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邪
你要選擇怎么活?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曾在合著的書中寫道:你必須不再尋求認可,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所謂“被討厭的勇氣”并不是指故意找罵,而是如果你心里認定了,那就是你最想要的真生命,那么,就算可能被討厭,也要堅持到底。
有部電影講過一個叫作“心理價值”的故事。片中的人們反復互相交換物件,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想要的意義、想要的“心理價值”。那個用吉他去換木馬的爸爸,在用自己的不舍去換兒子的渴望;那個想換日文老歌譜的兒子,是在換回母親十幾載教書生涯的美好回憶。主人公一直過著沒有“自主權”的生活,在目睹了一場場“心理價值”的交換后,終于自我覺醒,勇敢地奔向自己憧憬的廣闊世界。
那么,你有沒有問過自己,內(nèi)心深處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么?最想過的生活又是怎樣的?還是說,你活著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取悅身邊的人,而根本不確定自己想要什么?
一位農(nóng)業(yè)大學畢業(yè)的同學告訴我,他辭掉外企年薪百萬的工作,準備回老家種菜。在紛沓而來的嘲笑和反對聲中,他堅定地辦妥了辭職手續(xù),回老家租了幾百畝地。朋友說他瘋了,父母對他“恨鐵不成鋼”,我也覺得放棄大好的前程顯得有些傻,可他說:“我的選擇既能讓更多人吃上健康的菜,又能在農(nóng)村照顧年邁的父母,這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難道你們不祝福我,反而讓我改變初衷?”我竟無言以對。是啊,比起那些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生活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有勇氣去踐行的人,不該被人們認可嗎?
電影中說,活著不是為了取悅這個世界,而是為了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取悅自己,這才是“心理價值”追尋的終極。有個浪子對我說,幸福是回到家鄉(xiāng)小城市工作,能吃到媽媽親手做的飯;有個白領對我說,工作的動力是努力攢錢買套房;有個學生對我說,畢業(yè)后先環(huán)游世界,那才不枉此生。
真正的“內(nèi)心價值”究竟是什么?不管是電影里還是人生中,每個人的理解和回答必定都不一樣。我想,不論它是否不被發(fā)現(xiàn)、不被理解,甚至永遠被埋在內(nèi)心深處,都愿我們能夠認識它、喚醒它、取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