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
旅游促進經濟是一個不正確的命題。為什么要發(fā)展經濟?發(fā)展經濟的目的是什么?學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發(fā)展經濟是為了增加幸福感。那么,旅游到底和幸福感更緊密,還是跟經濟發(fā)展更緊密?其實,旅游是一個目的,經濟是一個手段。正確的方法應該說是:經濟促進旅游。
一本幸福賬
過去這些年,中國的旅游業(yè)在整個GDP占比快速提高,從3%不到,現在到了4.5%。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旅游占比是什么水平呢?
我們用乘飛機的人數或人群乘飛機的次數,與收入做比較。以美國為例,2014年中國人均收入7000多美元,美國接近5萬美元,因此中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1/6。而中國每年約有4億乘飛機的人群,人均0.4次,美國是2.5次,就是說,中國的人均乘飛機次數也是美國的1/6。
通過以上數字,可以預測一下未來中國旅游的增長和GDP的增長的關系。中國未來10年的經濟是比較樂觀的,GDP應該仍然保持6%、7%的增長。那么,整體旅游是多少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旅游增長和人均GDP的關系。一般來說,兩者的數據基本平衡。中國現在人均GDP是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1/6,中國人均乘飛機的次數按照人均航班次數是美國的1/6。美國人均乘飛機數相對多一點,歐洲國家相對少一點—比如德國,該國人均乘飛機的次數,大概是1.2左右,是中國的3倍。
如果多年之后,中國人均收入跟美國一樣,中國人均乘飛機的次數就會跟美國持平,因為追求幸福是全世界共同的價值觀,而旅游又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人均收入還有6倍增長時,旅游在個人的消費結構當中的占比還會有3~ 6倍增長。
如果GDP每年增長x%,占比就會增長0.5x%~x%,旅游消費增長就會是1.5x%~2x%,彈性系數就是1.5~2,也就是說,如果中國GDP在7%的速度增長,旅游行業(yè)的占比應該是1.5×7,就是10%~15%的增長。這幾年,高端旅游增長越快,出國旅游實際上是超過了20%的速度,越是高端旅游增長越快,中低端旅游增長就會慢一些,總體2位數的增長是沒有問題的。
以稀為貴
再看韓國。韓國1992年的人均GDP就達到7000美元,其人均乘機人數與之相比,非常吻合。韓國人均乘機人數也達到了0.4,和中國一樣。
1992年以后,韓國GDP的增長率在8%~ 10%,而乘飛機人數增長在15%左右,乘數是1.5左右,旅游的增長率會是GDP增長率的1.5~2倍。
10年以后會怎么樣,旅游業(yè)一直會比GDP增長快1.5~2倍,什么程度會慢下來?沒有天花板。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過程當中,有兩種幸福需求:一是文化或娛樂方面的消費,二是旅行的幸福。
娛樂消費一般來說,是虛擬形式的,比如通過電子產品玩游戲或者看電影等等。但旅游卻大不同,要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這是一個成本非常高的消費,這期間會有飛機、輪船等消費。更重要的是,旅游的資源永遠會稀缺,這就導致其價格、市場一直會堅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