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政務誠信”觀察
/張 洋
誠信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政務誠信建設正在積極推進。
2017年以來,劍指“公職老賴”的專項行動在多地推進。東方IC/圖
2017年3月初,一條新聞引起社會關注:由于在一起案件判決執(zhí)行中違反財產報告制度,并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政府被依法納入失信人名單,當地領導今后在乘坐飛機、高鐵等交通工具時受到影響,同時不能在星級以上酒店消費。
政府也失信,失信也被懲,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如今成了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加強政務誠信建設正在積極開展,效果逐步凸顯。
懶政怠政、失職瀆職、以權謀私……公務員行政過程中的一些不良行為雖為社會詬病,卻因失信成本低、懲戒力度不夠而屢屢發(fā)生。截至2016年底,在全國法院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信息系統中,被納入失信“黑名單”的“官員失信”案件超過1100件。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通俗地說,失信就是爽約,就是把承諾的事變成了“空頭支票”,對要求履行的責任“推三阻四”。大多數人對此有一個共同感受:不值得信賴,不愿與其合作。
如果失信的主體不是某個人、某個企業(yè),而是廣大群眾的代言人、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政府,那么它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不可估量的,這事關民心得失、政府公信、國家安定。
政治學理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塔西佗陷阱”,意思是當政府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改革舉措“施工”的高峰期,在呼喚改革實干家和促進派的同時,只有以“信”贏得民心,才能更有助于讓改革舉措順利落地。
其實,近些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政務誠信建設。
2014年6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明確把“政府誠信”作為社會信用建設四大領域之首,要求政府以身作則,帶頭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決策透明度,以政務誠信示范引領全社會誠信建設。
2016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zhí)行人信用監(jiān)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其中明確在職公務員或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被確定為失信被執(zhí)行人的,失信情況應作為其評先、評優(yōu)、晉職晉級的參考。
為進一步推進政務誠信建設,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2016年12月30日,《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由國務院公布。
意見明確,將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在履職過程中,因違法違規(guī)、失信違約被司法判決、行政處罰、紀律處分、問責處理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依托“信用中國”網站等依法依規(guī)逐步公開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政務失信記錄。
意見還提出,要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同時健全信用權益保護和信用修復機制,公務員在政務失信行為發(fā)生后主動挽回損失、消除不良影響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可從輕或免于實施失信懲戒措施。
從要求公開各級政府和公務員政務失信記錄,到明確不得以政府換屆、相關責任人更替等理由毀約,從明確將危害群眾利益、損害市場公平交易等政務失信行為作為治理重點,再到探索構建廣泛有效的政務誠信監(jiān)督體系,意見擊中要害,政務誠信建設的“四梁八柱”正在建立健全,政務失信的“高壓線”正在架起。
“堅決治理政務失信?!?017年3月,在向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李克強總理態(tài)度堅決。
“事實上,一些地方已經感受到政務失信對當地形象和經濟發(fā)展造成的負面影響。政府如果欠了企業(yè)的工程款,下次再談什么招商引資、政府工程,都沒有權威和底氣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通過檢索全國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可以發(fā)現,政務失信的主體既有縣市、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也有政府所屬部門或機構,如辦公室、招待所等。
在失信行為上,作為行政主體,一些地方政府因不履行行政訴訟裁定中的義務,如信息公開、執(zhí)行行政處罰等,而被納入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作為民事主體,一些地方政府因賒欠工程款、借貸款、征收補償金等原因上了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
“以打白條、賴賬為例,政府之所以敢于這樣,就是因為前期缺少強有力的約束、懲戒措施,失信成本低。尤其是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上,政府是比較強勢的,招商引資企業(yè)、政府工程合同的簽約方即便利益受損了,但真要‘硬碰硬’,恐怕思想上、行為上都要費一番周折?!敝袊ù髮W教授王敬波分析說。
“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官員個人,都覺得‘失信’這是‘公事’,不太擔心自身會被問責懲戒,并且由于考評機制不科學,少數基層政府盲目舉債發(fā)展,而且往往新官不理舊賬,進一步導致歷史性欠債無法償還?!蓖蹙床ㄕJ為。
隨著社會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政務失信不再僅僅是一種司法裁決后表現出來的行為,不再僅僅是指一次次政府工程合同的不履行、招商引資優(yōu)惠政策的不兌現、民生權益保障的不到位,而是延伸拓展為一種社會公眾評價,體現在公共事務治理的方方面面,凡是影響政府公信力的行為,都被高度關注和認真對待。
“一些地方政府在重大項目建設、重要政策出臺具有隨意性,基于個別領導意志、社會輿論壓力等不同原因,有時候會出現出爾反爾、朝令夕改的情況,讓企業(yè)、群眾無所適從。一些規(guī)范性文件的制定也沒有充分了解實際情況、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容易出現雷人政策的情況,這不僅難以讓群眾接受,反而也會有損政府公信力?!蓖蹙床ㄅe例說。
“如今各級政府都在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可是一旦發(fā)生災難、事故等突發(fā)事件,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抱著捂、瞞、欺等不恰當態(tài)度,信息發(fā)布仍然存在不及時、不全面、不到位等情況,甚至有時候采取否認的態(tài)度。等到各類傳言、謠言滿天飛了,政府這才不得不‘認賬’?!蓖粲駝P表示,這些行為同樣應該屬于政務失信。
政務失信還有一個典型表現:官員失信。比如,為降低金融風險,很多基層金融機構在發(fā)放貸款過程中,指明需要公職人員擔保,結果很可能是貸款人未如期還貸,擔保的公職人員成為了“老賴”。
“老賴”破壞了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公職人員成“老賴”影響尤為惡劣。2017年以來,劍指“公職老賴”的專項風暴行動在各地轟轟烈烈進行中。
最新的一例是,浙江麗水法院傳喚全市“公職老賴”。據澎湃新聞報道,6月12日,麗水法院系統集中傳喚全市214名“公職老賴”,他們被帶至各執(zhí)行法院的數字法庭接受遠程教育,了解拒不履行裁判義務的后果。當天就有6人還清欠款170多萬元,其余的人都寫下限期履行保證書。
2016年1月,義烏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設立義烏市“誠信日”的決定,將每年的1月9日定為“誠信日”,寓意“一言九鼎”。新華社/圖
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的標桿,更是國家治理的重要資源。目前我國已采取一系列舉措,堅決治理政務失信,但是這項工作需要標本兼治,任重道遠。
2017年5月19日下午,國家發(fā)改委召開了政府機構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工作視頻會,對政府機構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做安排部署。
會議要求,各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牽頭部門與地方法院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高效協同,嚴格按照時間節(jié)點,把每一項要求落實到位,不斷提升政府整體公信力,樹立誠信政府榜樣,以政務誠信建設帶動全社會誠信水平的提升。
2017年遼寧“兩會”上,遼寧官方承認本地經濟數據造假。經過“擠水分”,2016年遼寧實現GDP22037.88億元,比2015年少了6705.5億元,“縮水”幅度高達23.3%。
遼寧最新的動作是,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關于貫徹落實〈遼寧省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條例〉的實施意見》。這份文件明確將“開展涉及政府誠信問題的專項整治”,重點是“涉及企業(yè)和投資者的政府承諾、承諾兌現及其承諾兌現計劃、承諾因法定或重大事項調整處置”等問題。
“事在人為,政府誠信建設是每一個公務人員的事情,要進一步健全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尤其是加強‘官德’考核,建立官員誠信檔案,落實好把失信記錄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的部署要求,促使官員把誠信原則貫穿于履職的全過程?!北本┐髮W燕繼榮教授表示。
“此外,在對一些地方和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不能只看GDP等發(fā)展效益,忽略了當地的基礎條件、自然資源等,只有考核評價牢牢堅持實事求是、緊密聯系實際,政府工作才可能會腳踏實地,否則就會迫使一些人‘有多大膽做多大事’,出現一些欺瞞社會、傷害群眾的行為?!毖嗬^榮說。
“如果一個政府不講誠信,同樣是違背了法治原則的?!蓖蹙床ㄕJ為,把誠信落到實處,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務誠信建設法規(guī)規(guī)范,確保政務誠信建設有章可循、政務失信的監(jiān)督問責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日常行政活動的相關立法,減少法律空白和盲目并予以嚴格實施,確保每一項行政活動都在法律軌道上進行,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為因素帶來的失信行為。
此外,多位專家還表示,與其利用各種舉措防范政務失信的發(fā)生,不如下大力氣打造責任政府,優(yōu)化群眾辦事的每一個窗口,嚴格執(zhí)法人員的每一次執(zhí)法行為。
“政府決策必須多聽取群眾意見,夯實基層基礎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堅持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通過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毕嚓P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