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鑫
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與不良妊娠結局的關系
季 鑫
目的探討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與不良妊娠結局之間的關系,以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沈陽市婦嬰醫(yī)院定期進行圍生監(jiān)測行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篩查的孕婦110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圍生監(jiān)測顯示有細菌性陰道病并采取治療的100例孕婦分為妊娠1組,將圍生監(jiān)測顯示有細菌性陰道病但未采取治療的100例孕婦分為妊娠2組,將圍生監(jiān)測顯示正常的100例孕婦分為妊娠3組,比較3組孕婦的妊娠結局。結果①妊娠1組復查結果顯示91例轉為陰性,臨床治愈率達91.0%;②妊娠1組與妊娠2組孕婦胎膜早破、新生兒感染、產褥感染及早產、新生兒窒息、流產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妊娠3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妊娠2組上述指標均顯著高于妊娠1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③妊娠2組宮內感染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妊娠1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是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重要因素,臨床及早治療有助于減少宮內感染的發(fā)生,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應當引起重視。
妊娠結局;宮內感染;細菌性陰道?。蝗焉锲?/p>
細菌性陰道病是一種婦科常見、多發(fā)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陰道內菌群失調、異常引起,對生育期女性健康具有嚴重危害。既往研究顯示,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可誘發(fā)羊水感染、產褥感染、早產、剖宮產、組織性絨毛膜炎及胎膜早破等,是妊娠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常見誘因,對妊娠結局具有不良影響[1-2]。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孕婦進行細菌性陰道病檢測及診治,就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沈陽市婦嬰醫(yī)院定期進行圍生監(jiān)測行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篩查的孕婦1106例為研究對象,將其中圍生監(jiān)測顯示有細菌性陰道病并采取治療的100例孕婦分為妊娠1組,將圍生監(jiān)測顯示有細菌性陰道病但因經濟壓力、心理因素等未采取治療的100例孕婦分為妊娠2組,將圍生監(jiān)測顯示正常的100例孕婦分為妊娠3組。妊娠1組年齡19~38歲,平均(25.2±1.7)歲;孕期16~37周。妊娠2組年齡20~38歲,平均(26.7±2.0)歲;孕期16~36周。妊娠3組年齡21~39歲,平均(26.8±1.8)歲;孕期16~38周。3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根據(jù)《婦產科學》中細菌性陰道病的相關診斷標準[3]進行篩查,以下4項含有3項及以上即可確診為細菌性陰道?。孩訇幍婪置谖镳じ接陉幍辣?,且呈白色、均勻、稀薄狀;②胺臭味試驗結果呈陽性;③線索細胞病理學檢查呈陽性;④陰道分泌物酸堿性檢查顯示pH>4.5。無內、外科疾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醫(yī)源性早產;②宮頸異常;③子宮疾??;④陰道滴蟲、衣原體、球菌或霉菌感染。
1.3 檢測方法使用無菌棉簽將孕婦陰道分泌物取出后,采用細菌性陰道病診斷試劑盒進行篩查。
1.4 治療方法經患者知情同意后,口服甲硝唑,400 mg/次,2次/d,連用7 d。
1.5 觀察指標①觀察妊娠1組患者的治療結果;②對3組患者進行隨訪,記錄各組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情況,包括胎膜早破、新生兒感染、產褥感染、早產、新生兒窒息等;③對妊娠1組與妊娠2組的胎盤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以確定宮內感染發(fā)生率。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妊娠1組治療結果妊娠1組100例患者中,復查結果顯示9例持續(xù)陽性,91例轉為陰性,臨床治愈率達91.0%。
2.2 3組不良妊娠結局比較妊娠1組與妊娠2組孕婦胎膜早破、新生兒感染、產褥感染、早產、新生兒窒息、流產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妊娠3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妊娠2組上述指標均顯著高于妊娠1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3 組孕婦不良妊娠結局比較[例(%)]
2.3 妊娠1組與妊娠2組宮內感染情況比較對兩組流產患者的胎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切片顯示絨毛膜羊膜炎,可見加德納菌、厭氧菌等。分析妊娠2組晚期妊娠結局,7例存在加德納菌、厭氧菌,8例切片顯示絨毛膜羊膜炎,7例兩者并存,且無論病理異?;颊哌€是胎盤病原陽性患者,妊娠結局均顯示異常。分析妊娠1組晚期妊娠結局,2例存在加德納菌、厭氧菌,1例切片顯示絨毛膜羊膜炎,1例兩者并存,患者臨床表現(xiàn)異常。妊娠2組患者宮內感染發(fā)生率為22%,妊娠1組為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1 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發(fā)生情況分析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生與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所致厭氧菌種增多、乳酸菌種減少直接相關,是一種陰道生態(tài)平衡紊亂引起的混合感染疾病。既往研究顯示,在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中,門診調查發(fā)現(xiàn)細菌性陰道病的發(fā)生率為14%~65%,其中15%~30%患者為妊娠女性[4]。本研究分析了于某院定期進行圍生監(jiān)測行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篩查的孕婦1106例,其中篩查出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患者200例,發(fā)生率為18.1%。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好發(fā)于育齡期女性,不僅對女性生殖道系統(tǒng)的健康具有嚴重影響,而且對妊娠結局具有較大危害,臨床需引起重視,及早治療。
3.2 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的治療在圍生監(jiān)測中,所有存在陰道分泌物異常的孕婦均應進行細菌性陰道病篩查,確診后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的妊娠1組患者宮內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未采取治療措施的妊娠2組,且胎膜早破、新生兒感染、產褥感染、早產、新生兒窒息、流產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妊娠2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通過及早治療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妊娠結局,維持良好預后,與Krohn等[5]及王守蘭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
3.3 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患有細菌性陰道病的孕婦陰道內常存在較多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加德納菌、支原體、厭氧菌等,而可維持陰道生態(tài)平衡的正常乳酸菌則明顯減少。其中部分致病菌可分解蛋白酶,稀釋宮頸黏液,從而使細菌上移至胎膜組織,最終引起宮內感染。若在胚胎期發(fā)生感染,胚胎細胞會因受到細菌侵襲而分裂、變異或發(fā)育受阻,引起胎兒畸形或宮內窒息等,最終導致流產。研究認為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滋養(yǎng)細胞系統(tǒng)增殖、凋亡機制紊亂存在一定的關系[7],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與蛻膜細胞因子生態(tài)不平衡有關[8]。本研究中,妊娠2組流產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妊娠1組及妊娠3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妊娠1組與妊娠2組流產患者的胎盤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切片顯示絨毛膜羊膜炎,可見加德納菌、厭氧菌等。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孕38周以前的胎膜早破患者中,羊膜腔感染的發(fā)生率為31%~40%,而在孕期不足30周的早產孕婦中,80%左右是由感染所致[9]。絨毛膜羊膜炎是誘發(fā)早產的常見因素之一,炎癥介質、趨化因子、前炎性細胞因子白介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均與感染誘發(fā)的早產密切相關[10]。致病菌產物在激活絨毛膜、羊膜后,釋放出大量的前列腺素,可引起宮口擴張及子宮收縮,加速垂體產生縮宮素,最終使產程加快。此外,細菌產物還能夠分解大量蛋白水解酶,水解宮頸周圍的胎膜組織,降低胎膜張力,提高胎膜脆性,從而導致胎膜裂損。胎兒發(fā)生感染后,會迅速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tǒng),產生皮質激素,加速產程[11]。本研究中,未采取治療措施的妊娠2組患者的胎膜早破、產褥感染及早產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妊娠1組與妊娠3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宮內感染是誘發(fā)圍生兒感染的重要因素。發(fā)生宮內感染后,孕婦胎盤床異常,血管活性物質與血液供應系統(tǒng)紊亂,炎性介質侵入,絨毛膜退化,導致胎兒血供不足,長期處于此種狀態(tài)下的胎兒各器官系統(tǒng)存在病理現(xiàn)象,易誘發(fā)宮內窘迫,最終導致新生兒感染、窒息等[12]。本研究結果顯示,妊娠2組新生兒感染與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分均明顯高于妊娠1組、妊娠3組,且妊娠2組上述指標均顯著高于妊娠1組。提示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可誘發(fā)不良妊娠結局,及早治療對改善圍生期質量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妊娠期細菌性陰道病是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臨床及早治療有助于減少宮內感染發(fā)生,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應引起重視。
[1] Hay P.Recurrent bacterial vaginosis[J].Curr Opin Infect Dis,2009,22(1):82-86.
[2] 徐小麗.下生殖道感染對胎膜早破及母兒結局影響的臨床分析[D].合肥: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
[3]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50-251.
[4] 朱艷賓.妊娠期需氧菌性陰道炎與妊娠結局及母嬰B族鏈球菌感染的相關性研究[D].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
[5] Krohn MA,Hillier SL,Nugent RP,et al.The genital flora of women with intraamniotic infection. Vaginal Infection and Prematurity Study Group[J].J Infect Dis,2005,171(6):1475-1480.
[6] 王守蘭,魏倩,譚玉潔.孕產婦陰道微生態(tài)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2):5468-5470.
[7] 許蘇容,宗利麗,劉木彪,等.Illumina測序16SrRNA標簽法分析細菌性陰道病患者陰道菌群多樣性[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3(5):672-677.
[8] 羅琬千.妊娠晚期陰道菌群與妊娠結局的敘述[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1):484-485.
[9] 周勝蘭,劉彩霞,崔紅.早產高危因素10年前后變化分析[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2(8):751-754.
[10] Chaim W,Mazor M,Leiberman J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prterm birth. A review[J].Arch Gynecol Obstet,1997,259(2):51-58.
[11] 王艷.妊娠期陰道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點與GDM孕婦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分析[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
[12] 王葉平,黃引平.妊娠期婦女陰道微生態(tài)狀況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2):1825-1829.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7.018
沈陽市婦嬰醫(yī)院,遼寧沈陽 110000
季鑫(1981.3-),碩士學位,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下生殖道炎癥與不良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