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杰
“以古為鑒,可知興替?!毕啾热藶橛涗浀臍v史而言,地質(zhì)是更忠實的記錄者。它不但忠實,而且古老?!跺羞b游》有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然而與石頭相比,此大年還是小巫見大巫了——地球上已知最古老巖石的年齡是40余億年。
由巖石和松散沉積物構成的地層見證著地球經(jīng)歷過的各個“地質(zhì)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生代包含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人類就誕生于新近紀末至第四紀。
第四紀時期包含的環(huán)境變遷關系到史前文化、整個人類的演化過程和聚落興衰的秘密,吸引著無數(shù)地質(zhì)研究者一探究竟。安徽師范大學國土資源與旅游學院副教授吳立也是其中一員,他的所有研究都圍繞第四紀展開。
一張白紙初蛻變
吳立是理工科出身,就讀合肥一中時還曾參加過全國化學競賽,獲得了三等獎。填志愿前夕,他想得很遠,沒有被已學且學得不錯的知識困住。他并不滿足于在實驗室這一方天地里鉆研,而更想在田間地頭這樣的野外探索。生物、化學并不符合他的期待。
何不讀地理呢?學科范圍涉及到整個地球表層系統(tǒng),可以在野外實地探索;在研究工作中又可以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兼具理性和開闊。這個念頭一旦萌發(fā)就不可遏制,或者說不想遏制。最終,他選擇了安徽師范大學的地理科學專業(yè)。
當時的吳立在地理學方面可以說是一張白紙。怎樣讓這張白紙盡快地成長起來?吳立選擇訂閱期刊。在解放軍出身、經(jīng)驗豐富的爺爺建議下,吳立選擇了影響力高、資格老的《地理學報》。他說:“我希望通過訂閱期刊來把握國內(nèi)的研究前沿,看看地理學頂尖人物都在做些什么。大一剛訂的時候其實并不能看懂,只能大致地做到心中有數(shù)。到大二、大三的時候,已經(jīng)能夠?qū)σ恍┑乩韺W的學者及其正在做的工作了然于胸了?!笨梢哉f,《地理學報》在吳立早期的學術萌芽時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與此同時,因為安徽師范大學的本科生導師制,正在讀本科的吳立開始跟著導師王心源在自然地理領域做一些基礎性的科研活動。雙重影響之下,吳立對地質(zhì)地貌和第四紀環(huán)境變遷方面的研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吳立在大四時取得了筆試+面試第一的好成績,獲得當時本專業(yè)唯一的保送機會。為了保證研究的連續(xù)性,吳立依然選擇了王心源作為導師。而這時,位于長江北岸巢湖東部的含山縣凌家灘遺址開始了第五次發(fā)掘,吳立被導師帶著加入其中“開闊眼界”。
凌家灘遺址是中國和世界文明史上極具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chǎn),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演進、東西南北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具有突出地位。
這里也是吳立進行沉積物和第四紀環(huán)境變遷研究的起點。在這次發(fā)掘之后,吳立在與周昆叔先生、莫多聞教授以及后來成為他博士導師的朱誠教授的交流和思考中認識到,第四紀環(huán)境考古不單單是研究區(qū)域內(nèi)的典型自然沉積地層和考古文化地層,還需要研究人類聚落遺址的時空分布,并據(jù)此推斷出文化的源—流關系,甚至更進一步地進行綜合集成研究。
吳立回憶:“這次遺址發(fā)掘之后,我們登上了巢湖鼓山,然后周昆叔先生跟我說巢湖市的沿湖地形很有意思,由高到低基本上呈三級臺階狀,而不同時代的遺址就坐落在不同的臺階上。”吳立對此深感興趣,在對巢湖的地形進行深入調(diào)研之后將論文發(fā)表在了啟蒙期刊——《地理學報》2009年第1期上。這一年,吳立剛讀研二。
立足本省服務地方
2013年年底,從南京大學第四紀地質(zhì)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的吳立又回到了母校安徽師范大學執(zhí)教。由于條件限制,他的科研理念是立足本省,服務地方,依托臨近的長江、巢湖等開展研究。
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不僅是我國重要的魚米之鄉(xiāng),也是遭受洪水災害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翱v觀目前對江漢平原古洪水的相關研究,尚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無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古洪水研究尚缺乏可信度高的學術成果;二是在過去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古洪水研究中未能充分利用其沉積地層材料;三是長江中游地區(qū)最后一支發(fā)達的新石器考古學文化——石家河文化衰落和消亡的準確年代及其環(huán)境成因等問題尚無確切定論?!?/p>
這些,引起了吳立對江漢平原的濃厚興趣。于是他申請了黃土與第四紀地質(zhì)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重點研究這些問題。
通過細致地調(diào)研,吳立揭示了該區(qū)域第四紀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年代、特征過程、發(fā)生的環(huán)境背景與東亞季風降水變化的關系,并弄清了古洪水事件對新石器時代各期文化和人類文明演進過程的影響。
吳立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氣候異常引起的特大洪水事件是長江中游區(qū)石家河文化消亡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地區(qū)具有可靠年代的大洪水沉積記錄,為大禹時代的史前洪水提供了可靠的證據(jù),并可用來說明其對中國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銅時代國家興起的社會影響?!?/p>
在江漢平原的研究之外,吳立還同時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對巢湖早中全新世氣候事件的高分辨率湖泊沉積記錄進行研究。
吳立對巢湖地區(qū)的興趣和研究由來已久,他的第一篇論文也是以此為基點。這一次,他決定以巢湖湖泊沉積為主要研究材料,建立高精度年代框架,重建巢湖早中全新世高分辨率氣候環(huán)境演變序列,辨識并重點探討巢湖早中全新世主要氣候事件的年代、變化過程、環(huán)境特征及其區(qū)域性特點,探討巢湖早中全新世氣候事件與環(huán)境波動的區(qū)域響應機制,為我國東部季風區(qū)全球變化區(qū)域響應的湖泊沉積記錄研究、氣候趨勢預測及巢湖生態(tài)保護提供科學依據(jù)。
是放手不是放羊
在吳立的科研生涯中,王心源導師是當之無愧的引路人,他將本科時期什么都不懂的吳立引向了科研之路,并用獨特的教學方法使之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吳立分享了王心源的教學方法:“他不會手把手地教導你,而是放手讓你去做?!碑斎?,他只是“放手”,而不是“放羊”——二者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當吳立需要用到的科研儀器學校暫時無法提供的時候,王心源支持他去做,幫忙找好老師,寫好推薦信,給予一定的經(jīng)費,做好了一切的前期準備,但整個研究過程需要吳立親自去做,他不會插手。吳立說:“那時候雖然是自己一個人在做研究,但我很坦然,因為我知道導師一直在我身后做最堅實的后盾。”
這種教學方法被吳立繼承了。
他現(xiàn)在帶學生,采取的就是放手政策?!拔医探o他們的多是學習方法,只引導而不具體參與。在科研選題方面,更多的不是給他們選好課題,而是引導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點?!?/p>
安徽師范大學有野外實習的傳統(tǒng),吳立會鼓勵學生在野外實習過程中注意觀察周邊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都有可能成為感興趣的研究切入點?!拔?guī)У?名本科生,在野外時第一次見到第四紀紅土,她們很感興趣,我就讓她們先查文獻,看看哪方面還有可做的前景。最后她們選擇了做紅土中鐵錳結核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特征研究,相關論文獲得了校本科生論文大賽二等獎并出版?!闭f起學生們的科研,吳立如數(shù)家珍,“還有一個學生對土壤非常感興趣。我就讓她在廬山實習時多采集不同類型的土壤回去做地球化學分析。目前她的廬山不同類型土壤地球化學特征與發(fā)育年代初探課題已獲得校優(yōu)培計劃資助?!睂W生的興趣就在自行探索的過程中建立起來,這種興趣也是最牢不可破的。
在安徽師范大學,吳立還是學生們心中充滿正能量的勵志偶像。對此,吳立有些期待:“活到老學到老,這也是我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如果學生能從我的身上得到鼓舞,也算是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