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華 林雪棉
人性化護理在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應用
鄭淑華 林雪棉
目的:探討人性化護理在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實施人性化護理。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護理滿意度、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評分、患者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以及患者疲乏程度的差異。結果:護理后,患者護理滿意度、積極應對評分、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消極應對評分、患者的疲乏程度低于護理前(P<0.05)。結論: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后的效果確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疲乏程度,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和積極應對能力,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人性化護理;效果
化療為淋巴瘤患者治療重要手段,但隨著化療進程的進行,可伴隨各種副作用發(fā)生,其中癌因性疲乏為化療常見癥狀。癌因性疲乏指的是和腫瘤治療相關的持續(xù)存在的患者主觀疲累感覺,且伴隨一定程度功能障礙,其跟一般的疲乏不同,可對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如何減輕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是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1-2]。本研究對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50例。所有患者經病理和免疫組化確診為淋巴瘤,均接受化療治療且存在癌因性疲乏,所有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17~70歲,平均(38.34±2.33)歲。學歷:小學及以下13例,初中13例,高中17例,高中以上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常規(guī)護理包括:(1)給予患者常規(guī)心理疏導,通過文字、語言、視頻等途徑,對癌因性疲乏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啟發(fā),提高其對癌因性疲乏的正確認知,并盡可能滿足其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使其克服自身心理障礙,積極接受治療。鼓勵家屬多陪伴和關心患者,增強家庭情感支持,使患者樹立治療信心[3]。(2)環(huán)境護理。保持病房環(huán)境整潔、干爽,室內溫濕度調至以患者感覺舒適為主。室內定時通風換氣,保持光線充足。(3)病情觀察。化療后,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血壓、心率等,并觀察患者的面色,對于出現的突發(fā)情況及時給予處理,確?;颊咝菹r間充足。人性化護理方法包括:(1)健康宣教。對患者和家屬介紹淋巴瘤發(fā)病原因和化療治療的重要性,介紹癌因性疲乏的概念,產生的原因、臨床危害性和表現等,使患者明確癌因性疲乏和疾病進展、疾病危重程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使其明確癌因性疲乏是可通過自我調節(jié)等方法減輕的,如閱讀喜歡的書籍、聽音樂、和朋友親人聊天、適當參加社會活動等,并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這些活動。(2)預防感染護理。為患者定時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變化,每周至少3次。做好具有保護性的隔離措施,房間每天至少通風2次,每次持續(xù)時間為30 min。減少探視人員的數量,減少病房的人流量,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保持空氣清新。減少交叉感染以及院內感染。加強對患者進行口腔、肛周護理,囑咐患者勤換內衣褲,保持皮膚清潔、干爽。(3)疲乏護理?;颊咴诨熯^程中,會導致體內的血紅蛋白含量嚴重減少,進而導致其抵抗力降低,極易出現全身乏力以及疲勞等癥狀。因此,在化療期間,應對患者的生活給予合理護理。指導患者定時臥床休息,活動時動作應緩慢,減少疲勞,避免過度活動,保證患者具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可有效防止體位性低血壓的發(fā)生。對于特殊情況患者,有必要在其床旁增加護欄,以便于患者起坐時用于支撐。在飲食上,可指導患者多食用大棗、花生類的補血食物,可有效加快血紅蛋白水平的恢復。(4)體能訓練。根據癌因性疲乏患者性別、年齡、身體情況等,指導其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制定合適的運動強度進行體能調節(jié),如每天打乒乓球或羽毛球10~15 min,每周4~5次;每天步行15~20 min,每周5~6次;每天舉啞鈴10~15 min,每周4~5次等,可根據自身喜好選擇喜歡的運動,并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延長運動時間,確保其處于良好體能狀態(tài)。
1.3 觀察指標 比較護理前后的患者護理滿意度;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評分;護理前后患者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護理前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的差異、患者疲乏程度的差異。滿意度用問卷調查形式評估,分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和不滿意3個等級。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評分采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共20個條目,分積極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每個條目評分按1~5分5級評分法,分值越高,對應的消極或積極程度越高[4]。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包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支持幫助等,總分10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5]。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量表)進行問卷調查,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包括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等4個維度,共計43個條目,每項采用1~5分制評分法,其中,健康知識水平0~76分、自我責任感0~22分、自我概念0~28分、自我護理技能0~44分,評分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6]。疲乏程度采用簡易疲乏量表BFI進行評估,采用10分制評分法,其中無疲乏分值0分,1~3分輕度疲乏;4~6分中度疲乏;7~10分重度疲乏[7]。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自身配對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自身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護理前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表1)
表1 護理前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2.2 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比較(表2)
表2 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比較(分
2.3 護理前后患者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評分比較(表3)
表3 護理前后患者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評分相比較(分
2.4 護理前后患者疲乏程度比較(表4)
表4 護理前后患者疲乏程度比較(例)
2.5 護理前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表5)
表5 護理前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淋巴瘤患者化療中可出現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為腫瘤患者重要癥狀之一,其發(fā)生快且病情嚴重,持續(xù)時間長,可造成機體能量慢性耗竭,帶給患者極大身心痛苦,導致患者自我評價、機體功能和自我護理能力持續(xù)降低,出現消極應對心理和行為,生活質量受嚴重影響[8]。多數癌因性疲乏患者可存在情緒抑郁、中重度營養(yǎng)不良、擔心疾病進展、對醫(yī)療費用擔憂等,可對自理、精神和生理、生存質量產生極大影響[9-10]。
本研究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后,通過認知行為干預,可提高患者對癌因性疲乏的認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積極應對,以減輕癌因性疲乏,并通過自我調節(jié),克服心理障礙,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通過早期進行有氧鍛煉,可有效消除或減輕疲勞[11-13]。本研究顯示,癌因性疲乏患者經有氧鍛煉后疲乏程度顯著降低,這主要是因為有氧鍛煉可刺激垂體腺分泌β-內啡肽,促進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反應能力的提高,增強機體對刺激的耐受力,還可緩解肌肉緊張和精神抑郁,放松大腦皮層,減輕心理緊張,加快新陳代謝,增加血液,確保營養(yǎng)充足。通過心理支持,可及時采取針對性心理疏導措施和應對方法,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和疲乏感,促使患者充分放松,并在良好的家庭支持下獲得治療信心,提高積極應對能力[14-16]。
本研究中,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淋巴瘤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護理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高于護理前,說明實施人性化護理獲得患者的認可,滿意度也隨之提高。
人性化護理后患者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護理前,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干預前,說明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積極應對能力,減輕消極情緒。
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數量表評分高于護理前(P<0.05),說明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護理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于護理前,說明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綜上所述,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后的效果確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疲乏程度,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和積極應對能力,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1] 戚小青,梁卓瓊,胡月珍,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影響[J].西部醫(yī)學,2014,26(10):1402-1404.
[2] 章海英.護理干預提高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癥狀的效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2,19(12):1913-1914.
[3] 馬 然.綜合護理干預對52例淋巴瘤化療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影響[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33(3):360-361.
[4] Dorth JA,Prosnitz LR,Broadwater G,et al.Impact of consolidation radiation therapy in stage III-IV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negative post-chemotherapy radiologic imag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2012,84(3):762-767.
[5] 陸 云,屈惠琴,朱勤芬等.直腸癌造瘺術后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2,27(18):38-39.
[6] 曾 俊,張 瑩,王芳麗,等.心靈關懷對膀胱癌行保留膀胱術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4,29(6):76-77.
[7] Wu X,Kellokumpu-Lehtinen PL,Pertovaara H,et al.Diffusion-weighted MRI in early chemotherapy respons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 a pilot study:Comparison with 2-deoxy-2-fluoro- D-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J].NMR In Biomedicine,2011,24(10):1181-1190.
[8] 薛秀娟,許翠萍,楊雪瑩,等.癌因性疲乏測評工具及評價指標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9):859-861.
[9] 王 婷,趙 江,張 淼,等.癌癥患者癌因性疲乏干預策略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護理學報,2011,18(7):20-23.
[10]彭 芳.癌癥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現狀[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48(32):4053-4055.
[11]張 淼,王維利,趙 江,等.消化系統(tǒng)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癥狀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1,18(7):13-16.
[12]肖迎春.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模式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6):54-56.
[13]郭秀芬,解 婧,柳昭風,等.今幸膠囊對老年腫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13,19(6):401-405.
[14]趙 旻,丁 玥.癌因性疲乏管理中障礙因素的研究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3):35-37.
[15]劉井艷,姜 晶,張旭輝,等.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綜合護理對策[J].吉林醫(yī)學,2016,37(4):998-999.
[16]馮 瑜,冼秋霞,張 玲,等.胃腸道腫瘤圍術期伴發(fā)癌因性疲乏的護理干預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6,14(2):75-77.
(本文編輯 崔蘭英)
2017-01-08)
10.3969/j.issn.1672-9676.2017.0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