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但對于學生來說讀容易,背不難,要理解可就難了。學生都怕理解古詩,怕背意思,也就成了怕學古詩,得找方法幫助學生把這條攔路虎治一下,幫助學生樹立起理解古詩不難的信心。我在教學中總結出了幾個教古詩的教學方法,覺得這方法對學生學古詩能起到有效幫助的作用。
一、故事引入法
例如講《鋤禾》這首古詩時,一年級的學生能理解什么,看圖也能理解這詩是講農(nóng)民種田辛苦,要他們對照著詩一句一句講每句詩是什么意思是不容易的。我講這首詩時,先設計了一個背景,掛出了課文的掛圖,用講故事的形式先講圖意,再講糧食是怎樣來的,再讓學生討論為什么不能浪費糧食,最后讓學生讀古詩,引導學生將詩句擴補為:農(nóng)民在田里鋤禾一直到正午了,汗水一滴一滴地掉在腳下的泥土里,可誰知道盤中的飯,一粒粒都是農(nóng)民辛辛苦苦換來的。學生再去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就不難了,難題也在不知不覺中變簡便了,而且很容易地解決掉了。
二、設問質疑法
例如講《春曉》這首古詩,先讓學生看圖聽古詩朗讀,老師解釋“曉、覺、聞、啼”這幾個字,然后讓學生邊看圖邊讀詩,然后討論下面問題:
(1)“春眠不覺曉”是睡得香還是睡得不好?是早上睡得好,還是晚上睡得好?
(2)“花落知多少”是知道花落了多少,還是不知道花落了多少?
這問題一出,課堂氣氛可活躍了,學生紛紛發(fā)言,都找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最后學生在議論中把整首詩的意思理解得透徹了,理解詩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圖意法
例如講《所見》這首古詩時,由于現(xiàn)在農(nóng)村已走向城市化了,牛很難見到了,更不用說是放牛的情景。這對于學生理解這首詩就成了一大障礙了,而詩中的牧童騎牛,捉蟬的情景更不好想象,詩雖然有插圖,但由于畫面限制,沒有把每個畫面畫出來,學生很難把意思與圖畫一一連起來想象。因此,我就得先解釋牧童,然后指圖告訴學生放牛的小孩子們很熟悉他們放的牛的脾性,會把自己放的牛當作好朋友,而且牛會聽從主人的擺弄,可以讓小主人騎在身上,因此放牛娃喜歡騎在牛背上。放牛的孩子邊走邊唱歌,歌聲在樹木里回蕩著,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不準牛再往前走,自己靜靜地聽著蟬在哪里叫,輕輕地向蟬叫的方向走去。接著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自己看圖,想想老師剛才說的圖畫。經(jīng)過上面的擴補圖意,學生邊聽邊在腦中形成一個動的畫面,圖中的人、牛、蟬通過學生的想象也就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牧童放牧的有趣圖景了,仿佛自己身臨其境地看到了作者看到的有趣畫面。這樣重復兩次,再讓學生講詩的意思就變得如說家常,簡單了很多;再把詩句一句一句講解一下,學生就完全掌握了詩的意思了。
四、押韻提示法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請注意一句最后一字“高(gāo)”,二句最后一字“絳(tiāo)”,四句最后一字“刀(dāo)”一定要提示清楚,一、二、四句同一韻母“ao”,這就是押韻。同理,要求學生找“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學生很快找出“曉”、“鳥”、“少”,同一韻母“ao”。此押韻問題一經(jīng)點破,學生很活躍,甚至有學生提出不一定是一、二、四句都要押韻,并且用杜牧的《山行》來反駁,“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钡谝痪渥詈笠蛔帧靶薄?,讀“xié”,第二句最后一字“家”,讀“jiā”,第四句最后一字“花”,讀“huā”,結論:不一定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同一韻母押韻,二、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韻母押韻也可以的。此問題太不同凡響了,記得當時全班嘩然。我也被震住了!好在我平時是個樂學不倦的人,平靜了幾分鐘后,我告訴學生:“你的問題好極了,對極了!”之后我強調:第二句最后一字和第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韻母押韻也是可以的,這個問題老師一會還要把它說得清清楚楚?,F(xiàn)在先弄明白“遠上寒山石徑斜”之“斜”對底讀“xié”,還是讀“xiá”?《辭海》的注音是“xié舊讀xiá”,那在杜牧那個時代,當然是已過去了一千多年的舊時代了,所以要讀“xiá”,不能讀“xié”。我還告訴學生,我們面對的是唐代古詩,要更好的理解讀音。晚唐至今,經(jīng)歷了宋、元、明、清等朝代1200多年的歷史,當然得照《辭?!贰芭f讀xiá”一說了。再具體地說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經(jīng)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準,用以規(guī)范和推廣普通話之前根本沒有“xié”這個讀音的,就像“她”字在民國時期都還沒有被認定一樣。我們對古詩,應該保留其原本的韻味兒,以便理解和朗讀。所以,杜牧《山行》中的“斜”字應該讀“xiá”。
終于把這“不同凡響”的問題解決了之后,我讓分組讀,然后齊讀,并強調今后一定得讀“xiá”,可別忘了!
接下來我得解決“第二句最后一字和第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韻母押韻也是可以的”這個問題了,我得有佐證啊!我舉了家喻戶曉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例子,所押韻詩句是“一行白鷺上青天”之“天(tiān)”,“門泊東吳萬里船”之“船(chuān)”,都有一個共同的韻母“ān”,所以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韻。
所以,古詩中的絕句要么是一、二、四句押韻,要么是二句、四句押韻。講至此,我?guī)缀躞@出了冷汗:說實話,課前我沒注意的,經(jīng)學生提出,生成了一個有普遍意義的綠色資源,我這當老師的,真的要放下身子,與學生們共同成長啊!
以上是我近些年教古詩所積累下來的方法,經(jīng)實踐驗證是有效的,至于更多更好的方法,還得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