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朔
摘要:陸機是西晉太康、元康年間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才氣頗高,《文選》將其視為最優(yōu)秀的詩人,《詩品》亦將其列為上品。在陸機的詩歌中,擬古詩是其代表性作品,包括仿擬漢魏古詩及樂府古詩。而他的擬古創(chuàng)作,與西晉詩歌的雅化擁有著趨同性。
關鍵詞:陸機;擬古;擬樂府;雅化
魏晉時期,“古詩”還是一個相對比較模糊的概念,古詩作品也相對散亂,未經過專門的整理。而活躍于西晉太康、元康年間的陸機,較早地關注了這一課題,并成規(guī)模地展開了“擬古”的創(chuàng)作實踐,是古詩接受史上的第一個重要人物。
一
鐘嶸在《詩品》開端論古詩時言“其體源出于國風。陸機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1]鐘嶸所記十四首,如今可見的為十二首[2]。另蕭統(tǒng)編《文選》,始有“古詩十九首”,而現(xiàn)存陸機所擬的十二首,與之竟有十一首重合。陸機之時尚無“十九首”之說,而這重合的十一首,大概是陸機與蕭統(tǒng)跨越時空的共識了。
擬古十二首的顯著特點,就是幾乎句句對應原詩,將具體的意象置換為同類或相似,而主題大致保持不變。試以《擬涉江采芙蓉》與原詩進行對比: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佚名《涉江采芙蓉》[3]
上山采瓊蘂,穹谷饒芳蘭。采采不盈掬,悠悠懷所歡。故鄉(xiāng)一何曠?山川阻且難。沉思鍾萬里,躑躅獨吟嘆。
——陸機《擬涉江采芙蓉》[4]
可以看出,陸機所擬之詩,于外在形式上完全遵從原詩。五言八句,每一句中的意象都是對應的?!吧娼弊?yōu)椤吧仙健保败饺亍弊優(yōu)椤碍偺G”,“蘭澤”變?yōu)椤榜饭取保胺疾荨弊優(yōu)椤胺继m”,連句式都是一樣的。而從第三句起,陸機又不再完全照搬古詩的形制,而改為“意同而形非”。第三四句表達“采摘了鮮花,懷念起遠人”的意義;第五六句表達“回鄉(xiāng)的路途是多么遙遠”;末兩句則表達“思念而不見”的感傷之情。如此精細、工整、嚴密的模仿,使得陸機成為“擬古”史上的第一家。雖然陸機在逐字逐句上展開了逼真的模仿,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中沒有新意。事實上,陸機的擬古創(chuàng)作包含著大量的時代新風。仍以《擬涉江采芙蓉》為例,陸機雖極力從形式、內容與主題方面模擬漢代古詩,但其整體意境與風格,卻與古詩悄然不同。原詩“蘭澤多芳草”較為平鋪直敘,簡單直白;而擬作“穹谷饒芳蘭”的“饒”字則更多動態(tài),表現(xiàn)出芳草的生機,也將“多”的意義表達得更為淋漓,使得詩意更加豐富曲折、委婉多姿?!安刹刹挥洌朴茟阉鶜g”中兩個疊詞的使用,使得情誼更加綿長,閱讀起來也更加悠揚。原詩“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仍是直接的敘述與形容,擬作“故鄉(xiāng)一何曠?山川阻且難”則將原詩出現(xiàn)在上句的設問運用在此。雖同是設問,“故鄉(xiāng)一何曠?”之問則更多是一種感嘆,心念之,心念之,可故鄉(xiāng)是多么的遠啊!末句原詩“憂傷以終老”更似一個婦人的口吻,對未來作出無奈的預言;而擬作“躑躅獨吟嘆”則更明顯地表現(xiàn)出文人的特質,因為首先,“吟嘆”這個詞似乎并不常用于思婦身上,而如果是游子,特別是遠游的文人騷客,就顯得貼切許多,一如屈子“吟嘆”于汨羅江畔。再者便是“躑躅”一詞的使用?!败U躅”見于漢代古詩有多處,進入魏晉,動蕩的政治時局經常激起文人內心的不安,“躑躅”見于詩中呈現(xiàn)出更加廣泛的趨勢。陸機在其多首詩歌中使用了這個詞語,此外,阮瑀、陸云、傅玄、江淹、吳均、大小謝以及鮑照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許多重要詩人,都在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躑躅”一詞。從陸機的“躑躅獨吟嘆”到鮑照的“吞聲躑躅不敢言”[5],這份“躑躅之苦”,似乎是愈來愈深了。
可以看出,陸機的擬古詩雖“古”而猶“新”,其“新”之處則在于將漢詩的那份古樸稚拙,推衍出了用詞更加典雅、形象更加豐富、格調更加秀麗的時代新聲。陸機的擬古詩,更大程度上地表現(xiàn)為文人的案頭文學,是一種自覺的模仿與創(chuàng)作,而非經歷著真情實感的自動抒發(fā)。
二
除了擬漢魏古詩,擬樂府也是陸機熱衷的題目。《文選》與《陸機集》中均選有“樂府十七首”[6],從擬古到擬樂府,昭明給了陸機相當?shù)闹匾暸c贊賞?,F(xiàn)試舉一例分析其擬樂府之作: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叮瑧n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7]
置酒高堂,悲歌臨觴。人壽幾何?逝如朝霜。時無重至,華不再陽。蘋以春暉,蘭以秋芳。來日苦短,去日苦長。今我不樂,蟋蟀在房。樂以會興,悲以別章。豈曰無感,憂為子忘。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有詠,長夜無荒。
——陸機《短歌行》[8]
《短歌行》是樂府古題,而漢代古辭已失,現(xiàn)在能見最早的《短歌行》文本就是曹操的作品。很明顯,陸機所擬的正是曹操的這一篇。雖然篇幅不完全相同,但在用詞及意象的選取上重合度很高,包括“酒”、“歌”、“人生”、“人壽”、“朝露”、“朝霜”、“蘋”、“苦”、“憂”等等。所表達的,都是人生苦短的感慨與悲傷。但就這兩首詩而言,士衡遜于孟德至少兩個層次。其一,陸機只表達了人生短促的傷感,而無更深一步的意味;曹操則在生命的短暫之上更附加了他壯志未酬、求賢若渴的一片真心。其二,曹操之辭,情真意切,雖是短歌,但激烈、鏗鏘而慷慨,帶有很強的感染力;陸機之章,則顯得氣虛、無力,所抒發(fā)的悲苦,更似無病呻吟,有矯揉造作之感?!八躁憴C的詩人工有余而天然不足,缺乏性情的自然流露?!瓍s看不到詩中應該具有的那個完整的自我。所以他的大部分詩,都可以說是詩中無人?!盵9]從詩歌的內涵與思想情感的表達來看,陸機之擬樂府恐算不得上乘之作,但若將其置于時代,而審其形制規(guī)矩,則不得不承認陸機整合典故材料、組合語句詞章的功力的確是一流的。王夫之評陸機《短歌行》“別構一體,務從雅正”[10],說明了陸機的擬樂府與詩歌的雅化有著不可不說的關系。endprint
三
其實,陸機的擬古,正是西晉詩歌雅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晉之前,曹魏時期的文化特點是反漢儒、反傳統(tǒng),而司馬氏取而代之后,“西晉統(tǒng)治者對政治、文化進行的全面儒學化改造,其中蘊含著對曹氏文化話語權力的顛覆”[11]也就是說,“西晉武帝受禪于魏,特別需要為司馬氏政權粉飾美化的頌詞,以證明其篡位‘順天道、‘承運期。所以大事‘崇儒興學,經始明堂”[12]統(tǒng)治者的倡導使得儒學傳統(tǒng)再次興起,而緊緊圍繞儒學的其他文化產品也開始向名教所倡導的方向靠攏。曹魏時期王弼、何晏所宣揚的“以無為本”的玄學“也出現(xiàn)了吸收儒家思想、向儒學趨近的現(xiàn)象。”[13]在這樣政治的大環(huán)境、文化的大趨勢影響下,西晉詩壇出現(xiàn)這樣一種崇尚古詩、追求典雅的“雅化”風潮,也就不足為奇了。
“西晉詩歌雅化最顯著的表現(xiàn)就是四言雅詩創(chuàng)作的勃興。漢末曹魏時期,五言詩創(chuàng)作取代四言詩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流,傳統(tǒng)四言詩創(chuàng)作已漸趨式微?!贿^,上述發(fā)展局面在西晉時期發(fā)生改變。如果僅以數(shù)量言,西晉的詩歌創(chuàng)作仍以五言為多,但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在創(chuàng)作意圖上,此時的四言創(chuàng)作都有一個鮮明的回潮?!盵14]不過,筆者認為,西晉詩歌的雅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四言詩的回潮,以陸機為代表的詩人創(chuàng)作的大量擬古、擬樂府作品,同樣是西晉詩歌雅化的腳注。如上文所述,陸機的擬古作品首先是形式上的仿古,用古題,寫古意,在句式句法上極力接近《詩經》及漢魏古詩,力圖恢復一種古樸的雅致。而從內容上,陸機一方面同類置換、套用古詩的物象;一方面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屬于時代的獨特意象與韻味,從而為詩歌增添了雅致的新聲。
所以,雖然歷史上對陸機詩歌的評價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但至少在其所處的時代,陸機的擬古詩形制規(guī)范、用詞典雅,推進了西晉詩歌的雅化,促進了中國詩歌在藝術上的發(fā)展、進步,是詩歌規(guī)范化的重要一步,對后世顏、謝、鮑以致唐詩的成熟,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陸機之詩或許并不屬最上乘之作,然鐘嶸之“才高詞贍,舉體華美。氣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尚規(guī)矩,不貴綺錯,有傷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華,厭飫膏澤,文章之淵泉也?!盵15]的評價,仍是較為恰當公允的。
參考文獻 :
[1](梁) 鐘嶸著 陳延杰注.詩品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17.
[2]見于(晉) 陸機著 金濤聲點校.陸機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56-62;或(梁) 蕭統(tǒng)編 (唐) 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26-1432.
[3](梁) 蕭統(tǒng)編 (唐) 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45.
[4]同上.第1427頁.
[5](南朝宋) 鮑照著 錢仲聯(lián)增補集說校 鮑參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9.
[6]見于《文選》第1293-1315頁;或《陸機集》第62-74頁.
[7](梁) 蕭統(tǒng)編 (唐) 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81.
[8]同上.第1310-1311頁.
[9]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01.
[10](明) 王夫之.古詩評選[M].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31.
[11]張朝富.雅化:西晉詩風的根本成因及其歷史功績[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5:650.
[12]葛曉音.八代詩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105.
[13]馮廷銀.論西晉詩歌的雅化現(xiàn)象[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13.
[14]張朝富.雅化:西晉詩風的根本成因及其歷史功績[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5:647.
[15](梁) 鐘嶸著 陳延杰注.詩品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5-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