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果
在我們小學的本土古建筑藝術美育開發(fā)課題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前人做的探索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基于課程資源校本教材開發(fā)的,這和我們的“美育開發(fā)”有著很大的差異性,我們本校課題的“美育開發(fā)”是在操作中對美術四個學習領域中進行有效的系統(tǒng)性策略探索,希望給予學生美育整體性的開發(fā)。在實踐中,學生進行了欣賞·評述學習和造型·表現(xiàn)學習后,目前進入了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為此,我們討論研究預設了幾節(jié)教學設計,決定先在興趣小組實施反思再研究,再運用到學生的課堂上,我卻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值得深思:
在《家鄉(xiāng)的郵票》興趣小組活動中,學生正積極的畫著家鄉(xiāng)特有的羅城古鎮(zhèn)、犍為文廟、牌坊、白塔寺等不同造型的古建筑,并把它們設計在一張郵票上,學習郵票的設計,準備在美術活動上送給嘉賓,這個時候學生已經能感受本土古建筑獨有的造型美了,也能評述表現(xiàn)出一系列外形美、瓦片、木頭、青磚的材質美,對這些古建筑甚至可以說是畫得很熟練,讓人一眼就看到了家鄉(xiāng)的風光,突然,有個小組成員說:“老師,但是我畫了很多遍了,每次重復畫瓦片、石板路,我覺得我畫得很好了,為什么又要反復的畫呢?”聽之,很多學生都附和著,覺得都做倦怠了,還有的學生說:“這個船的古鎮(zhèn)樣式我畫出去參加比賽,結果好多同學和我畫的一樣,大家都是這樣。老師說柱子很美,我就畫了好多木紋在柱子上,結果每個學生都是這樣畫的?!薄疤貏e是瓦片,一片一片的畫,每次要畫好多時間,我有點煩!”我一聽,反思之前的教學,果然是這樣,我給學生講解了文廟的纏繞龍的大柱子,講解了文廟的藻井圖案,講解了梁和木柱上的紋理在速寫中特別的美,在線描老房子中我們更是觀察了古鎮(zhèn)房子的三角形造型、四角寶塔造型,瓦片的有序排列,這些,難道不美嗎?難道不該讓學生掌握嗎?難道這些古建筑元素的藝術不應該走進小學生美育研究嗎?
課題研究至此,操作性和理論認知都慢慢的提煉成形,但是針對這個現(xiàn)象,我們在開會研討時發(fā)現(xiàn)并不只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有,而是存在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本土古建筑藝術很美,美在哪里?學生可以說的頭頭是道,好像考試背書一樣,但是卻沒有實際的體驗感,甚至產生了距離感,進入到設計·應用領域,我們更應該把認知放在生活上,把本土古建筑藝術的美放在距離學生很近的地方,甚至是可以讓學生可以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美。設計·應用領域和造型·表現(xiàn)領域其學習內容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設計·應用領域作品中的功能性、創(chuàng)新性特點?!拔镆灾掠谩钡睦砟顟擉w現(xiàn)。那么,本土古建筑藝術怎么體現(xiàn)這樣的美呢?
在這個時候,興趣小組的小學生在活動中說自己的老家在羅城古鎮(zhèn),他最喜歡的是在船形街上喝茶,乘涼,畫畫,看下雨,可好玩啦!我突然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你怎么邊喝茶邊看下雨呢?”“老師,我在一家茶館的屋檐下坐著,雨淋不到,可寬了!”嗯,這是我們講過羅城古鎮(zhèn)的船形街兩邊屋檐都延伸出來,很寬敞,貫穿全鎮(zhèn),我在學生作畫的時候也提醒大家要把屋檐畫的很寬。我突然想到,這“寬”屋檐不正是符合本土古建筑藝術美育“物以致用”的理念嗎!帶著這個突破口,我設計了課件和教具從功能性上來解讀羅城古鎮(zhèn)船形街人們在設計上的功能美:為什么船形街又叫涼廳街?為什么船形街的屋檐比一般老房子的屋檐寬?寬寬的屋檐有什么用呢?仔細一看,屋檐下可以坐幾桌子喝茶、聊天的人呢!不止一家,是古鎮(zhèn)上的每家每戶的屋檐都很寬,還連在一起,這讓人們不怕曬,不淋雨,人們在屋檐下不止是歇息,還可以集會,看戲,這真是名副其實的“晴雨市場”??!當?shù)氐男∨笥焉蠈W連傘都可以不打,因為上學路上根本淋不到雨!同學們一聽,真是棒極了,有個學生當場就說:“老師,它真實用!”
對!就是實用美,能讓學生感受到本土古建筑藝術的美——是為人服務的!這不正是設計·應用領域里的美育嗎?!開發(fā)出了實用美,學生好像就突破了一塊新天地,有的學生拿起自己收集的圖片說:“怪不得我收集到的資料上不叫船形街,而叫涼廳街。這下我可明白了,涼廳就是古代人乘涼歇息的地方,而古鎮(zhèn)為了讓大家在屋檐下趕場,休息,就把每戶人家的屋檐都延伸出來,形成了如此壯觀的涼廳街!真美啊!” “老師,我去黃龍溪古鎮(zhèn)玩耍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的屋檐很窄,他們全是撐的雨棚,總覺得在照片上很突出,沒有羅城古鎮(zhèn)涼廳街的瓦片連起來的整體美!”
看著學生感受到了本土古建筑藝術美育的實用美,學生的創(chuàng)作也不一樣了,有的創(chuàng)作了《玉泉茶館》,有的創(chuàng)作了《涼廳屋檐下的摩托車》《看戲》《下雨上學去》這些都是依托了學生深刻的生活感受,有著鮮明的生活氣息,還有的學生主動為老房子貼上了對聯(lián)、福字……比之單純的古建筑房子,有著學生獨特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沒有這些實踐中的反思,教學中的研究,縱觀我們之前找到的研究資料,覺得真是提煉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又是切合小學生教學的理論——實用美。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
提煉出實用美后,我們課題研究肯定了實用美理論對學生的美育價值,有的老師說:“這可比我講石刻雕花藻井有趣的多了,還更有價值!以后我就應該要引用實用美”那么,本土古建筑藝術還有哪些實用美?或者是石刻雕花又隱藏著哪些實用美呢?我們能不能通過這個理論認知切口,把本土古建筑藝術美育價值認知轉化成學生能感同身受的小學美術教學呢!不錯,建筑,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為人服務”的(設計·應用領域),再來才是符合人們審美的藝術創(chuàng)造(造型·表現(xiàn)領域),課題研究老師都明確意識到這點后,再來看看本土古建筑藝術的“實用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美育開發(fā),那可真是美不勝收了。
有人的地方就必會有建筑物,它是人創(chuàng)造的,也必然為人服務。當我們探究羅城古鎮(zhèn)的“民居”,犍為文廟的“祭祀” 孔子,這是實用美,當我們探究本縣石溪清溪的“水碼頭“產生的“吊腳樓”,羅城古鎮(zhèn)“旱碼頭”產生的“涼廳街”,這也是實用美,就是單調的瓦片,瓦當,也是為人們遮風避雨的實用美,……實用美只是在一個“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產生的學習策略,希望也可以運用到其他三個學習領域中去,本校的課題正在切實進行四個美術學習領域的研究,作為一個整體,還應把這些美術學習領域交叉融合,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認識本土古建筑藝術,認識其開發(fā)出的美育價值是豐富多彩,人文性,貼近生活的,……代表民族思想和藝術,其課題研究根本就在于要讓本土古建筑藝術的美育真的可以做到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