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上海的抗戰(zhàn)記憶,有兩處高潮——一為1932年初的“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二為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
1937年8月,侵華日軍于盧溝橋畔挑起事端,繼而事態(tài)擴大日本進兵整個華北。此際,日本的另一股力量在上海蠢動。由此導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之打響。這是中國軍隊系統(tǒng)組織的第一次大規(guī)??谷諘?zhàn)。今年,同樣是“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80周年。
在“八一三”之前,“七七事變”發(fā)生前后,1937年夏天的上海,鼓舞中國軍民團結抗戰(zhàn)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七七事變之后,上海的反應可謂是空前激烈?!鄙虾v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對《新民周刊》記者如是說,“盡管上海的戰(zhàn)事是8月13日起來的,但‘七七事變后,上海所有階層都在為抗戰(zhàn)鼓與呼。眾所周知,蔣介石的經濟命脈在上海。上海各階層一致的態(tài)度,可以說也間接推動了蔣介石的廬山講話。”
抗戰(zhàn)呼聲促使廬山講話
“一個中國三輪車夫和一個日本客人之間,因為車費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結果引來了集體沖突?!边@是1937年7月的一份《北華捷報》上,刊登的一則新聞。作為一份創(chuàng)刊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老牌英文報紙,《北華捷報》對中日關系的細微變化非常敏感。其報道三輪車夫與日本乘客打架,雖然稱系因車費問題,但所指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新聞。其大背景是——7月7日“盧溝橋事變”以后,“雖然人們最初希望中日危機可以解決,但7月18日后的形勢卻每況愈下……可以感受到,在接下來的兩天里,和平還是戰(zhàn)爭這一問題將水落石出……”在《北華捷報》的讀者圈——在滬的西方人看來,一場大戰(zhàn)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驚聞7月7日日軍發(fā)起“盧溝橋事變”,在怒火中的上海市民還沒有回過神來,就又從各類報刊上看到了最新報道。譬如時任日本首相近衛(wèi)文麿宣稱,日本正在向華北調動軍隊。既然這位以主和派自居的首相都在公開宣稱如何部署軍隊,甚至要求日本民眾“做好最壞打算”,那么上海各界還會認為戰(zhàn)事方遠嗎?
7月13日,中國軍隊在鄭州進行了大規(guī)模防空演習,用以測試平漢、隴海兩條主干線鐵路防御能力。幾天以后,真實的日本航彈就已落下——平漢鐵路上的中國火車成為日軍飛機追逐的目標。
蘇智良教授最近在上海師大舉行的首屆“上海:黨的誕生地”學術研討會上,向記者表示:“上海各界呼吁抗日,上海商會,包括一些救亡團體,第一時間通電支持抗戰(zhàn)。他們要求政府下決心抗戰(zhàn)到底。上海的各大報紙紛紛以頭版頭條對日本侵華行為進行報道?!?/p>
《北華捷報》的報道中,不僅提到上海民間團體呼吁抗日,還具體寫到:“無數(shù)中國民間組織給北方的29軍發(fā)去電報,表達他們的慰問并鞭策將士們保衛(wèi)祖國……市民聯(lián)合會、中國銀行者聯(lián)合會、本土銀行者聯(lián)合會和中國商會給盧溝橋的保衛(wèi)者送去了1000美元?!?/p>
因為戰(zhàn)事從華北而起,日寇初起之時勢頭頗為兇猛——7月28日北平淪陷,7月30日天津淪陷。而蔣介石此時的想法是——將華北抗戰(zhàn)的命運交給原本實際掌握該地區(qū)的閻錫山和宋哲元們,而他的嫡系部隊,則準備留著用于在上海和長江流域與日軍作戰(zhàn)。此時的上海,又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抗戰(zhàn)的一個窗口。
葉挺密會周恩來組建新四軍
1937年,在華北戰(zhàn)事未起之際,1937年3月底,身為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周恩來回到上海。
這一次,距離他上一次的離開,足足有五年又四個月。經歷了長征,經歷了中共上海地下黨遭到極大破壞,這一次,他四次進上海,四次出上海,運籌帷幄,指揮正在重建的上海地下黨,廣泛開展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行動。在蘇智良看來,周恩來1937年的數(shù)次上海之行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新亞飯店密會葉挺。
葉挺,北伐名將,早在1924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八一”南昌起義前敵總指揮、廣州起義軍事總指揮,葉挺在1927年的廣州起義失敗后,受到共產國際和王明的錯誤批判,被迫流亡德國而脫黨。
“七七事變”前后,國共就改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事宜多次磋商。蔣介石時時不忘借機吃掉紅軍。如何改編位于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成為國共雙方爭執(zhí)的焦點之一。
“七七事變”以后,周恩來在上海密會葉挺,請他出面改編紅軍南方游擊隊。就國民黨方面來說,因為葉挺是北伐名將,外加“了解”他與共產國際方面的“過節(jié)”,也想拉攏他。于是,葉挺成了國共都能接受的改編南方紅軍的合適人選。
周恩來在新亞飯店向葉挺示意——應盡快聯(lián)系其保定軍校的校友、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前敵總指揮陳誠,以及張發(fā)奎等國民黨軍政高層,促進改編南方紅軍事宜盡快落實。
按照周恩來的指示,葉挺向正在上海的陳誠提議改編中共南方游擊隊。葉挺還提議改編后的部隊番號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以此發(fā)揚光大北伐時期他曾經主持的“老四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威名。陳誠對此表示贊同,并向蔣介石提出建議。
1937年9月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一代北伐名將,終于能夠在抗日戰(zhàn)場上發(fā)揮作用。葉挺的政治態(tài)度十分明朗,任命他為新四軍軍長的命令一發(fā)表,他就毫不猶豫地奔赴延安。由此,新四軍成為了始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抗日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