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軍 杜曉娜
血漿D-二聚體檢測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的診斷價值
郭桂軍 杜曉娜
目的 研究血漿D-二聚體檢測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8例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者以及同期同例數(shù)健康者作為研究對象,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者為觀察組,健康者為對照組,分析兩組研究對象D-二聚體含量的差異。結(jié)果 觀察組對比對照組在D-二聚體含量上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結(jié)論 D-二聚體是體內(nèi)血栓狀態(tài)及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標,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疑似病例的D-二聚體含量與健康者相比差異顯著,因此D-二聚體是判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參考標準。
血漿D-二聚體;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診斷
血漿D-二聚體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在經(jīng)過纖溶酶水解之后所形成的一種具有特異性的降解產(chǎn)物,它是檢測人體是否形成血栓的重要指標,目前已經(jīng)被廣泛應(yīng)用于檢測人體是否存在血栓疾病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血液在下肢靜脈血管中因多種因素而形成的凝固性血栓,血栓會對靜脈回流形成阻塞。在檢測人體是否形成血栓時,檢測血漿D-二聚體具有簡便性和快捷性,因此本次研究通過分析血漿D-二聚體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效果,探討下肢深靜脈血栓中血漿D-二聚體檢測診斷的價值,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間的116例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例和健康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疑似病例和健康者各58例。所選研究對象中,男性62例,女性54例;年齡在23~71歲,平均年齡(46.82±8.45)歲。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例為觀察組,健康者為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各項一般資料對比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兩組研究對象的空腹靜脈血,每例采集1.8 ml,將其注入到109 mmol/L總量0.2 ml的枸櫞酸鈉抗凝劑中,將溶液均勻混合后,處理溶液取得乏血小板血漿。
1.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從表1結(jié)果可以看出,觀察組D-二聚體含量遠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具體來說,所選58例疑似病例中,49例(84.48%)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高于臨界值,9例(15.52%)研究對象的D-二聚體水平低于臨界值。采用彩色多普勒檢查下肢證實有44例(75.86%)研究對象患下肢深靜脈血栓,他們的D-二聚體水平全部顯著高于臨界值。而本次研究所選58例健康者的D-二聚體含量全部顯著低于臨界值。
表1 兩組D-二聚體檢測結(jié)果對比 ()
表1 兩組D-二聚體檢測結(jié)果對比 ()
組別nD-二聚體含量(ng/L)觀察組58672.86±125.33對照組5841.27±11.18 t值38.2273 P值0.0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血栓疾病,主要由于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中凝結(jié)而造成[1]。Virchow在19世紀首次提出形成靜脈血栓的三個主要因素,也就是靜脈壁損傷、靜脈血流滯緩、血液高凝狀態(tài)[2]。靜脈壁損傷包括化學(xué)損傷、機械損傷和感染損傷,化學(xué)損傷為注射至靜脈中的多種刺激性溶液或具有很強滲透性的溶液造成,例如有機碘溶液、抗生素溶液、高滲透葡萄糖溶液等;機械損傷為靜脈的局部挫傷導(dǎo)致;感染損傷為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造成,是比較少見的靜脈壁損傷類型[3]。造成靜脈血流滯緩的原因較多,長時間的制動或臥床、久坐等都有可能,是比較常見的下肢深靜脈血栓類型[4]。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造成靜脈血栓的最基本因素,先天性的高凝狀態(tài)原因包括缺乏血栓抑制劑、血纖維蛋白原或纖維蛋白溶解出現(xiàn)異常,后天性的高凝狀態(tài)原因主要包括外傷、手術(shù)、腫瘤、休克、長期使用雌激素等[5]。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xiàn)具體為一側(cè)肢體突然出現(xiàn)腫脹,局部痛感明顯,尤其在行走過程中疼痛加劇。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在水解之后形成的降解產(chǎn)物,一旦出現(xiàn)繼發(fā)性纖溶,血漿中的D-二聚體含量就會升高,因此對D-二聚體含量的檢測可以被當做是診斷是否出現(xiàn)血栓的重要指標[6]。檢查血漿D-二聚體的原理是:抗D-D單克隆抗體包被于乳膠顆粒中,受體血漿如果有D-二聚體,就會產(chǎn)生抗原-抗體反應(yīng),乳膠顆粒就會出現(xiàn)聚集。但只要是有血塊形成的出血,這樣的試驗結(jié)果都會呈陽性,因此這一方法雖然具有極高的敏感度,但特異性相對較差。人體的纖溶系統(tǒng)對于維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同時維持血液流動狀態(tài)和組織修復(fù)都具有重要意義。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說明人體存在繼發(fā)性纖溶的過程,但是先生成凝血酶,再通過纖溶系統(tǒng)活化[7]。D-二聚體一般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纖溶酶活性或濃度在血漿0.2%的抗纖溶酶活性或濃度。在纖溶蛋白降解的產(chǎn)物中,只有D-二聚體的交聯(lián)碎片能夠反映粗血栓形成之后的溶栓活性,因此在理論上,D-二聚體的定量檢測能夠定量反映藥物的溶栓效果,并可用于診斷、篩選新形成的血栓。通過研究可以得知,如果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檢測結(jié)果沒有異常,那么基本上可以確定患者沒有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不需要再采取其它的檢查措施,這樣一來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并緩解患者的痛苦[8-10]。但如果檢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D-二聚體的含量完全超出了臨界水平,那么就需要進行深入的輔助檢查,從而確診是否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紤]到導(dǎo)致D-二聚體含量提升的誘因較多,疑似出現(xiàn)動脈血栓、靜脈血栓或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等,但水平升高不一定代表患者出現(xiàn)了下肢深靜脈血栓,因此需要進一步檢查以確認具體原因。此外,根據(jù)相關(guān)循證醫(yī)學(xué)的研究發(fā)現(xiàn),D-二聚體定量檢測過程中,應(yīng)同時考慮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xiàn),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敏感性及準確性。導(dǎo)致患者體內(nèi)D-二聚體大幅度升高的原因還包括惡性腫瘤或膿毒血癥等疾病,因此雖然檢測D-二聚體含量對于早期判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異性不高。因此在實際檢查過程中,應(yīng)盡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有必要,可以進行彩超檢查以保證診斷準確性。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間的58例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選取相同時期、相同例數(shù)、一般資料相近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漿D-二聚體檢測結(jié)果。觀察組血漿D-二聚體含量為(672.86±125.33)ng/L,對照組血漿D-二聚體含量為(41.27±11.18)ng/L,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結(jié)果證明血漿D-二聚體檢測對于下肢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是早期判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參考標準。
[1] 袁國偉,王步云,巫水周,等. 低分子肝素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shù)前下肢深靜脈血栓及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xué)雜志,2014,34(13):3617-3619.
[2] 董娟,康春松. 血漿D 二聚體水平在超聲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yīng)用價值[J]. 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22):2717-2719.
[3] 亓明,白云清. D-二聚體監(jiān)測對老年長期臥床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價值[J]. 中國老年學(xué)雜志,2013,33(17):4244-4245.
[4] 李順群. 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yīng)用,2016,10(4):22-23.
[5] 吳昊,汪永新,李全才,等. D-二聚體動態(tài)監(jiān)測對預(yù)測神經(jīng)脊柱修復(fù)術(shù)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意義[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26):3863-3869.
[6] 段秀群,尹良瓊,龔國富,等. Wells評分聯(lián)合D-二聚體檢測在深靜脈血栓診斷中的應(yīng)用[J]. 檢驗醫(yī)學(xué),2016,31(7):581-583.
[7] 王坤,于振海,李光新,等. D-二聚體監(jiān)測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治中的意義[J]. 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14(5):362-364.
[8] 孫少君,王曉明. Wells評分聯(lián)合D-二聚體預(yù)測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價值[J].實用醫(yī)學(xué)雜志,2016,32(1):98-101.
[9] 張劍,韓建倫,馬波江,等. 血漿D-二聚體檢測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價值研究[J]. 國際檢驗醫(yī)學(xué)雜志,2014,35(21):3000-3001.
[10] 馬明靜,劉道闊,王慶凱,等. D-二聚體水平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中的監(jiān)測價值研究[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xué)雜志,2017,9(1):46-49.
Value of Plasma D-dimer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GUO Guijun DU Xiaona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Leling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 Leling Shandong 2536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arly effect of plasma D-dimer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Methods Fifty-eight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 Th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ere trea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healthy subject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dimer content of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dimer cont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D-dimer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rombus and thrombus formation in vivo.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D-dimer content of suspected cas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ealthy subjects. Therefore, D-dimer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ep vein An important reference standard for thrombus.
plasma D-dime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early diagnosis
R543
A
1674-9316(2017)14-0101-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4.055
樂陵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山東 樂陵 2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