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吳燕倪 劉伯棠
摘 要:目的 研究番茄籽油的潤腸通便作用及作用機制。方法 采用復方地芬諾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觀察番茄籽油對便秘小鼠的糞便排泄情況、小腸推進運動;采用復方地芬諾酯建立大鼠便秘模型,研究番茄籽油對便秘大鼠血清和結腸組織中NO、T-AOC水平的影響。結果 番茄籽油能夠縮短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時間,增加便秘小鼠糞便粒數(P<0.05),改善糞便性狀,增強小腸的推進運動;能降低便秘大鼠血清和結腸組織中的NO水平、增加T-AOC水平(P<0.05)。結論 番茄籽油具有較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可能通過調控NO、T-AOC水平起到治療便秘的作用。
關鍵詞:番茄籽油 潤腸通便 NO T-AOC
中圖分類號:TS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7(a)-0202-03
番茄籽是含有豐富的番茄籽油及各種活性物質,油脂含量18%~29%。番茄籽油中不飽和脂肪酸總量達到82%,亞油酸含量為55.2%,亞麻酸含量為2.2%。尤為可貴的是,番茄籽油中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467 mg/kg、番茄紅素26.3 mg/kg、β-胡蘿卜素9 mg/kg和植物甾醇,其已被廣泛運用于食品、保健品、藥品及化妝品中。該文首次對新疆番茄籽油進行潤腸通便作用進行研究,為拓寬番茄籽油的應用提供科學數據。
1 材料
1.1 實驗動物
昆明種小鼠,雄性,體重18~22 g,[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新)2003-0001]。Wister大鼠,雌雄各半,體重150~170 g,[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新)2011-0001]。購自新疆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1.2 實驗藥物
番茄籽油 新疆托美托番茄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提供,批號:150320,直接給藥。復方地酚諾酯片,成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50711。麻仁丸,湖北諾得勝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40609,加蒸餾水溶解配制成40 mg/mL。
1.3 主要儀器和試劑
電子分析天平(沈陽龍騰),臺式離心機TGL-16G(金壇市華峰儀器有限公司),電熱恒溫水浴鍋PK-98-1(天津市泰新特儀器有限公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Tu-1800型(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85 ℃超低溫冰箱(NUARETM,日本)??偪寡趸芰Γ═-AOC)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號:20151211。一氧化氮(NO)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號:20160110。
墨汁:阿拉伯明膠100 g,加水800 mL煮沸至透明溶液,取活性炭50 g加至溶液中再煮沸3次,待冷卻后加水定容至1 000 mL,4 ℃保存。
2 方法
2.1 番茄籽油對小鼠質量和排便時間的影響
將50只小鼠隨機分為5組,即正常組、模型組、麻仁丸對照組、番茄籽油低、高劑量組,每組10只。番茄籽油低、高劑量組(20、40 mL/kg)灌胃;麻仁丸對照組組給予(20 ml/kg);正常組和模型組每日灌胃蒸餾水。每天灌胃1次,給藥體積為20 mL/kg,連續(xù)給藥7 d,末次給藥后禁食20 h。正常組給予等體積蒸餾水,其余各組分別灌胃給予復方地芬諾酯片(2.5 mg/kg)[1],復制小鼠便秘模型。造模30 min后,麻仁丸對照組、番茄籽油低、高劑量組按相應劑量給予相應藥物,正常組和模型組給予等體積蒸餾水。各組每只小鼠置于特制的鐵絲籠中單獨喂養(yǎng),籠底部鋪上濾紙,記錄每只小鼠首次排糞便的時間、6 h內排便粒數和糞便性狀。收集每次糞便,記錄后更換新濾紙。
2.2 番茄籽油對便秘小鼠小腸推進作用的影響
按“2.1”項下方法分組、給藥和造模,造模30 min后,各組灌胃給予墨汁(10 mL/kg),再過25 min,頸椎脫臼法處死動物,打開腹腔分離腸系膜,剪取自幽門至回盲部腸管,輕輕將小腸拉成直線,測量腸管長度作為“小腸總長度”;從幽門至墨汁前沿記為“墨汁推進長度”,通過公式[墨汁推進率=(墨汁推進長度/小腸總長度)×100%計算小腸推進百分率[2]。
2.3 番茄籽油對便秘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響
將50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5組,即正常組、模型組、麻仁丸對照組、番茄籽油低、高劑量組 ,每組10只。正常組給予等體積蒸餾水,其余各組分別灌胃給予復方地芬諾酯片(15 mg/kg·d),復制大鼠便秘模型[3]。造模14 d 后,正常組和模型組每日灌胃蒸餾水為20 mL/kg,番茄籽油低、高劑量組 (20、40 mL/kg)灌胃;麻仁丸組給予(20 mL/kg);每天灌胃1次,連續(xù)給藥30d。末次給藥后禁食12 h,戊巴比妥麻醉大鼠,腹主動脈采血,分離血清。解剖大鼠分離結腸,生理鹽水洗凈,稱取結腸0.3 g,低溫下加生理鹽水制備10%的結腸組織勻漿。一氧化氮(NO)測定采用硝酸還原酶法,總抗氧化能力(T-AOC)測定采用比色法,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測定。
2.4 統(tǒng)計方法
數據以表示,各組間均數先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用SPSS15.0軟件統(tǒng)計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番茄籽油對便秘小鼠體質量和排便的影響
小鼠平均體重,各組相比并未出現顯著增長。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首粒糞便排出時間延長和6 h 內排便粒數減少,有顯著性差異(均為P <0.05),表明便秘模型小鼠成功建立。與模型組相比,各給藥組小鼠排便時間縮短,6 h 內排便粒數增加(P <0.05)。與麻仁丸對照組相比,番茄籽油大、小劑量組首便時間有差異(P <0.05);番茄籽油大劑量組排便粒數有差異(P <0.05)。番茄籽油兩個劑量組之間相比首便時間有差異(P <0.05) ,排便粒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果見表1。
3.2 番茄籽油對便秘小鼠小腸推進運動的影響
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小鼠小腸墨汁推進率減少,有顯著性差異(P <0.05),表明造模成功。與模型組相比,各給藥組小鼠小腸墨汁推進率增加,趨向正常組(P <0.05)。與麻仁丸對照組相比,番茄籽油大計量組腸墨汁推進率均增加,有差異(P <0.05)。番茄籽油兩個劑量組之間相比小腸墨汁推進率增加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果見表2。
3.3 番茄籽油對便秘大鼠血清和結腸組織中NO、T-AOC的影響
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及結腸組織中NO含量,T-AOC活性有顯著性差異(P <0.05),表明造模成功。與模型組相比,各給藥組大鼠血清及結腸組織中NO含量降低,T-AOC活性增加(P <0.05)。與麻仁丸對照組相比,番茄籽油小劑量組大鼠血清中T-AOC活性增加有差異(P <0.05);番茄籽油大劑量組大鼠血清及結腸組織中NO含量降低有差異(P <0.05),血清和結腸組織中T-AOC活性增加有差異(P <0.05)。番茄籽油兩個劑量組之間相比,大劑量組血清和結腸組織中T-AOC活性增加有差異(P <0.05),結果見表3。
4 討論
該研究中,小鼠灌胃不同劑量的番茄籽油7 d后,小鼠未見稀水便,體質量未見明顯增加,可見番茄籽油對腸道的作用是比較溫和的。與模型組相比,高低兩個劑量組的小鼠排黑便的時間縮短,6 h的排便粒數顯著增加,小腸墨汁推進率顯著增加。因此,可以認為番茄籽油對便秘模型小鼠具有潤腸通便作用。
便秘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消化道癥狀,主要表現為糞便干結、質硬、排便量減少、排便費力或排便次數減少等。由于硬便的長期滯留和刺激,腸道黏膜會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變,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自由基或脂質過氧化反應[4-5]。NO是一種由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的新型信號分子,廣泛參與機體生理病理機能的調節(jié)。過高的NO水平會使腸管平滑肌松弛,大腸傳導減慢,從而引起腸道運動的異常,引起便秘[6]。同時NO在生成時產生了大量的氧自由基[7]。
番茄籽油含有大量的亞油酸、維生素、番茄紅素、β-胡蘿卜素,這些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劑,體外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8-9]。該研究通過使用番茄籽油對便秘模型大鼠進行干預,發(fā)現番茄籽油高低劑量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血清和結腸組織中NO水平,增加T-AOC水平,說明番茄籽油可以通過調節(jié)NO在大鼠體內的濃度從而恢復大腸生理機能和傳導功能,減輕自由基的損害,提高腸道的抗氧化能力,進而改善通便功能。
參考文獻
[1] 閔翅駒,黃曉星,王生,等.潤腸通便藥物篩選小鼠模型的選擇及藥效評價研究[J].世界臨床藥物,2015,36(6):405-409.
[2] 徐淑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909-913.
[3] 謝培,周永學.大鼠功能性便秘模型建立方法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4,35(3):377-379.
[4] 郭淑云,徐江雁,高麗英.潤腸通便濃縮丸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30例臨床觀察及對患者血中SP、NO影響的研究[J]. 中醫(yī)研究,2006(1)26-28.
[5] 湯曉榕,肖天保. 加味五磨飲子對慢傳輸型便秘患者血清NO及NPY的影響[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3):32-35.
[6] 趙蕾,楊關根,劉智勇,等.養(yǎng)血活血湯對老年性便秘小鼠血清及結腸組織勻漿中NO、MDA、SOD、GSH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7):1708-1710.
[7] 牛明了,甄歡歡,周曉麗.秦艽提取物對便秘大鼠血清及結腸組織NO、SOD、MDA、GSH水平的影響[J].山東醫(yī)藥,2016(5):27-29.
[8] 賈雪峰,王強,金新文.干燥方式對番茄籽油的得率、脂肪酸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響[J].食品工業(yè)科技,2013(6):151-153.
[9] 擺玉芬,劉莎,劉玉梅.番茄紅素與葡萄籽油、V_E、原花青素的協(xié)同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4(9):2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