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亮
我的家鄉(xiāng)在山西洪洞。民間流傳著一首諺語:“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边@首吟唱已久的民謠現(xiàn)如今已名揚海內(nèi)外。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僑紛紛到洪洞大槐樹燒香跪拜,尋根祭祖。每當(dāng)想起家鄉(xiāng)的大槐樹,我就會想起我的《尋根祭祖》葫蘆烙畫。提起我的葫蘆烙畫往事,又與北京有著一段深深的情緣。
與葫蘆結(jié)緣是在2005年。清楚地記得那天我獨自到山西臨汾堯廟游玩,看到兩排各種大小不同的葫蘆掛在那里,每個葫蘆上面都精雕細琢地作了畫——人物的、花鳥的、山水的……金黃色的葫蘆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亮,葫蘆皮上畫的線條自然柔美。更令我驚嘆的是,從小生長在農(nóng)村的我,向來只見過十多厘米高的亞腰葫蘆,而這里兩尺多高的大號亞腰葫蘆,有生以來還是第一次見到。我正看得入迷,旁邊一位長發(fā)先生向我介紹:每個葫蘆上的畫都是用一種專用的烙鐵烙出來的。這一刻,我一下子愛上了這門獨特的藝術(shù)——葫蘆烙畫。當(dāng)我得知身邊這位長發(fā)先生就是臨汾市博物館館長司馬遷先生,而這些葫蘆烙畫全部出自此人之手時,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
一番長聊后,司馬老師得知我也愛畫后,很爽快地送給了我一些大葫蘆籽。因為我那時在北京通州區(qū)做著燒餅生意,于是帶上葫蘆籽到北京發(fā)展。
當(dāng)時我的燒餅店開在通州區(qū)武夷花園,緊靠一片小樹林,每逢周六日附近有個狗市,平時就是靠這些客流量來維持生計。我把門口一大片小樹林開荒種葫蘆。春天撒下各種品種的葫蘆籽,秋天我竟收獲了兩麻袋大小不一、奇形怪狀的葫蘆。豐收的喜悅使我放棄了每天的午休時間,在干完工作的休閑時刻再去加工我的葫蘆。為了做好烙畫,我特意買了一本關(guān)于烙畫工藝的書籍,還有烙畫的烙筆,自己不斷地揣摩與學(xué)習(xí)、探索研究,經(jīng)常到舊貨市場走訪,虛心向玩葫蘆的老藝人討教烙畫技法。剛開始,我只是在一些長相不太好的葫蘆上練練技法。烙葫蘆畫沒有我想象那般簡單——線條的粗細、烙鐵的溫度高低、筆尖在葫蘆上行走的快慢,直接影響著烙畫的效果。
我因為有繪畫的功底,只經(jīng)過了兩次失敗,在短時間內(nèi)便走入成熟階段??恐约贺S富的想象力,我以古代神話人物、古代仕女,以及十二屬相為主要烙畫題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烙畫風(fēng)格。其實,烙畫和寫作一樣需要安靜,每一個葫蘆上需要做什么樣的畫,要根據(jù)這個葫蘆的造型來決定,這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不同長相的葫蘆創(chuàng)作出不同風(fēng)格的葫蘆烙畫,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才別有一番情趣。在烙畫的過程中,烙筆在葫蘆表皮上烙過后散發(fā)出的那種氣味,可謂滿屋飄香。每次作品的完成,都是一次對心靈的洗滌。每到休閑的時候,我就拿起自己的葫蘆作品欣賞半天,愛不釋手,沉浸在自我陶醉的世界……
作者的葫蘆畫——彌勒佛
頭一年種葫蘆的時候,我沒什么經(jīng)驗,不注重搭架子,葫蘆蔓子在地上樹枝上隨處攀爬,到處結(jié)果,我更不懂得修理瓜蔓,藤條上的葫蘆大大小小,參差不齊。收獲后,有的葫蘆長得歪瓜裂棗,甚至雜交發(fā)育不良,如同花生粒大,我照樣把它收藏好。北京人稱這些沒長大的葫蘆為“小捻子”,并有很多人專門喜好這種小玩意兒,整天拿在手中揉搓。時間一長,小葫蘆就變成了金黃色,非常漂亮,極有收藏價值。
經(jīng)過幾年的種植,如今,我已熟練掌握了一套從一顆葫蘆的種子下地后,到破土而出、拉蔓搭架,以及在生長期間給葫蘆架上模具,最后收獲的過程中如何去皮、自然風(fēng)干,加工以后如何保存等一系列的工藝流程。
我在烙燒餅的歲月里,同時也用業(yè)余時間烙著葫蘆。這期間,我風(fēng)風(fēng)火火搬了無數(shù)次的家,無論我搬到哪里,就把葫蘆帶到哪里,葫蘆就像我的心肝寶貝。我每搬到一個地方,總能結(jié)識一幫市井中的文人騷客,有時為了晾干我的葫蘆,我把葫蘆并排掛在我的燒餅攤前,引得這些食客在買燒餅的同時還能欣賞葫蘆烙畫。當(dāng)他們帶有諷刺性地喊我“藝人”時,我嘿嘿一笑,回上一句:其實,我只是個烙匠,除了烙燒餅,還烙大餅、蔥花餅、餡餅,還有葫蘆!
不知不覺,利用業(yè)余時間我竟烙出了大大小小兩大提包的葫蘆。正值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期間,生意停業(yè),于是我背上葫蘆到北京有名的“潘家園古玩市場”賣葫蘆。
那天的事情記憶猶新。我上了公交車,剛開出三站地,我敞著口的提包里的“寶貝”,就被一個30歲左右的北京人發(fā)現(xiàn)了,于是和我搭話,問我搞這么多葫蘆干什么?我說到潘家園古玩市場賣去。小伙子來了興趣,非要讓我拿出來看看。剛開始我拿出一個約十厘米高的“五駿全圖”來,葫蘆上畫的五匹駿馬正在曠野上奮蹄奔馳。一番交談,小伙兒說他喜歡古代神話人物,我就又拿出一個十多厘米高的“千里眼”來——葫蘆上的“千里眼”著一身盔甲正在騰云駕霧,右腿屈膝,左手在額頭前搭起涼棚,惡煞般的面孔上一雙大眼睛正在望著千里之外,肩上扛一桿長槍,有點像孫悟空的架勢,整個畫面形象逼真,活靈活現(xiàn)。看得出來,小伙子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作品。一番討價后,最后以100元的售價賣給了那個小伙子。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售出去,我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
賣葫蘆的過程中,令我最為惱火的事情,是2007年在通州區(qū)三元村市場發(fā)生的。我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把一個一尺多高的大號亞腰葫蘆鋸開口以后做了個蓋子,把里面的葫蘆籽全部掏凈,做成一個可以裝酒的器具酒葫蘆,然后在上面畫上“活佛濟公”——濟公正頭頂破帽身穿破衣?lián)u個破扇子腳穿破拖鞋走著,脖子上套一串大佛珠,右手正拿個酒葫蘆喝著酒。我剛把葫蘆拿出市場,就被一個開酒坊的女人發(fā)現(xiàn)了,她非要看看,剛把葫蘆遞到婦女手中,并叮囑她拿好了,誰知話音剛落,葫蘆“啪”的一聲掉在地上,破了。把我氣得頭發(fā)根子都立起來了,無奈之下,女人給我賠了一百元錢讓我回去修葫蘆。
那年4月份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jié),我獨自一人前去游玩,回來后用葫蘆創(chuàng)作了一個“尋根祭祖”的作品。葫蘆上一邊寫著圓形字“尋根祭祖”,另一邊畫的是大槐樹前的那個門樓,此葫蘆被我舅舅榮世紅收藏。
作者大興區(qū)瀛海鎮(zhèn)怡樂村住房內(nèi)加工烙畫作品
2008年奧運期間,我特意以奧運福娃為圖案,以“北京歡迎你”為主題,分別做出兩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的彩烙吉祥葫蘆,在北京前門地鐵附近賣,最后賣的只剩下一個“晶晶”了,其他幾位“葫蘆福娃”早已流傳于民間……
除了葫蘆烙畫,我還利用三合板為材料,分別烙出了“淑女伴鶴”“松鷹圖”“獨虎下山”,以及傳說中的“女媧造人”等等。我把這些佳作裝裱成框掛在我的書房里,為的是在我勞累的工作過后,為自己營造一份閑情,享受這份藝術(shù)的熏陶……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