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摘 要】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以民族化為中心點,走以“中國風格”為發(fā)展方向的道路。中國的鋼琴音樂具有民族風格、流派風格、地域風格甚至是時代風格等一些特征,形成了混合的、復雜的“中國風格”。本文將針對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認識,民族化音樂特征與西洋音樂文化的融合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民族和聲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084-02
中國鋼琴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的產生和發(fā)展一定會受到藝術規(guī)律的影響,與此同時,其與正在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中國鋼琴音樂表現(xiàn)出一種較為復雜而特殊的文化特征。伴隨著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的中國新音樂的發(fā)展,作為中國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的中國鋼琴音樂開始了發(fā)展歷程,反映了中國新音樂的發(fā)展歷程。
一、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的認識
中國音樂界在中國新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對音樂的“民族風格”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的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中國化有著不同的音樂特征。二十世紀初,在學習歐洲作曲技術時期,中國作曲家將之應用到了實踐當中,對歐洲作曲技術理論有著深刻了解,并認識到這種理論同中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民族音樂文化之間需要相互適應,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通過“中國化”的嘗試進行這一時期新音樂民族形式的探索,具體的做法如下:利用民間音樂的舊形式,將傳統(tǒng)文化采取揚棄的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與新內容結合到一起;借鑒西方音樂形成一種新的音樂形式;以音樂語言的大眾化為主要方法,達到大眾化的創(chuàng)作目的。音樂的民族風格這一問題本身就有著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解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美學上的理論性問題。中國文藝界在六十年代初的“革命化、群眾化、民族化”的口號對音樂創(chuàng)作提出了政治要求,其核心就是“革命化”,音樂創(chuàng)作為政治服務的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確定和鞏固,但是卻禁錮了作曲家的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通過民族音調保證民族風格、以革命為主要內容、使用人民群眾易于接受的通俗樣式和語言之外,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保證音樂藝術真正達到‘三化的要求。這在題材、語言、體裁、風格等很多方面限制了作曲家的自由選擇權利,音樂創(chuàng)作也由此走向了單一化。”
正因如此,我們認為在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間內,中國音樂有關“民族風格”的探索只處于表面,并沒有進行深入發(fā)展,主要的思想就是音樂作品具有的地方色彩越濃厚,能夠從民間音樂中吸收更多的音調素材,就會具有越鮮明的民族風格特色,其實這只是從外部形態(tài)對民族風格問題進行解決,強行將民族形式與民族風格對等。
二、民族化音樂特征與西洋音樂文化的融合
縱觀整個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過程,我們可以知道,中國鋼琴音樂是以中國音樂傳統(tǒng)為基礎,融合了西方音樂的作曲技法和形式,形成了中西音樂文化混合的形式。作為推動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源動力,追求和體現(xiàn)“中國風格”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種動力出自于中國文藝政策的要求抑或是作曲家的文化自覺意識。其中,產生了美學觀念上的困惑、理論上的混淆、政治化傾向等問題,以至于在長時間內,中國音樂界對于“音樂的民族風格”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正因如此,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在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從整體上看,可以從音樂語言和創(chuàng)作題材兩方面進行中國鋼琴音樂“中國風格”的考察,后者又包括了題材的標題性和民族性對其特色進行表現(xiàn),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和聲的民族化——將中國民族和聲的元素融合到傳統(tǒng)西方大小調和聲中,將西洋和聲的功能性加以替代或是削弱,這樣能夠保證和聲與旋律調式特點和民族審美習慣相符合,如非三度疊置的和弦、五聲調式縱合化和弦、和聲的平行進行等;旋律的民族化——將民間旋律移植,將表現(xiàn)鋼琴音樂中國風格的主要手段轉變?yōu)閯?chuàng)編民族化的旋律:音色神韻的民族化——以鋼琴的特點為基礎,使用音區(qū)、奏法、音型、裝飾音等模擬中國音樂的裝飾潤腔和音色,將民族音樂的音色神韻表現(xiàn)出來。音樂語言和創(chuàng)作題材這兩個中國鋼琴音樂的特征涉及的實際上是音樂的“形式”和“內容”上的問題,在大部分的中國鋼琴作品中,對中華民族題材的表述以及民族情感的傳達一直是不變的主題,這一“內容”是音樂創(chuàng)作中所有體裁形式、曲式結構原則等“形式”因素所服務的主要對象,它們之間的結合保證了中國民族音樂審美的需求和心理,表現(xiàn)出了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在結構、文化內涵、音調、意境上的不同特點,表現(xiàn)了中國鋼琴音樂繼承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傳統(tǒng)。
1980年前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大轉折點,在1980年以前,中國鋼琴曲一般使用的是西方傳統(tǒng)的作曲技法,通過一定的改造使其適應中國民族音樂審美,其中最典型的特征要數(shù)可聽性強的旋律、五聲性的民族音調、民族化的和聲等,成為了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在探索民族風格道路上的鮮明標志,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成為了鋼琴教學中使用或者是音樂會中演奏的經(jīng)典曲目;在1980年以后,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在作曲家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不斷產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的同時,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突出強調個性以及不斷完善自我調節(jié),很多作曲家的藝術個性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明確表達,形成了作品的多元化。
現(xiàn)代作曲技法的廣泛應用是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中國風格”理解的多元化在創(chuàng)作手法多元化中得到了體現(xiàn),其中包括了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經(jīng)常使用的明顯的形式因素,還有一些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而提取的精氣神等內在因素。作品有著中國特色的標題,在樂曲中使用了一些戲曲或者是民歌的曲調,但是音樂的而整體思維依然是采用歐洲音樂的思維方式,甚至是音樂的節(jié)奏、結構、和聲都具有歐洲音樂的特點,可以稱之為在“中國音樂”的軀體上復活了“歐洲音樂”的靈魂:樂曲采用了少數(shù)民族音樂、民歌、戲曲中的旋律,使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節(jié)奏和具有民族調式結構的和聲,音樂的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中國民族或者是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樣的作品成為了“中國風格音樂作品”中的主要部分;處于表面層次上的“中國風格”以及具體的民族特征并不是這類作品的主要追求,它主要體現(xiàn)的是從民族民間音樂中提取出來的屬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韻味,體現(xiàn)了對中國民族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了解,展現(xiàn)了中國風格的深刻內涵。這也許就是在追求“中國風格”道路上的最高境界,它的境界高低與作曲家的“文化悟性”息息相關。
三、結語
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有著近百年的歷史,經(jīng)歷了萌芽期、雛形期、繁榮期、藝術創(chuàng)作多元化時期。作曲家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將西方音樂與民族音樂進行不斷融合與發(fā)展,提煉出民族音樂中民族性的音韻,演繹出新的音樂語言,用這些富有新意的音樂語言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音樂特征的音樂作品。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作品都有著不同的藝術特征,但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中國民族文化的意境和內涵,鋼琴音樂作品中在運用西方的現(xiàn)代作曲技法對民族音樂的曲調進行創(chuàng)作,以民族化特征為主體來追求“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
參考文獻:
[1]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與跨文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10(01).
[2]代百生.現(xiàn)代音響隱藏下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羅忠镕《鋼琴曲三首》的“中國風格”探析[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04).
[3]代百生.外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中國風格”研究[J].音樂研究,2008(05).
[4]代百生.何謂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從文化的視角研究中國鋼琴音樂[J].中國音樂學,2005(03).
[5]卞萌.向盛世奉獻音樂之光──為《崔世光鋼琴作品選集》的出版與作曲家訪談錄[J].鋼琴藝術,2000(02).
[6]崔世光.音樂的旅程──與黃安倫漫談他的音樂生活和鋼琴創(chuàng)作[J].鋼琴藝術,2000(01).
作者簡介:
張 淼,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專業(yè)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