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高亞洲
反家暴應著眼于情與法的平衡
文丨 高亞洲
3月1日,正值《反家庭暴力法》實施一周年,有媒體記者從北京市海淀、石景山、門頭溝三家法院了解到,反家暴法實施一年間,上述三家法院對存在家庭暴力的案件被害人頒發(fā)“人身保護令”的比例達到了100%,除了申請人撤回申請的兩起案件,法院向全部因家庭暴力尋求法律幫助的當事人均發(fā)出了“人身保護令”。
三家法院、100%,這看上去的確是一組漂亮的數(shù)據(jù),這也確實能夠說明《反家庭暴力法》實施一周年來,取得了看得見的成果。不過,對數(shù)據(jù)的觀察,還需要有多個參照系,才能得出更科學的結論。比如在此新聞中,所謂的100%,其樣本數(shù)據(jù)到底有多少呢?在全國范圍內來看,它到底有沒有典型性呢?
根據(jù)新聞報道,北京海淀區(qū)、石景山法院公布該院在這一年受理申請人身保護令的案件分別是23件、4件,而門頭溝則為7件,攏共加起來不到40件。同樣來自媒體的報道,去年全國范圍內發(fā)出的人身安全保護令應該是830件左右。
而另一組調查數(shù)據(jù)是,在2016年,有30%的女性遭遇過不同形式的家暴,由此再去推及開來,遭遇家暴的人群絕非一個小數(shù)目,與830件相比,后者實在是難以說明什么。當然,并不是每一個家暴家庭,都需要向法院尋求“人身保護”,但是相較于整體數(shù)據(jù)來看,說人身保護令對家庭暴力的治理,有了一勞永逸的效果,恐怕是為時過早了。而從地域范圍來看,申請人身保護令的群體主要是北上廣的發(fā)達城市。
在《反家庭暴力法》,尤其是人身安全保護令推出之時,輿論對此表達出強烈的期待,認為有此法之后,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xiàn)實危險時,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單獨提出人身保護的申請了。來自法律層面的保護,將讓家庭暴力無處遁形。
但是,無法忽略的是,遭受家庭暴力之害的對象,與施暴者有著非常親密的親緣或是血緣關系,對家暴往往有著相當強的容忍度。這樣的家庭特點,決定了人身保護令愿不愿申請是一個問題,其次,能夠申請到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根據(jù)反家庭暴力法,要申請人身保護,對證據(jù)保全的要求相當之高。
其實,在人身依附觀念未能得到扭轉之前,尤其是在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影響下,即便是有了《反家庭暴力法》,家暴在施暴者看來,仍可能是作為不值一提的“家教”,而在被害者那里,或是不可言說的家丑存在。那么,鼓勵家暴尋求法律路徑的解決,仍要逾越諸多現(xiàn)實情感障礙。
當然,情與法之間的矛盾,本身就是正常的存在,并貫穿于法律的立法與實施中,所以說,在反家暴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在情與法之間尋得平衡,讓法律的歸法律,情感的歸情感。
具體說來,一方面要通過法治常識普及,讓反家庭暴力法被公眾接受和認可,同時,以現(xiàn)實的法律震懾力,普及公眾對法治的信賴和敬畏;而另一方面,反家庭暴力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重情感與道德力量的導入,通過運用多種綜合性手段,規(guī)避律法的冷暴力,凸顯律法的人性和溫度。畢竟來說,再嚴苛的法律,最終是為了呵護家庭的幸福。事實上,這也與反家暴法所推崇的“以預防為主,與懲處相結合”的法律精神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