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單
【摘 要】京劇的海外傳播已有近百年,特別是近些年,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更促進了京劇走向世界。在海外演出中,京劇劇名譯法不規(guī)范統(tǒng)一,很容易給外國觀眾帶來誤解。本文從問題出發(fā),分析劇名構(gòu)成特點,探討京劇劇名有效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京?。粍∶?;翻譯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69-02
一、京劇劇名翻譯的問題
近年來京劇外譯越來越多,而參與京劇翻譯的譯者,有些不懂京劇,有些懂京劇也懂英語,譯者群體比較復(fù)雜,造成翻譯質(zhì)量參差不齊。不少京劇劇名的翻譯存在對原文不理解或是理解不到位的問題,只注重字面含義而忽視文化內(nèi)涵,簡單直譯,嚴(yán)重影響譯文質(zhì)量和文化信息傳遞。
第一,一出戲的劇名有多種譯法。以京劇《白蛇傳》為例,被翻譯為“The White Snake” “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The Tale of the White Snake”,同一劇名翻譯完全不同,雖然不影響對作品的理解,但作為經(jīng)典,劇名應(yīng)該明確而統(tǒng)一。
第二,簡單直譯喪失文化美感。京劇《玉堂春》可謂家喻戶曉,其譯名為“Spring of the Jade Hall”, 很顯然,譯者不懂該劇的含義?!坝裉么骸蹦耸莿≈信魅斯拿郑莿∶置婧x。因此不能從字面直譯、硬譯,否則會傳遞錯誤信息,損傷戲曲美感。
第三,詞不達意扭曲源語內(nèi)涵。程派名劇《鎖麟囊》被譯為“The Embroidered Pouch”。熟悉這出戲的人都知道,“鎖麟囊”是指一個外繡麒麟、內(nèi)藏珠寶,做工精美的香囊,簡單用單詞Embroidered (刺繡)代替,不能表明此香囊的珍貴,沒能準(zhǔn)確表達出劇名的深刻內(nèi)涵。
第四,劇名翻譯冗長。京劇劇名含義深刻,要想找到合適的英文短語并非易事。如要完整詮釋就會出現(xiàn)較長翻譯,如《春閨夢》被譯為“A Dream of A Bride Missing Her Husband”, 雖能說清劇情,但沒有體現(xiàn)出語言的簡捷和美感;再如《徐策跑城》,被譯為“When Minister Xu Ce Hears News of A Battlefield Victory”, 也是完整句。英文標(biāo)題通常不使用完整句,需用最簡練的方式表達準(zhǔn)確含義。
二、劇名構(gòu)成特點
京劇誕生兩百年來,創(chuàng)作出很多觀眾喜聞樂見的經(jīng)典,而這些作品的劇名翻譯尚無準(zhǔn)則和規(guī)范,因此,要找出劇名翻譯規(guī)律,首先需弄清劇名構(gòu)成,然后再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一)以專屬名詞命名。劇名是劇中人物的名字,如《武松》《紅娘》,或者是人物稱謂,如《趙氏孤兒》《平陽公主》《楊門女將》;還有以地點命名的,如《長坂坡》《三岔口》《惡虎村》《秋江》《赤桑鎮(zhèn)》,或者是劇中主要道具,如《宇宙鋒》《鎖麟囊》《九龍杯》,或是原著名,如《三俠劍》《西游記》,再者用劇中主要建筑命名,如《連升店》《清風(fēng)亭》《法門寺》等。
(二)以故事梗概命名。以劇中主要情節(jié)命名的劇目數(shù)量很多,如《將相和》《霸王別姬》《龍鳳呈祥》《天女散花》《活捉三郎》《徐策跑城》等,很多膾炙人口的京劇都是以劇情命名,因此,也成為百姓生活中引經(jīng)據(jù)典的來源。
(三)以借代、比喻命名。借代或比喻簡單明了,又寓意深刻,如《孔雀東南飛》寓意夫妻離別;《鳳還巢》寓意少女的歸宿;《定軍山》有“一站成功”之意;《龍鳳呈祥》更有團圓美滿之意,因此非常適合佳節(jié)或喜慶時節(jié)上演。
(四)以“記”“傳”命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中“記”或“傳”本身就有記載、記錄之意,“傳”甚至還有想象或創(chuàng)作的含義。京劇中以“記”或“傳”命名的劇目有《白蛇傳》《西廂記》《獵虎記》《烏盆記》等。
(五)以歷史典故命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典故和成語是在漫長的文學(xué)發(fā)展以及戲曲演變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借典抒情是中國戲曲常采用的情感表達手段,更是戲曲中的點睛之筆。如《完璧歸趙》《臥薪嘗膽》《三顧茅廬》等。
三、劇名譯法探究
京劇劇名翻譯雖很難做到“信、達、雅”,但也要準(zhǔn)確、簡明易懂,即譯名在含義和表達上,要盡量與原劇名風(fēng)格一致,既不能偏離太遠,也不能產(chǎn)生歧義;用詞通俗易懂,不能艱澀生僻,表達盡量簡潔。因此,根據(jù)劇名構(gòu)成特點,在總結(jié)前人的基礎(chǔ)上又結(jié)合自己的嘗試,筆者認為,京劇劇名有以下幾種譯法。
(一)直譯法。直譯是在原文語言前提下,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譯。不但要保留原文風(fēng)格,還要照顧原文語言習(xí)慣和文化特色,使譯文忠于原文。紐馬克(Peter Newmark)認為直譯就是“在將原語的主要含義翻譯成目標(biāo)語時, 盡管語言環(huán)境變化, 也要尊重目標(biāo)語的句法結(jié)構(gòu)。”尤金·奈達(Eugene Albert Nida)在功能對等理論中說過,“如果譯文讀者對譯文信息所做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對原文信息做出的反應(yīng)基本相等,那么便可認為是合格的翻譯?!币虼?, 成功的直譯既能在內(nèi)容上忠實于原文, 也能在形式上與原文一致, 體現(xiàn)原文風(fēng)格與韻味。
京劇中有些劇目是用地名、物品或事件命名的,比較容易直譯,如《玉簪記》“A Jade Pin”;《打金枝》“Beating the Princess”;《借東風(fēng)》“Borrowing the East Wind”;《珍珠塔》“The Pearl Tower”;《秋江》“Autumn River”等,就是根據(jù)中文字面含義選取英語中的對應(yīng)詞。在翻譯中,直譯法是很多人理想的翻譯方法,然而,有人做過對比研究,中文和英文中只有70%的對等詞匯。所以,翻譯時能夠做到對等是最好的文化傳遞,如果無法做到完全對等,則需要譯者采用其他方法盡量傳達原文含義。
(二)音譯法。顧名思義就是在英漢翻譯中采用語音的方法進行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有時會出現(xiàn)兩種語言對應(yīng)詞的空白,即一種語言中的某些詞匯或概念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與之對應(yīng)的詞,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可采用音譯法。正如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一百多年來,中文不斷吸收外來詞匯,其中大量外來詞就是通過音譯被國人所接受,如disco(迪斯科)、modern(摩登)、radar(雷達)、mosic(馬賽克)、party(派對)等;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中文詞匯被西方所熟悉和接受,如功夫(kungfu)、豆腐(toufu)、磕頭(kowtow)、人參(ginseng)等。更有近幾年出現(xiàn)的熱門詞匯“土豪(tuhao)”“大媽(dama)”已被《英國牛津大辭典》收錄。所以,在文化交流和翻譯中,音譯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途徑。
京劇中有些劇名以劇中人物名字命名,如《武松》 “Wu Song”; 《紅娘》 “Hong Niang”等,即使音譯也能讓外國觀眾了解故事情節(jié),看過演出更會對劇中人物印象深刻。雖然音譯法目前存在很大爭議,有人認為,這種方法沒有實現(xiàn)翻譯的過程,并不是嚴(yán)格的翻譯,但是,正因為在目的語中沒有對應(yīng)的詞匯,這樣翻譯才更能突出故事主題,讓觀眾深刻記住劇名。
(三)音意結(jié)合法。該方法是音譯法與意譯法相結(jié)合,既保留原文語音,又包含原文語義。音意結(jié)合法在翻譯外來語中尤為普遍。我們?nèi)粘J煜ず褪褂玫脑S多詞匯最初都是外來語,如的確良(decron)、雪碧(Sprite)、 可口可樂(CocaCola)等,既保留了原詞語音,又成為中文里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匯,特別是“可口可樂”,已成為一個世紀(jì)以來人們津津樂道的翻譯經(jīng)典。此外,還有近年出現(xiàn)的“脫口秀”(talkshow),一個即興發(fā)揮的電視談話節(jié)目, 它的譯法讓人說著順口,聽著悅耳。還有“宜家”(Ikea),中國城市年輕人熱衷的瑞典家居品牌,中文譯者賦予其溫馨美好的含義。
由此可見,用目的語受眾能夠接受的語音翻譯京劇劇名是可行的。例如,1937年,美國出版的Famous Chinese Plays一書中,“西皮流水”被翻譯為 “hsi-pi liu-shui-pan”, 其中“hsi-pi” 就接近“西皮”的發(fā)音。香港學(xué)者認為,京劇中“風(fēng)旗”可譯為 “The Feng Chi (or wind flags)”, “水旗”譯為 “The Shui Chi (or wind flags)”,這樣可以有效傳播我國文化并最終使對方記住。
京劇《定軍山》被翻譯為“Dingjun Mountain”,就是采用的音意結(jié)合法。再如“京劇”有“Peking Opera”“Jingju Opera”“Beijing Opera”等幾種說法,“Peking”是20世紀(jì)西方人對“北京”的稱謂,而“Jingju Opera” “Beijing Opera”是近些年才有的,也是京劇人自信自強的體現(xiàn)。說不定哪一天,“Jingju”就會被收錄在西方詞典里。
(四)意譯法。郭建中教授曾解釋:“在翻譯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個詞在譯文中都能用‘對等詞譯出來,也不一定能保證譯文對讀者所起的作用能與原文對讀者所起的作用一樣或者相似,因為譯文讀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觀念來理解譯文的內(nèi)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譯就是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取得‘文化對等?!?因此,在劇名翻譯中,若無法保留原劇名的字面含義,則可用意譯法來表達。
程派名劇《鎖麟囊》的譯法很多,意譯為“The Jewelry Pouch”既說明了“鎖麟囊”的特征,也說明了它的貴重?!秮喼匏囆g(shù)》上曾有篇文章,其標(biāo)題為 “China Then and Now”,講述從20世紀(jì)以來,人們對中國陶瓷的狂熱。文章標(biāo)題就是采用的意譯法,巧妙傳達了文章的深意和作者用意。再如,汪班先生的昆曲選《悲歡集》被譯為“Laughter and Tears” ,與 “China Then and Now” 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意譯法是文化翻譯中較為常見的方法,對京劇劇名的翻譯也起到重要作用。
(五)約定俗成。京劇的劇目有些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作品,如《牡丹亭》《西廂記》《紅樓夢》等,也有部分來自民間傳說,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由于這些作品年代久遠,流傳廣泛,有些早已被譯成外文,所以,這些劇名的翻譯已被公眾認可,不可隨意更改。如《西廂記》“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紅樓夢》“A Dream of Red Mansion”;《牡丹亭》 “The Peony Pavilion”;《白蛇傳》“The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等。
四、結(jié)語
京劇劇名翻譯要求譯者不僅精通英語還要懂京劇,這樣才能使譯名既符合原劇名含義又達到對外傳播的效果。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lbert Nida)曾說過,“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來說,雙文化能力甚至要比雙語言能力更重要?!?/p>
目前,我國外語類高?;蚓C合性大學(xué)的外語學(xué)院都開設(shè)有翻譯課程,但翻譯教材和課程都沒有涉及戲曲翻譯,很多譯者對于戲曲而言是外行,譯文質(zhì)量參差不齊。筆者認為,京劇的對外交流與傳播一定要做到“規(guī)范統(tǒng)一,一劇一名”,要在藝術(shù)院校建立特色翻譯專業(yè),招收英語好又懂戲曲的學(xué)生,培養(yǎng)一批戲曲翻譯人才,而不是簡單的譯者。
參考文獻:
[1] Peter Newmark.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4).
[3]丁瑩.淺論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J].考試周刊,2014(1).
[4]李剛.淺談英漢翻譯中的音譯法[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2011(11).
[5]楊貞.越劇劇名翻譯及其方法[J].考試周刊,2011(4).
作者簡介:
董 單(1979- ),女,黑龍江人,中國戲曲學(xué)院國際文化交流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xué)、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北京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京劇翻譯原則與方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JDWYC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