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雨[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 鄭州 450046]
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認同與視覺創(chuàng)新——以《舌尖上的中國》為切口
⊙李夢雨[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 鄭州 450046]
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文化輸出,宣傳和塑造自己的國家形象,在成功召開亞運會、奧運會、世博會之后,中國開始探索新途徑——媒體和影像聯合,進行視覺創(chuàng)新,尋求文化認同,《舌尖上的中國》便是成功的典例。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切口,對媒體、影像、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關系進行探討,以期得到國家形象的文化認同和視覺創(chuàng)新路徑,從而促使我國更好地向世界展現文化軟實力。
國家形象 文化認同 視覺創(chuàng)新 《舌尖上的中國》
人們通過媒介認知世界,用鏡頭記錄現實、反映現實、塑造現實的媒體傳播成為影響社會的重要力量。同時媒體也承擔著構建和傳播國家形象的重要責任,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與傳播手段多樣,內容豐盈。在全球化背景下,從影像創(chuàng)作、文化挖掘、視覺思考等角度逐一分析《舌尖上的中國》對中國國際形象傳播的“正能量”輸出,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定位將更加清晰。
國家形象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有學者認為國家形象是基于個人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印象和評價??评盏热苏J為:“國家形象是個人對某一個國家的親身經歷、領悟、觀點、回憶和印象的綜合,它包括個人對這一國家的情感和審美?!卑吐骞耪f:“國家形象是對某一國家認知和感受的評估總和,是一個人基于這個國家所有變量因素而形成的總體印象?!眰€人對國家的感知是國家形象的內涵,而外部評價(尤其是輿論和媒體)是國家形象的外延,二者的結合才能為我們描述一個完整的國家形象,更加直觀地反映其風貌。
所謂文化認同,就是人類對本身或者同類文化的共同之處的信仰與確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各個群體所使用的文化符號、傳達的文化理念、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構成了文化認同的劃分依據。認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說:“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模式,一種使該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在麥克盧漢“地球村”的預言下,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劇。文化認同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目的,也是提升國家形象的關鍵路徑。但是文化認同不等于國家認同,文化與政治相關聯,但不能與政治相混淆。
1.符號學理論
符號是指用來指涉,或者代表客體的東西,它所表達的意義并不是一個被整齊包裝在信息里絕對不變的概念。在視覺文化傳播過程中,意義的形成與視覺符號息息相關。電視、電影等藝術拍攝手法經常涉及符號的運用,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符號進行強化。國家形象是一個龐雜的概念,因此需要用各式各樣具象的事物進行展示,而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度,所涵蓋的指涉較多,因此必須用特定的符號予以替代,從而達到準確和優(yōu)雅的傳播效果。2.影視學理論
影視作品在為人們提供審美愉悅的同時,也承載了傳播信息和流通意義的功能。常見的影視表現手法是蒙太奇,普多夫金認為:“以若干鏡頭構成一個場面,以若干場面構成一個段落,以若干段落構成一個部分等等,這就叫蒙太奇?!彪娪昂碗娨暜嬅婢褪峭ㄟ^蒙太奇的鏡頭組接方式將瑣碎的鏡頭按照視覺習慣和邏輯拼貼在一起。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常用蒙太奇來表現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為觀眾營造審美情趣。1.媒體放大文化的魅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的主要平臺是借助媒介。紀錄片是電影藝術的一種,電視紀錄片或者專題片是借助了紀錄片的外殼而生成的新的表現方式,《舌尖上的中國》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紀錄片,而是電視欄目。但它的價值遠遠高于電視傳播所帶來的價值,因為它關注的是普通中國人的平凡生活——吃。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聞名于世。把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集合在媒體上向全世界展示,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的魅力,另一方面是文化保存和文化共享的最佳平臺。研究者指出:文化傳播之所以能夠實現,依賴著傳播者與接收者對文化具有相似的理解,達成認同,形成文化共享性。觀看電視的目的一是為了娛樂,二是為了學習,感知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受眾通過《舌尖上的中國》,能夠看到遠方的食物以及風土人情,這是一個分享的過程。2.情感共鳴是文化認同的標志
“國家形象”在影像傳播之后得到了受眾的反饋,情感是最直接的表現方式?!渡嗉馍系闹袊匪鶄鬟f的中國符號,被不斷強化,情感會更加激蕩。影像為受眾勾勒出更為具象的中國,而不是定格在某個時代或者地區(qū)的中國??倢а蓐悤郧湓f過:“中餐享譽海外,用美食講述百味人生,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討論一個國家的變遷,這是中國真正軟實力所在,沒有任何阻礙,可以達到全世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情感能夠跨越地域、種族、國界,是人類思想和靈魂的溝通。1.全媒體組合 國際化視野
中國媒體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讓國人表達自我。電視紀錄片用鏡頭記錄了新時代的中國,展現的是中國人的風貌,《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要素就在于小切口、大視域。東方的文化底蘊和西方的價值觀念在片子里融合,世界各地飲食及背后的文化能夠構筑不同的標簽,為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添磚加瓦。劉文曾說:“在創(chuàng)作這一紀錄片的時候,我們盡量最大限度地通過國際化以及市場化道路,來對國際傳播進行摸索?!眹H的標準作為創(chuàng)作的要求,讓優(yōu)秀的紀錄片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2.世界共同關注“和”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從文本到配樂以及鏡頭的組合,無不直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懊褚允碁樘臁?,家常便飯、傳統(tǒng)菜系、小吃零食都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為什么觀眾守在電視機前收看節(jié)目,一方面是為了看到美食,流著口水;而另一方面,是文化的魅力,流下眼淚?!凹摇薄懊褡濉薄按迓洹薄笆献濉边@些看似平淡的字眼,卻擊中了觀眾的心靈。家國情懷是吸引中國觀眾的原因,而“和”文化讓世界觀眾對中國矚目。《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特色在于通過食物構建了一種“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的人生哲學在世界各處都是可行的。中國國家形象是群體的肖像,不以某個偉人或者英雄為代表,飲食文化也是如此。各地的不同特色的美食構成了舌尖上的中國。食物品類繁多,篩選的過程也是尋找角度的過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需要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與觀眾達成共鳴。陳曉卿曾說:“我們試圖通過美食向世界展示一個變化的、現實的中國?!币曈X元素的主要構成是具有代表性的符號選取,飲食代表中國,而粵菜、徽菜、湘菜等菜系代表飲食,蘇式糕點、和田切糕、紹興黃酒等為各地的典型代表。地域又成為選取符號的標簽。一個個的符號串聯成一道道美食,一道道美食又勾勒出一處處地域,一處處地域又拼貼出一個完整的中國。
故事的概念化是電視紀錄片的生命,一條主線,多條發(fā)散的引導線,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紀錄影像。尹鴻評價《舌尖上的中國》:“質感和唯美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大大地加強了周圍元素對食材美感的影響?!辩R頭是紀錄片的語言,旁白是鏡頭的襯托。高清的畫面感源自技術與技巧的貼合。每一集的導演都不同,卻形成了統(tǒng)一的風格,這是團隊協作的結果,也證明了文化相通、角色定位準確之后的創(chuàng)作思路是相似的。
蒙太奇在其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平凡的飲食成為吸引受眾的焦點,背后的文化魅力讓更多的人去領悟生活。而音樂、旁白、文本、配樂、方言等藝術手法的結合讓《舌尖上的中國》更加靈動,越來越多的敘事技巧運用其中,讓受眾每次都有新鮮感。視覺的創(chuàng)新,除了高科技的運用之外,還要有變化,不斷地尋找突破口,保持鏡頭畫面?zhèn)鞑サ男迈r感。
國家形象關乎每一個中國人,我們的情感、理想、觀念、信仰和尊嚴都是國家形象的組成部分。中國的視角應該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用鏡頭捕捉文化的傳承與社會化的腳步,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國家形象。《舌尖上的中國》通過講述尋常百姓對“吃”的理解,傳遞了中國人最樸素的生存狀況,表達了中國人最真實的內心世界。這是一張張美食的圖片記錄,更是中國人“幸福感”的集中體現,讓世界各地的人感受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自豪感和優(yōu)越感,從而構建了有底蘊、有思想、有講究的中國形象。我們期待更多的視覺創(chuàng)新,用不同的方式展現中國元素,傳遞中國文化,尋求世界認同,樹立嶄新的中國形象。
①范紅:《國家形象的多維塑造與立體傳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②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③〔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煒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④〔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⑤鄧燭非:《蒙太奇理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⑥肖希茜:《中國紀錄片對外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新聞世界》2012年第12期。
⑦范正偉:《〈舌尖上的中國》〉何以走紅》,《人民日報》2012年5月21日。
⑧吳曉東:《〈舌尖上的中國〉:一個民族的情感共鳴》,《中國青年報》2012年5月22日。
⑨漆謙:談《〈舌尖上的中國〉傳達的中國價值》,《電視研究》2012第10期。
⑩楊曉釵:《才下舌尖,又上心頭》,《中華兒女》2012年第6期。
?李金澍主編:《以國際水準打造中國名片——〈舌尖上的中國〉研討會紀要》,《電視研究》2012年第7期。
[1]楊曉釵.才下舌尖,又上心頭[J].中華兒女,2012(6).
[2]李金澍主編.以國際水準打造中國名片——《舌尖上的中國》研討會紀要[J].電視研究,2012(7).
[3]吳曉東.《舌尖上的中國》:一個民族的情感共鳴[N].中國青年報,2012-5-22.
[4]漆謙.談《舌尖上的中國》傳達的中國價值[J].電視研究,2012(10).
[5]范正偉.《舌尖上的中國》何以走紅[N].人民日報,2012-5-21.
[6]鄧燭非.蒙太奇理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7]肖希茜.中國紀錄片對外文化傳播策略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新聞世界,2012(12).
[8]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煒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9]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0]范紅.國家形象的多維塑造與立體傳播[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11]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作 者
:李夢雨,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文法系助教。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