到65~70厘米時,在第二次定型修剪剪口高度上再提高15厘米(離地面50厘米)進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同時注重整枝,剪去細弱枝、病蟲枝,促進分枝形成茶棚。
4. 茶園施肥
①施肥原則。一是堅持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二是堅持測土施肥,氮、磷、鉀配合施用;三是堅持以基肥為主,看苗分期追肥。
②施基肥。選用人糞尿、廄肥、餅肥、堆肥、茶葉專用肥或生物肥料等,10月上中旬結合秋季深耕施入。畝用茶葉專用肥60千克,或餅肥150千克、土雜肥500千克。
③追肥。3月上旬趁土壤墑情適宜時,沿樹冠垂直向下開挖深10~15厘米的淺溝,畝施茶葉專用肥50千克,追后隨即蓋土。5月中下旬,再視苗情長勢追施肥料1次。
5. 補苗
茶苗移栽時,挑出弱苗假植于一旁,蓋膜、施肥、澆水,通過精心管護促其由弱轉壯。茶苗移栽后經(jīng)常檢查,發(fā)現(xiàn)死苗及時補栽。
6. 清溝排漬
每年雨季對茶園的排灌系統(tǒng)全面整修1~2次,做到溝溝暢通,遇旱能灌、雨澇能排。
7. 蟲害防治
幼齡茶園病害較少,蟲害主要有小綠葉蟬、茶尺蠖、茶毛蟲、葉螨類、黑刺粉虱等,可噴施“天王星”“印楝素”“魚藤酮”“綠晶”等生物農藥對癥防治。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湖北省竹山縣農業(yè)局 郵編:4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