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初中閱讀教學在語文課中占有很大比重,教師應該從體味關鍵詞、梳理情感線索、拓展文化背景等方面來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阿長與《山海經(jī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語文課中很大比例的時間都用在了閱讀教學上,尤其對課文的分析講解最為耗時,幾乎占到語文總課時一半以上的時間。既然如此,我們語文教師就應該讓花費時間最長的閱讀教學發(fā)揮出與之相匹配的效果,力圖使學生每學一篇課文都能從中收獲到一些閱讀的經(jīng)驗技巧,甚至收獲到超出閱讀本身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本文,筆者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收錄的魯迅先生的名篇《阿長與〈山海經(jīng)〉》為例,談一談初中語文閱讀訓練的一些思路。
一、品味詞語之下的感情色彩
閱讀文章與查字典不同,字典中的詞匯釋義是標準解釋,不帶感情色彩;而寫在文章中的詞匯就很可能被作者加上各種各樣的潛在態(tài)度,而這些暗含的情感態(tài)度,往往正是一篇文章中的主旨所在。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可能在閱讀中體會到某些微妙的感情,卻說不清楚這些感情到底是從何而來的,也就是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找到帶有強烈情感暗示的詞匯,體會出詞義的褒貶、詞體的輕重。比如有一次在講到《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時候,我先給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寫到阿長的一些顢頇的舉動,是不是代表作者很厭惡他的這個鄉(xiāng)下保姆?”同學都紛紛表示不是這樣的,相反,這些看似嘲笑的語氣中流露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磥?,學生都能體會到作者的真實用意,但是這樣就足夠了嗎?我并沒有滿足于這個答案,繼續(xù)追問:“文章中明明使用了‘憎惡‘討厭‘不耐煩等詞,大家為什么說作者并不真的討厭阿長呢?”學生們陷入了思考當中,我請大家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有人說:“這種表示厭惡情緒的詞匯都是從一個小孩子的視角來寫的,小孩子的看法不算數(shù)?!庇型瑢W進一步補充:“正是通過小孩子的‘我表達出對長媽媽的‘厭惡,才能體現(xiàn)出隱藏在背后成年的真實的‘我對長媽媽的懷念?!庇钟腥私又f:“這種懷念不只是懷念長媽媽,還有對作者自身那一段純真童年的懷念,這其中既有‘我的天真,又有長媽媽的善良?!蔽抑皇屈c撥了一下學生,引導他們找到含有情感色彩的關鍵詞,其他的什么都沒有說,學生自己就在討論中生成了這么多精彩的新思路,這就是點撥關鍵詞的妙用。
二、梳理文章中的情感線索
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如果不能理清思路和線索,就有可能陷入斷章取義的誤區(qū)當中。尤其是含義比較豐富,情感變化比較頻繁的文章,找到其中的感情線,就能夠牢牢把握到文章的核心思想,反之就會出問題。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教學中,就出過這樣的現(xiàn)象。我記得當時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對阿長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幾次變化?”同學們有說兩次的,有說四次的,大都是前期不屑、輕視、嘲笑,后期產(chǎn)生敬意。當我問到有沒有別的意見時,大家答不出來,這說明同學們沒能完全找到文章的感情線索。我請同學利用上文講到的關鍵詞法,找出“我”情緒變化的詞匯,并將它們區(qū)分開來。大家找到最開始的“不佩服”“無法可想”,到后來的“磨難”“恨”,有一個明顯的情感加深的變化,這一點大家基本都能找到。接下來還有“特別的敬意”“空前的敬意”等,這說明“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同時這次轉變也有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這一點大家也都能夠分析出來;關鍵是很多同學就到此為止了,這樣一來,“我”的情感就簡化成了一個“討厭—憤恨—敬意—空前敬意”這樣一個轉變的過程,而最后的升華部分,也就是“真的我”的感情就被忽略掉了。我請同學們找到結尾處的“新的敬意”這個詞,請大家體會這個“新的敬意”與之前“空前的敬意”相比有什么區(qū)別?這樣一比,大家好像都看出點什么,覺察出“空前敬意”中的小孩子口吻和作者微嘲的意味,同時也認識到“新的敬意”中驀然而出的敬意與崇高,由此我們可以找到感情線索的第三段—升華敬意,如果沒有最后的這一點升華,文章的寓意就要差得遠了。
三、從文化中延展思維
文章不僅是詞語的簡單排列,好的作品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些文化內(nèi)涵是需要知識積累和經(jīng)歷驗證的,有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經(jīng)驗還不夠豐富,知識積累也有限,作為教師,就應該在必要的時候為其補充一些文化常識,以便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當中,有一個著名的句子:“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他的魂靈!”這么抒情的句子在魯迅的文章中確實比較少見,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句子才更值得我們關注。當時有一個學生提問,問得非常好,他說:“為什么這里要用‘黑暗來形容地母?又為什么要加入地母這個形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提到東西方傳說、神話、哲學當中對于“大地之母”這個概念的理解了。在西方,大地之母為力量之源;在東方,黑暗與起源相關。我當時專門花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介紹了東西方關于大地和黑暗的文化,學生了解了這些之后,對于“仁厚黑暗的地母”就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大家就這一句話展開了探討,有人說:“地母形象就是阿長這樣平凡又偉大的女子的象征,她們具有的品質是一致的?!庇腥苏f:“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正有一種落葉歸根的含義,是作者對長媽媽的祝愿和祈禱?!边€有人在此基礎上引申:“歸根,也有一種生命循環(huán)的意味,帶有著生生不息的哲學意味。”應該說,學生的理解是到位的,如果沒有之前的文化鋪墊,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存在困難,但是普及了一些文化常識之后,以初中生的能力,是可以對這樣的句子進行合理分析的。
參考文獻
[1]張玉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3).
[2]張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