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季科平,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首屆“5522”名師名校長培養(yǎng)對象,首屆浙派名師培訓小語班班長。多次參加“百人千場”送教活動、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支教活動。上省市級公開課以及講座100余節(jié)次,發(fā)表以及獲獎文章100余篇。曾參加教育部立項的“中華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等6本書的編寫,出版專著《語文教學敘事研究》和《童真語文》。
“童真語文”是我提出的教學主張,它堅持“以童為本,以真為先,以語為要,以趣為力”的理念,努力追求讓每一個兒童有機會做最好的自己。在“童真語文”理念觀照下的課堂,我們稱它為“童真課堂”。童真課堂姓“童”,兒童是語文學習的主體,童真課堂屬“真”,學習真實地發(fā)生在兒童身上。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正式發(fā)布,這意味著我們正在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如何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作為教師首先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然而在深入推進“童真課堂”的實踐中,我們有時也會產(chǎn)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于是我們有意識地捕捉課堂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引發(fā)大家展開理性的叩問,進一步提升對“童真課堂”的深度認識,以便更好地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發(fā)展。
第一問:文本的“原味”重要還是拓展的“鮮味”重要
幾乎每一節(jié)語文課,我們都會展開或多或少的拓展。按理說,適度的拓展是有利于學生展開真學的,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但我們也往往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公開教學的課堂上,拓展的內(nèi)容有時會成倍地增長,似乎拓展越多,課堂才顯得越豐滿。實際上,走進“童真課堂”前,我們更應考慮清楚的是:拓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顯示教師文本解讀的深度?是為了追求課堂的花哨美感……不,所有的拓展都應該為兒童學習文本服務。拓展的“鮮味”就是為了讓文本的“原味”更純、更濃。過多的拓展會讓“鮮味”蓋過文本的“原味”,過深的拓展會讓“鮮味”失去應有的吸引力。在“童真課堂”里,我們時不時要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拓展適度嗎?我的拓展帶給文本的是什么?帶給兒童的又是什么?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又有什么幫助?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將相和》這一課時,先讓學生看當時的地域圖,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接著再來介紹《史記》一書,同時引入作者司馬遷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節(jié)選)的古文,但由于文言的朗讀障礙,師生花了十來分鐘才基本讀通。最后課尾又花了六七分鐘的時間來欣賞京劇《將相和》的片段。一堂課下來,學生真正接觸課文的時間還不到20分鐘。這樣大量的拓展只是一種資源的堆積、信息的匯聚,并沒有真正為兒童學習文本服務。
核心素養(yǎng)時代,自然要注重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但這并不是資源的無限拓展就可以達成的。不管什么時候,我們都要牢記:文本的“原味”比拓展的“鮮味”更重要,所有的拓展只有基于兒童的文本學習,才會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才會擁有更大的學習價值。
第二問:教師的預設重要還是兒童的生成重要
按理說,為什么而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語文課堂上,兒童是語文學習的主體,為兒童的生成而教這是教學的常識。然而,太多的課堂還是在為老師的預設而教,于是課堂似乎成了一節(jié)不會“出軌”的列車,永遠沿著“預設”的軌道疾馳。一旦學生有絲毫“越軌”的跡象,教師便會想方設法把學生拉回到預設的軌道上來。這樣的課堂與“童真課堂”相距甚遠。在“童真課堂”里,兒童的生成永遠比教師的預設重要。核心素養(yǎng)時代,教師走進課堂,必須放下預設,用心面對兒童的真實生成,并根據(jù)兒童學習的新起點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課前預設,即時形成課堂“中設計”。活躍在課堂里的應該是兒童的身影,得到培育的自然是兒童的核心素養(yǎng)。
在上《威尼斯的小艇》這一課時,一位骨干老師引導兒童對人教版與浙教版兩個版本的重點語句進行比較(人教版: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浙教版:行動起來,輕快,靈活,仿佛一條蛇。)。有學生馬上說人教版的句子更能體現(xiàn)小艇的輕快靈活。顯然這不是老師想要的答案,于是老師就親自朗讀了這兩個句子,然后再請學生來分辨。老師的朗讀已經(jīng)明顯地體現(xiàn)了浙江版句子的輕快靈活。沒想到那個學生卻堅持說:“我還是認為人教版的句子更能體現(xiàn)小艇的輕快靈活,因為田溝里的水蛇游動起來要有多快就有多快。”可是,老師不為所動,繼續(xù)展開生硬的引導,非把學生拽回來不可。老師這么做就是因為自己的預設是要“學習短句的表達效果”。而實際上學生的表達是多么的富有童趣??!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捕捉到兒童真實、靈動的生成,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核心素養(yǎng)時代,我們更要清晰地認識到:走進課堂,兒童的生成比教師的預設重要一百倍、一千倍。正因為課堂有生成,兒童的真學才得以展開,核心素養(yǎng)的“樂學善學”才不會落空。讓童真課堂涌動著兒童的生命之流,讓核心素養(yǎng)在其中得到自然的培育。
第三問:個體生長重要還是群體生長重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每個學生”的表達不斷地、反復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可見,尊重每個學生的理念已經(jīng)引起了大家的重視。然而有不少的老師卻這樣認為:尊重眼前的這一個學生便是尊重每一個學生,實際上這是不一樣的。
尊重眼前的這一個,老師眼里只有這個兒童,這一個是生動的、具體的、富有個性的,而其他的兒童就往往被老師所忽視,這不能不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在一個孩子學習碰到困難時,我們的眼中就只剩下這個孩子,我們總是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展開引導,期望馬上幫助孩子走出困境。我們的出發(fā)點自然是好的,想讓孩子經(jīng)歷真實的學習過程,馬上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但有的時候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如果教師引導、幫助的次數(shù)過多,孩子并不能真正享受到這份喜悅,反之他還有可能會感到難堪。有的時候需要緩一緩,讓其他的孩子和他一起展開學習過程,或許等回過頭來時,學習困難已經(jīng)自然破解了。課堂時間是一個常數(shù),當我們的眼中只剩下這個孩子的時候,我們把其他的孩子放在了哪里?課堂是屬于每一個孩子的,是全體孩子共同的學習時間。
核心素養(yǎng)時代以人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旨歸?!巴嬲n堂”里,我們要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學習進步的機會,擁有課堂出彩的機會,擁有做最好自己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從“尊重這一個孩子”走向“尊重每一個孩子”。個體生長指向的是這一個孩子的自然生長,而群體生長指向的則是每一個孩子的自然生長。尊重每一個,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里贏得自然的真實生長,這比什么都重要。
這幾個問題要是一個個拿出來,正兒八經(jīng)地詢問每一位老師,估計大家都能作出正確的回答??蔀槭裁匆蛔叩搅苏n堂上,我們卻往往會用自己的教學行為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核心素養(yǎng)時代,我們必須學會改變,改變教學理念,更重要的是改變教學行為?!巴嬲n堂”是兒童的課堂,是真學的課堂,我們只有真正把兒童放在心上,時刻想著兒童的發(fā)展,“童真課堂”才能成為兒童自然生長的幸??臻g,才能成為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陣地。在互助互學的童真課堂中,沒有害怕,沒有恐懼,唯有喜歡,單純的喜歡,師生共同經(jīng)歷真實的語文學習過程,讓核心素養(yǎng)在“童真課堂”里開出一朵朵燦爛的小花!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柯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敖小英
E-mail: 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