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需要創(chuàng)新的教育領域,而校園文化建設亦屬當前高校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以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如何將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之中,則具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以紅色文化資源裝扮校園文化景觀、引領校園文化風尚、營建紅色文化精神家園、充實課堂教學等方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關鍵詞】高校校園 校園文化 紅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084-02
一、紅色文化進入課堂,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直觀性
以紅色文化資源充實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首先,應建立院校黨委直接領導下的科研和執(zhí)行機構,使院校與社會在輿論宣傳、旅游參觀等方面形成一體化聯(lián)合開發(fā)的合力,開辟內外結合、深度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的廣闊渠道。其次,通過深度融合各種紅色文化資源,依其蘊含的不同意境分門別類,并將其與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題捆綁起來,使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納入至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專題教育和其他相關課程教育的內容體系中,使大多數(shù)文史類課程具備豐富的革命史背景和充足的“紅色論據(j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堅持內外結合的原則,提倡在大學課程體系中開設中國革命史必修課,聘請有親身革命經歷的老紅軍、老戰(zhàn)士或者是軍隊院校的有關專家學者來學校講課,讓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入學校,進課堂,把紅色文化及其深刻底蘊帶入學生的心靈深處。鼓勵大學教師,依據(jù)自己的個性化的語言特征、講授特色和教學風格,把蘊含紅色文化與革命精神的紅色資源,靈活地融入不同的教學模式,包括情景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等,提高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穿透力。
二、紅色文化裝扮校園,打造傳播優(yōu)秀文化載體
校園景觀以其可見的、有形的實物特征與文化元素顯現(xiàn)在校園空間之中,反映了師生群體的精神風貌、審美情趣以及價值趨向,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用紅色文化資源裝扮校園景觀,即是運用建筑、雕塑和模仿等體現(xiàn)現(xiàn)代藝術風格的裝飾手段與造型、色彩、線條和符號等裝飾元素將紅色文化資源及其蘊含著的紅色文化合理地融入到校園景觀的物質形態(tài),把那些具有典型教育意義、體現(xiàn)校園傳統(tǒng)文化與特色風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形象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多樣化的藝術手法得體地融入到校園自然景觀,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傳播載體,遍布于精美絕倫的園林、清澈透明的湖泊、歷史悠久的館藏、雄偉壯觀的建筑,以及學生們頻繁穿行的教學區(qū)、生活區(qū),使之成為激勵當代大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政治素質和優(yōu)秀品格的實物教材。紅色文化資源與校園景觀有機結合,可以把對學生的勵志教育和激勵融入到校園景觀建設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營造出一種奮發(fā)向上、勇于開拓與團結和諧的校園文化,形成一個整體育人的良好校園環(huán)境,給學生一種精神的感召和情感的激勵。
三、紅色文化引領風尚,營建學生精神美好家園
深度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對于有效保存和傳承紅色文化歷史遺產、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培育健康、文明、廣博和和諧的校園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讓紅色文化資源走進大學校園,以其承載的革命歷史、感人事跡和民族精神引領校園風尚,結合順應時代特征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使當代大學生在感性認識與理性交融的碰撞中接受科學的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使“紅色文化”深深根植于大學校園。地處革命老區(qū)的許多高校,率先掀起了深度開發(fā)本地紅色資源的熱潮,紛紛制定本土特色的開發(fā)策略,注重挖掘、收集、整理革命史資料,使學生能夠廣泛地接觸到鮮活的紅色資源。
四、紅色文化鏈接網絡,拓展紅色文化傳播平臺
校園網絡是學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一個重要平臺和窗口,受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同樣存在著不同文化、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碰撞,良莠善惡交織一片,對于正處在成長過程中的青年學生具有極大的影響。我們提倡把紅色文化資源鏈接入校園網絡,就是要讓紅色文化在校園網絡中全面展現(xiàn)、廣泛傳播,占據(jù)校園文化的主導優(yōu)勢,以其特有的精神風貌與時代內涵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和政治素質,使校園網絡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堅實陣地,成為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平臺。通過校園網絡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需要動員和發(fā)揮全校師生的集體智慧,鼓勵全體師生為培育健康、和諧的校園網絡文化貢獻自己的才智。
五、紅色文化豐富生活,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我們鼓勵在課堂教學中有選擇地涉獵一些與教育主題聯(lián)系緊密的紅色資源,同時還要大力提倡讓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紅色文化和紅色資源廣泛走進校園生活,借助社會上特別是校園周邊現(xiàn)存的寶貴的紅色資源,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組織活動和集體文化活動,讓課堂教學內容得到充分的延伸,讓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在青年學生的思想深處打上“紅色”的印記,讓更多的紅色文化資源及其蘊含的紅色精神內核和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進行推動建設:
(一)舉辦豐富多彩的紅色經典校園文化活動,激勵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yǎng)。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依靠學生、相信學生、發(fā)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自己親身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與魅力,這比任何強迫輸入式的思想政治灌輸效果更好很多。學生社團作為青年學生自愿組成的群眾性組織,成為青年學生“認識自我、展示自我、發(fā)展自我”的舞臺,在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潛能”,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方面發(fā)揮了有效作用,是青年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積極鼓勵學生自主組織如“業(yè)余紅色文化研究會”“革命文化興趣小組”“紅色旅游協(xié)會”等群體紅色文化組織,以學生為主,由學生自主組織活動,老師只作為思想教育指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促進紅色文化在校園中的開展和傳播。
(二)積極推進社會實踐活動,搭建紅色文化傳播平臺。為了引導大學生自覺地了解紅色文化,使優(yōu)秀的革命傳統(tǒng)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得到傳承,學校應積極推進社會實踐活動,努力向外拓展紅色文化外延,搭建校園紅色文化傳播的平臺。廣泛組織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形成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長效機制。比如可以利用清明節(jié)、青年節(jié)、建黨節(jié)、建軍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大紀念日。組織學生到教育基地掃墓、獻花,舉行入黨、入團儀式和多種宣誓儀式;把紅色文化傳播與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文化結合起來,舉辦更多新穎可行,同學們愿意參與的活動,可以在節(jié)假日期間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實踐的體驗活動,諸如在學校近處的革命舊址組織具有一定訓練強度的小型野營拉練,組織學生游覽革命圣地,體驗革命先輩的艱苦生活。
總之,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形式多樣、組織靈活的紅色文化教育、紀念和娛樂活動,使學生深刻解讀革命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與和諧環(huán)境,進一步增強其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進而自覺扎好傳統(tǒng)根、鑄就革命魂,堅定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使在校大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的一種精神動力”。實際上在如今的大學校園內,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已正如一縷春風,深入到每一個高校學子的心中,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構建和諧校園的實踐中,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必將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譚備戰(zhàn)(1969-),男,漢族,河南開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