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庫本喻良能《香山集》卷七收錄《挽李靖少傅夫人》二首(續(xù)金華本《香山集》詩題作《挽李靖康少傅夫人》),此二詩與梅堯臣《宛陵集》卷十六《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內(nèi)容相同,個別詞句相異。本文經(jīng)過考證得出結(jié)論,認(rèn)為此二詩應(yīng)為梅堯臣作品,且詩題當(dāng)以《宛陵集》所錄為準(zhǔn)。
關(guān)鍵詞:喻良能;梅堯臣;李康靖;互見詩
南宋詩人喻良能《香山集》(欽定四庫全書本)卷七中收錄《挽李靖少傅夫人》二首,民國續(xù)金華叢書本《香山集》卷七題目作《挽李靖康少傅夫人》,此二詩與北宋詩人梅堯臣《宛陵集》(四部叢刊景明萬歷梅氏祠堂本)卷十六所收《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內(nèi)容相同,唯有個別詞句相異。本文認(rèn)為,此二詩為梅堯臣所做,喻良能《香山集》系誤收,現(xiàn)考證如下。
欽定四庫全書本《香山集》此二詩為:
《挽李靖少傅夫人》
九月秋光急,山川苦霧迷。卜邙新隧啟,度鞏短蕭齊。寶劍知終合,靈蟾已隕西。松門來會葬,車馬幾千蹄。
板輿曾至鄭,靈輤此歸周。靄靄云將夕,亭亭月正秋。九原開祔穴,故土覆新丘。歲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
民國續(xù)金華叢書本《香山集》此二詩為:
《挽李靖康少傅夫人》
九月秋光急,山川苦霧迷。卜邙新隧啟,度鞏短蕭齊。寶劍知終合,靈蟾已隕西。松門來會葬,車馬幾千蹄。
板輿曾至鄭,靈輀此歸周。靄靄云將夕,亭亭月正秋。九原開祔穴,故土覆新丘。歲晏寒松下,茅苦孝子留。
二者不同之處有三:題目中一作“李靖少傅”,一作“李靖康少傅”;第二首頷聯(lián)一作“靈輤此歸周”,一作“靈輀此歸周”;第二首尾聯(lián)一作“茅苫孝子留”,一作“茅苦孝子留”。
四部叢刊景明萬歷梅氏祠堂本《宛陵集》此二詩為:
《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
九月秋風(fēng)急,三川苦霧迷。卜邙新隧啟,度筑短蕭齊。寶劍知終合,靈蟾已隕西。松門來會葬,車馬幾千蹄。
板輿曾至鄭,靈輤此歸周。行哭人增慕,凝笳月正秋。九原開祔穴,故土覆新丘。歲晏寒松下,茅苫孝子留。
此二詩與前 《香山集》具不同之處亦有三:其一,題目中作“李康靖少傅”,而非“李靖少傅”或“李靖康少傅”;其二,第一首首聯(lián)中為“九月秋風(fēng)急,三川苦霧迷”,“九月秋光急,山川苦霧迷”而非;其三,第二首頷聯(lián)作“行哭人增慕,凝笳月正秋”,而非“靄靄云將夕,亭亭月正秋”。
解決此二首詩歸屬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兩步:第一,考證出詩題中應(yīng)為“李靖少傅”、“李靖康少傅”還是“李康靖少傅”;第二,考證出這位李少傅的生活年代,誰(喻良能或是梅堯臣)更可能為其夫人作挽歌。
首先,本文認(rèn)為詩題中當(dāng)為“李康靖少傅”,喻良能《香山集》所作“李靖少傅”或“李靖康少傅”皆誤。理由有二:其一,兩宋時期并無字號或謚號為“李靖”或“李靖康”,且官職為少傅的歷史人物。唯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元)脫脫《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有李若谷傳載“李若谷,字子淵,徐州豐人……進尚書工部侍郎,拜參知政事。以耳疾,累上章辭位,罷為資政殿大學(xué)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贈太子太傅,謚康靖?!笨芍袄羁稻干俑怠碑?dāng)指“李若谷”。其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勞格《讀書雜識》卷十二“喻良能《香山集》”條載“《挽李康靖少傅夫人》見《宛陵先生文集》十六”,勞格雖未詳細(xì)論述,但可知前人亦多認(rèn)為此二首詩是為李康靖少傅夫人所做的挽歌。
其次,本文考證李若谷生活在北宋初年,宋太祖開寶二年(969)生,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卒。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六十七“仁宗”條載“壬午,資政殿大學(xué)士,吏部侍郎李若谷,為太子少傅,致仕?!卑矗喝首谌晌绠?dāng)為宋仁宗慶歷二年,即公元1042年。又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六十六“仁宗”條載“戊子,太子少傅致仕李若谷,卒。詔以子淑在近侍,優(yōu)贈太子太傅。”按:仁宗戊子當(dāng)為仁宗慶歷八年,即公元1048年。由上文《宋史》本傳知“李若谷……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眲t可推出李若谷生于公元969年,即宋太祖開寶二年。
再次,本文考證梅堯臣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卒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四部叢刊景元本(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居士集卷第三十三《梅圣俞墓志銘并序》載“嘉祐五年,京師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居八日,癸未,圣俞卒?!卑矗杭蔚v五年為宋仁宗庚子年,即公元1060年。《梅圣俞墓志銘并序》又載“圣俞初以從父蔭補太廟齋郎……乃命編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眲t可推知梅堯臣當(dāng)生于公元1002年,即宋真宗咸平五年。
據(jù)韓立平先生考證,喻良能生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喻良能《香山集》卷九《戊子除夕追和陳簡齋除夜一首》首聯(lián)“世事年來已飽更,百年今夕兩分平。”按:詩歌題目中“戊子”當(dāng)為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由“百年今夕兩分平”,可知喻良能乾道四年為四十九歲,乾道五年為五十歲,因此喻良能當(dāng)生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加之《香山集》卷一六《永祐陵》其三言“小臣生長宣和初,深仁浹髓淪肌膚?!币嗫膳c其宣和二年出生互證。(見韓立平《南宋三詩人生年考》)
由上可知,李若谷與梅堯臣為同時代之人,二者同朝為官,存在交往唱和的可能。梅堯臣為李若谷寫《李康靖少傅夫人挽歌二首》亦在情理之中,而喻良能與李若谷時代相差甚遠(yuǎn),無交往可能,更不可能為其夫人寫挽詩。
此外,這兩首詩歌遣詞造句的風(fēng)格亦與梅堯臣相似,而與喻良能不同?,F(xiàn)舉四部叢刊景明萬歷梅氏祠堂本《宛陵集》中數(shù)例如下:
天道何由問,秋風(fēng)遍九原。(卷三《隨州錢相公挽歌》)
會葬千人至,來觀數(shù)郡過。(卷四《謝賓客挽歌三首》)
蒼蒼不可問,揮涕望輀車。(卷七《南陽謝紫微挽詞三首》)
秋風(fēng)簫吹咽,隴隧啟云根。(卷十《葉大卿挽詞三首》)
若非笳鼓咽,寂寞奈秋風(fēng)。(卷二十二《司徒陳公挽詞二首》)
笳聲穿苦霧,隴穴啟寒蓬。(卷二十三《李尚書挽詞二首》)
龍歸終合劍,鳳去不聞簫。(卷三十八《齊國大長公主挽詞二首》)
堂涂從此閉,何日卜丘原。(卷三十九《薛簡肅夫人挽詞四首》)
誰知二紀(jì)水,重卜九原安。(卷五十三《張堯夫寺丞改塟挽詞三首》)
上所引詩句中“秋風(fēng)”、“遍九原”、“會葬千人至”、“簫吹咽”、“笳鼓咽”、“穿苦霧”、“終合劍”、“卜丘原”、“重卜九原安”等詞句與《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中的“秋風(fēng)急”、“苦霧迷”、“短蕭齊”、“寶劍知終合”、“松門來會葬”、“車馬幾千蹄”、“九原開”等詞句極其相似,亦可佐證《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當(dāng)為梅堯臣所做。
綜上所述,這兩首詩的詩題當(dāng)以梅堯臣《宛陵集》中《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詞二首》為準(zhǔn),而不取喻良能集中“挽李靖少傅夫人”與“挽李靖康少傅夫人”之說。且此二詩應(yīng)判為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作品,而非南宋時期的喻良能所作。
參考文獻:
[1][宋]喻良能.香山集[M].清欽定四庫全書本.
[2][宋]喻良能.香山集[M].民國續(xù)金華叢書本.
[3][宋]梅堯臣.宛陵集[M].四部叢刊景明萬歷梅氏祠堂本.
[4][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M].四部叢刊景元本.
[6][元]脫脫.宋史[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7][清]勞格.讀書雜識[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8]韓立平.南宋三詩人生年考[J].文學(xué)遺產(chǎn),1993(5):43.
作者簡介:張曉東(1993— ),男,漢族,安徽亳州,南京師范大學(xué)在讀文學(xué)碩士,唐宋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