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刪除我經歷過的任何一個瞬間,我都不能成為今天的自己。
[寫作提示]
這是一道逼問自我存在的好題。它指引我們將目光從外部拉回,朝著內心深處挺進,鉆探心靈的構造,分析精神元素的成分。
這是一道關系型材料作文題,包含過往與現(xiàn)在、瞬間與永恒、過程與結果等多組關系,主要矛盾是“過去經歷的瞬間”與“今天的自己”?!俺蔀椤笔敲苻D化的關鍵,這是一個中性詞語,有“影響”的意思,行文中要探討“過去經歷的瞬間”如何影響了“今天的自己”。
“過去經歷的瞬間”,可以是思想認識突然提升的重要瞬間,也可以是人格緩慢形成的一段普通時光;可以是一馬平川、春風得意的順境,也可以是挫折與苦難相伴相隨的逆境。“今天的自己”,可以是教師、醫(yī)生、文學家、思想家、企業(yè)家、軍人、商人等實指義,也可以是追求公平正義的自己、情感豐富的自己、理性十足的自己等虛指義??傊?,本題所要探討的是過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論處境是順還是逆,不管在事情發(fā)生的那一刻滋味是甜還是苦,都于不經意間影響(塑造、改變、提升等)著一個人的氣質(思想、品德、特性等)。
常規(guī)立意:“我”之存在,是所有“瞬間”的累積與疊加,抽去其中任何一個“瞬間”,“我”之大廈將傾于一旦。
核心立意:“過去經歷的瞬間”提升了“今天的自己”。
創(chuàng)新立意:相對于未來,今天的所作所為也是“過去經歷的瞬間”,也必定會影響未來。因此,理應珍惜當下,奮發(fā)有為,為將來更好的自己奠基。
[佳作一]
請珍惜昔日的鼓點
張騫豐
(1)魯迅曾道:“將來是現(xiàn)在的將來,于現(xiàn)在有意義,才于將來有意義?!毕氡赝瑯拥氖牵河谶^去有顯現(xiàn),才于現(xiàn)在有影響。我們今日生命鼓音的美妙,離不開昔日鼓點的集聚。(引用魯迅的話,直“起”文題,言簡義豐。過去是“鼓點”,現(xiàn)在是“鼓音”,鼓音當然是由鼓點集聚而成的——形象詮釋了“過去經歷的瞬間”對“今天的自己”的影響和塑造,可謂立意精準。)
(2)因此,請珍惜昔日的鼓點。(根據(jù)第一段的詮釋,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自然而然,且單獨成段,突出強調,清晰可鑒。)
(3)我們常會在成功人士的頒獎會上聽到:“刪除我經歷的任何一個瞬間,我都不能成為今天的自己?!钡拇_,過去的那個瞬間也許早已偃息,但那是對現(xiàn)在感相的真切孕育。無意瞥見過的一花一木,聽聞的一啼一笑,都會在今后的人生影像中浮現(xiàn),甚至成就、改變人生。(承接第一段,進一步闡述“過去經歷的瞬間”對“今天的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4)沈從文先生在創(chuàng)作《邊城》時說:“茶峒是我從軍的地方,那兒有我的感味,茶社里明眸的姑娘與河灘旁著喪服的女子便是翠翠的化身。”可見,作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大多源自于多年生活時經歷的瞬間,而這些瞬間便形成了他們的人生積淀。(舉例論證第三段的觀點,非常貼切。)
(5)昔日的鼓點,是一次沐浴晨曦時瞬間的快意,是對人生對自然的一次玩索與感喟。珍惜昨日的幽夢、繁華,不是對過去的沉溺,也不是對現(xiàn)在的不滿和無奈,而是人對自身的一種脾性,對世間萬物的自在節(jié)律。(此段把文題分解為兩個概念:昔日的鼓點和珍惜昔日的鼓點,并對之進行概念界定,使文章論述更加深刻。)
(6)過去的一切無法刪除亦不能刪除,但我們對經歷過的無數(shù)瞬間的記憶與反思,我認為,還是很重要的。失敗者常言:“人是現(xiàn)實狀態(tài)的永遠缺席者,往日的點滴會釀成今日的大患。”誠然,經歷的瞬間不會絕對影響今日的自己,正如西方那句諺語:“沒有一滴雨會認為是自己造成了洪災?!钡?,我們至少要學會反思自己:今日的自己是如何形成的?與過去的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關系?(此段從“昔日的鼓點”的“負面作用”分析其對“今日的自己”的影響,是為文章的“轉”,論證全面又深刻。)
(7)放眼當下,唯結果主義者有之,唯急功近利者有之。文學家無故呻吟:“昔日的經歷實在無味?!彼囆g家大發(fā)聲勢:“美的缺失令我難以創(chuàng)作?!比欢谖铱磥?,那是他們不懂得對過去已經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作細致深入的思考、判別與分析,聆聽不見腦海、心靈深邃處隱秘的那一個個鼓點。既無從發(fā)掘,又何談輸出?(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人們對“昔日的鼓點”價值和意義的忽視。)
(8)為何板橋只面對村頭的一些荒竹,便能有那自成一家的墨竹?為何達芬奇對著旅館中的婦人,便創(chuàng)作出了永留于世的《蒙娜麗莎》?當今世人的空虛、大意,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深思?(三個反問句,直擊人心: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昔日的鼓點”?)
(9)過去的瞬間是今日靈感的來源,過去的細節(jié)是形成今日生命現(xiàn)狀的元素。與過去晤談,與現(xiàn)在商兌,搭建最美的橋梁,你會發(fā)現(xiàn)昔日的鼓點于耳畔回響,今日的鼓聲愈發(fā)鏗鏘,未來的人生圖景清晰可現(xiàn)?。ù硕挝牟伸橙?,且呼應第一段,使文章結構首尾圓合,開合有致,收到了“豹尾”之效?。?/p>
[點評]
文章用“鼓點”喻“過去經歷的瞬間”,用“鼓音”喻“今天的自己”,形象生動地詮釋了“刪除我經歷過的任何一個瞬間,我都不能成為今天的自己”,可謂“四兩撥千斤”,化平凡為神奇,令人眼睛一亮,擊節(jié)贊嘆。文章先談“昔日的鼓點”對“今日的自己”的正面影響,再談負面影響,從而呼吁我們應該學會發(fā)掘“昔日的鼓點”的正能量,讓人生今日的鼓聲愈發(fā)鏗鏘!縱觀全文,文章思路清晰,論證全面而深刻。
[佳作二]
帶著過去上路
喻言
(1)幾乎所有人都渴求完美。
(2)所以,他們極想刪除過去不完滿的瞬間,仿佛這樣就能使他們完美無瑕。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第1、2自然段,扣材料,起題,開門見山,簡潔有力,且兩段形成因果關系,具有表達張力。第2段,用設問句,給人思考,形成思維張力。)endprint
(3)當然不是。刪除過去的靈魂是貧瘠的,當然也不會有什么廣度與深度。它甚至不能再稱之為“靈魂”,而只能叫做虛偽的“軀殼”。一首《萬物生》使東北姑娘薩頂頂一炮而紅,然而本該專注于錦繡未來的她卻謊稱自己為少數(shù)民族混血,極力刪除過去平凡的自己。如此拒絕直面過去的做派,使一個充盈質樸的靈魂頓時變得淺薄無知。試問,一位失去靈魂深度的歌者,又如何能唱出春華秋實、夏陽冬雪的蘊美?(例前有觀點,例后有分析,以例帶議,這是寫議論文的智慧?。?/p>
(4)因此,過去的瞬間應被貼心而藏。(觀點單獨成段,以示突出強調。既是照顧閱卷老師評卷,也是為自己加分!)
(5)過去的每個瞬間都有存在的意義。珍惜它們,感恩它們,是因為它鑄就了如今的自己。過去,或悲或喜,或于暗夜踟躕,或于驕陽奔跑……無論怎樣,都會將我們打散、重組,打磨、上光,從而使我們增添新的維度,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進而為未來更好的自己奠基。我的耳畔仍回響著史鐵生的高吟:“既然苦難把我推到懸崖邊上,那我就此坐下,欣賞煙霞霧靄,唱支歌給你聽?!边^去苦難的瞬間最終將史鐵生打磨成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史鐵生接納了他苦澀的過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完成了人生的升華,成為震爍文壇的大作家,不能說與此沒有任何關系。由此可見,面對無法刪除的過去,我們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須要做的,便是將過往瞬間拾起,裝入人生的背囊,而后且歌且行,邁向未來,風雨兼程。(此段借史鐵生的事例,談“過去的瞬間”之于“如今的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分析獨到、恰當。)
(6)個人不能刪除過去,國家更不能粉飾歷史。直面歷史,既要記住那些輝煌的,能繼往開來的瞬間,更須銘記那些黑暗的,能警鐘長鳴的瞬間。面對二戰(zhàn)的過去,近年來,日本總是妄圖否認罪責,掩蓋過去,極力刪除細節(jié),然而歷史明鑒,日本此舉是欲蓋彌彰,反遭世界蔑視。與日本不同的是,同樣曾有不堪回首的軍國主義歷史的德國,卻有著自揭傷疤的勇氣和責任,那驚世一跪,跪下的雖然是痛楚,卻引領著德國走向錦繡的未來。(由個人到國家,提升文意。日本與德國對過去瞬間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深思。)
(7)珍視過往瞬間,帶著過去上路,攬星光淬火,我們一定會奔向一個更好的未來,做最好的自己。(文末點題,展示愿景,讓人不得不聽從作者觀點的召喚!如此,文章立論就無懈可擊了。)
[點評]
文題“帶著過去上路”,即為文章中心論點,觀點表達明確,不含糊。圍繞“過去”,全文先談個人,再談國家,中心明確,文意遞進,顯示出清晰的論證思路。文末點題,展示踐行“帶著過去上路”這一觀點后的愿景,自然曉暢,令人信服??v觀全文,文章立論明確,論證思路清晰,是一篇優(yōu)秀的說理文。
[佳作三]
二手時間
文/無錫一學生
“當我寫作的時候,我一天常常要花三至四個小時與人交流。我不用筆記錄,我用錄音帶?!?/p>
八十六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站在講臺前,與中國讀者分享她創(chuàng)作《二手時間》的經歷,講至此處,她稍稍停頓了一下。
一個作家與一支筆,那是會產生化學反應的。在文字的排布與詞語的篩選中,傾向性便出現(xiàn)了。而錄音帶不同,那沉默的長方形匣子,一言不發(fā)地記錄下所有發(fā)生的瞬間,細小至一次咳嗽、一聲嘆息。于是,完整的不加任何人為篡改的原始情感便呈現(xiàn)出來。
一個人站在時間里,時間帶動空間,夾雜著這世間所有好的壞的快樂的痛苦的萬千種事物經過他,任何一次經過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痕跡。只是有些顯露無疑,有些擅長潛伏,有些刻骨銘心,有些只像蝴蝶扇了扇翅膀,一會兒便被埋進記憶的深處。于是物才得以成物,人才得以成人,攜帶著所有過去的痕跡,才成為那個完整的個體。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野心”便是向讀者呈現(xiàn)出那些完整的人。在每個人單獨的講述之中,我們可以看見俄羅斯命運的起伏在他們身上碾過,留下的哪怕是最為細小的痕跡,都被清晰地記錄下來,所以他們真實地呈現(xiàn)自我,他們的人格與尊嚴因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人所有經歷過的瞬間鍛造出了這個人,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二手時間》便是阿列克謝耶維奇以人為介質,對國家命運之痕的一次客觀記錄。
俄羅斯民族血管里流淌著的本該是音樂家、文學家、哲學家的血液,然而,是什么使他們現(xiàn)在在街頭做小販、鞋匠,甚至小偷?阿列克謝耶維奇試圖記錄在蘇聯(lián)解體的二十年間,國家命運的變遷。誰都有希冀自己的民族輝煌燦爛的期盼,但是,當國家生病了,當民族陷入沼澤,阿列克謝耶維奇沒有選擇遺忘,而是選擇了記錄。因為她深深明白,是國家動蕩的命運鑄就了今日俄羅斯民族堅毅的性格;倘若剜去這些傷痕,俄羅斯便不足以成為俄羅斯。
每一次命運的刻痕都該被記住。如果選擇忘記,便是背叛自我的開始。
[點評]
這是一篇立意高遠、結構清晰的好文。在審題立意上,圍繞材料含義,作者精心擇取了“記錄痕跡”這一獨特角度生發(fā)開來,用“傷痕”將材料中的“瞬間”具體化,表達“忘記瞬間便是背叛自我”之旨。在結構安排上,開篇寫八十六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站在講臺前與中國讀者分享她創(chuàng)作《二手時間》的經歷,突出“她稍稍停頓了一下”的特寫鏡頭,一下子抓住讀者眼球;主體部分由個人到國家、民族層面展開,邏輯嚴密,順理成章,且設置了比較合理、明晰的過渡句段。此外,文章語言老到,文采飛揚,值得同學們借鑒。
(作者:陳玉駒,張家港市沙洲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