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先 (遼寧大學 110136)
小說與影視之間
——論小說《我不是潘金蓮》的電影改編
劉芮先 (遼寧大學 110136)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是作家劉震云于2009年憑借作品《一句頂一萬句》榮獲茅盾文學獎之后所著的又一部長篇小說。在嚴肅文學之市場不是十分景氣的當下,該作在2012年出版不足兩個月時就已加印了7次,銷量也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67萬冊。馮小剛導演也在萬眾期待之下于2016年11月把這部電影搬上了熒幕。馮、劉、二人的強強聯(lián)合,加之故事的荒誕幽默和對官場眾生像的生動演繹,使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一經(jīng)上映就受到了各界的廣泛熱議。本文將從劇本改編的角度出發(fā),淺析影片《我不是潘金蓮》改編創(chuàng)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我不是潘金蓮》;電影改編;文學劇本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是當代新寫實主義作家劉震云的第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小說以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農(nóng)村為背景,講述了“蒙冤”婦女李雪蓮為了糾正一場“判錯”的離婚案,和洗清“我不是潘金蓮”的罪名而逐層上訪,進而與各級官員斗智斗勇、相互糾纏20年的故事。
劉震云說:“這是一個喜劇的時代。他拒絕做犬儒,他是“喜劇時代的批評家”,他從來不忘干預現(xiàn)實?!?《我不是潘金蓮》正是基于他上述寫作意向而進行的創(chuàng)作,全書濃縮著對中國官員生態(tài)的描寫,包含著極為尖銳的對現(xiàn)實的干預,對人民疾苦的呼吁。在法律上并無冤屈的李雪蓮為何能讓眾多并無過錯的官員一一下馬?國家領導人雖然在會上大動肝火,卻并沒有下達撤掉一干官員的指示,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的仕途發(fā)生巨變?這講的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上訪了??梢哉f,《我不是潘金蓮》既是一部李雪蓮的個人上訪史,也是各級領導干部對一個草民的求情史。同時,在故事的背后也蘊含著我國法治社會所存在的一大弊病,揭示出了一個社會的共性話題——只尊重辦事過程中的程序,則必然會引發(fā)一個遵守程序的悖論。
小說中長達20年的時間跨度和對形形色色的官員眾生相的刻畫,為影片的“二次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創(chuàng)意源泉,加之作品本身帶有的黑色幽默與導演馮小剛自身創(chuàng)作風格的契合,無一不使觀眾對影片《我不是潘金蓮》抱有極大的期待值。但事與愿違,影片上映后眾人的看法褒貶不一,評論大相徑庭。
(一)電影中對“荒誕”色彩的削弱與主題的偏離
“優(yōu)秀的影片都有重大的主題,但主題的作用是強化敘事,賦予故事以骨肉,而不是取代故事。在一部小說里故事常常是為主題服務的。但在電影里的主題是為故事服務的?!?在小說中,因為對篇幅選擇的相對自由,作者往往可以宕開筆墨,選擇較為深刻的主題,或是圍繞多個主題展開敘事,從而增添小說在立意上的厚重感。而影視作品則不同,有限的時長直接導致其容納不下龐大的主題。因此在改編過程中,編劇則必須結合觀眾的審美趣味對原作的主題進行篩選和簡化,從而滿足電影表達的需要。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極具荒誕色彩的作品。首先,小說的文本結構相當獨特,共由三章組成,其中前兩章都是序言,用十17萬字講述了李雪蓮長達20年的上訪之旅。而僅僅不足4000字的第三章才是正文,以“玩兒”的筆觸講述了另一位主人公史為民“假上訪”的故事。其次,小說中眾多官員的名字也是十分有趣,“王公道、董憲法、荀正義、史為民、蔡富邦、朱清廉”等等。小說中人物名字的“高大上”不僅僅諷刺了官場中的偽崇高,更是側面烘托出了現(xiàn)實社會的荒誕。當然,小說的最荒誕之處依舊是故事情節(jié)的建構。其實李雪蓮并不冤,她的上訪其實可以算作是一個胡攪蠻纏的過程,因為她當初與前夫的“假離婚”是雙方自愿的,即使事后出了問題,也是不受法律保護的??蓞s正是這樣一件本不應走法律程序的“螞蟻”般大小的案子,卻被搞得比“大象”還大,各級官員都很認真的處理這件本不屬于自己管轄范圍的事情,很嚴肅的對待李雪蓮的上訪,不想?yún)s反倒遭受了霉運。整部小說正是通過這種荒誕的筆觸體現(xiàn)出這種遵守程序的悖論,故事也以黑色幽默的形式鋪展開來,使我們不由得對中國當下的官場形態(tài)產(chǎn)生深刻的反思。
相較之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的荒誕色彩則在極大程度上被削弱了。首先影片僅容納了小說中前兩章的故事,在結尾處更是一改小說中被撤職縣長史為民假上訪的故事,換成了多年后李雪蓮在放棄上訪經(jīng)營小本生意時,李、史、二人在餐館的偶遇。二人坐在一起敘舊,并抒發(fā)了對“往事如煙,不提也罷”的感慨。使得整部影片的氣氛與小說中的“黑色幽默”相比,顯得沉重了許多。
其次,電影為了突出李雪蓮這一唯一主角,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對官員們的那些十分戲劇化的名字進行了改動,更是在對他們在人物塑造上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縮減。如:小說中的史為民是一位每天兢兢業(yè)業(yè)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天天夜里開會、夜夜忙于應酬把胃都搞壞了的“好縣長”。他之所以會在李雪蓮攔車當天急于脫身,也是因為前天晚上會開到太晚,早上又睡過了頭,且馬上又有一項重要工作須他到場去辦,時間緊迫,他在萬難之下唯有出此下策。此外,在二十年后,市長馬文彬到縣城里邀李雪蓮吃飯談心時也不像電影中刻畫的那般咄咄逼人、蠻不講理。小說中的馬文彬“戴著金絲眼鏡,一派斯文;說話也很客氣,沒說話先笑;說完一段,又笑一回?!?給李雪蓮的感覺十分親切。且一見面根本不提告狀的事,只是扯些家常,在氣氛變得融洽了之后,又用談話的藝術使李雪蓮自己先把話題往告狀上引。在電影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影片中類似對官員的性格及辦公過程刻畫上的省略與欠缺,會使觀眾覺得這些官員都是“身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貪官,進而直接導致了觀眾在理解影片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小說的主題。
(二)電影中人物、情節(jié)的改變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有了故事內(nèi)容的同時總是少不了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電影對于小說的改編,也會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或增加、或強化、或改變等的調(diào)整?!?
原著《我不是潘金蓮》以李雪蓮上訪為主線,刻畫了諸多參與到案件當中的大小官員形象,雖人物繁多卻又鋪陳有序且前后照應,絲毫無繁雜冗長之感。但影片中除了對法院法官王公道的刻畫還算充分之外,其他人的形象大都比較混沌。不僅沒有交代出賈聰明與王公道之間的隔膜、刁副市長與蔡富邦多年的積怨與算計,而且還直接省去了法院專委董憲法、拐彎鎮(zhèn)鎮(zhèn)長賴小毛等諸多角色。此外,電影中也省略了諸如法院院長荀正義為老院長祝壽而醉酒、縣長史為民因有要事在身而趕時間急于脫身、新任縣長鄭重因鐵腕執(zhí)政而被破格提拔、市長馬文彬與李雪蓮吃飯嘮家常等前事件,導致對官員形象的塑造過于平面化,觀眾也很難理解他們在對待李雪蓮案件的態(tài)度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原因,只能把李雪蓮上訪的失敗千篇一律的歸結于官員們的不作為,但這種結論實際上卻是與原著的精神內(nèi)核、與原著所闡釋的主題兩相背離的。
再者,影片在結尾處交代了李雪蓮與秦玉河商議假離婚的初衷其實是為了多要一個孩子,她之所以一直堅持上訪也是為了那個胎死腹中的“二胎”討一個公道??善婀值氖窃谶@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里,李雪蓮與秦玉河的大兒子秦有才卻在整個故事中消失的無影無蹤。就連小說中由兒子親口傳達的秦玉河的死訊,在電影中也是由縣長鄭重代為轉(zhuǎn)述。此處改編有兩點不合理之處,一方面,從來沒有把母愛的一面表展現(xiàn)出來的李雪蓮為何會因為要替一個還未出世的孩子討回公道,就與各級政府不屈不撓的對抗了整整十年?另一方面,向來仇視官員的李雪蓮又為何會輕信縣長說出的“秦玉河已死”的一面之詞?
從整體上看,受時間和篇幅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影片《我不是潘金蓮》急于將壓縮后的故事呈現(xiàn)給觀眾,致使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敘事邏輯稍顯混亂,沒能較好的傳遞出原著中的龐大內(nèi)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觀眾在觀影體驗上的斷裂感。
(三)電影中結構的安排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可以被看作是一個講述了一群男人被一個女人改變命運的故事。李雪蓮一個人告狀,把那么多官員拉下了馬,由此葬送了他們的政治生涯。但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李雪蓮離婚這一案件最初的經(jīng)手人——法院法官王公道。他只是受到了記過處分,甚至在十年后還升了官當上了法院院長,這樣的設定是不是有點不合情理?
劉震云對于這個疑問是這樣回答的,他說:“小說的結構與電影的結構不同,小說的真正力量并不產(chǎn)生在細節(jié)上,也不產(chǎn)生在情節(jié)上,甚至不產(chǎn)生在故事上,它產(chǎn)生在結構與結構之間的錯位上,結構錯位所產(chǎn)生的力量是無形的力量,無形的力量是無窮的?!?/p>
雖說電影藝術比較注重事件的前后關聯(lián)、前因后果,但在本部電影中,小說中的這份“刻意為之”被保留了下來,為觀眾展現(xiàn)出這種結構的力量。一開始李雪蓮去求王公道,七拐八彎的攀了好幾層親戚。而十年過后,在王公道提了個豬腿去求他別再告狀時,又再次攀起了這個親戚,還討好般的說“咱這親戚,并不遠哩!”
王公道這個人物從一個被記了大過的法官好不容易爬到法院院長的位子,再一次面對當年牽動全省官員大換血事件的罪魁禍首李雪蓮,他此時此刻的表現(xiàn)是值得我們?nèi)ド钊胩接懙?。因為他是李雪蓮告狀生涯的親歷者、陪跑者。這時候,作者刻畫的對象就不僅僅是李雪蓮了,而是一副官員眾生相!通過王公道,我們看到了李雪蓮事件對旁人的重大影響,這樣的設定、這樣的結構上的錯位所促成的戲劇張力,是在十年后增添一個新人物完全不可比擬的。
此外,電影與小說在結構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對“假離婚”真正理由的揭示。在小說中,離婚是為了要二胎這一點是在開篇就點名的,且她的小女兒也并沒有死,告狀的原因也僅僅止步于洗刷自己“潘金蓮”的罪名。而電影改編則先是為二人的假離婚設了一個虛假的幌子——為了在縣里分一套房。這樣安排的結果就同馮小剛坦言的那樣,“《秋菊打官司》觀眾會站在秋菊的立場,《老炮兒》觀眾會站在六爺?shù)牧?,但是《我不是潘金蓮》觀眾很難站在李雪蓮的立場上?!?觀眾會被間離在故事以外去冷眼旁觀這場上訪的鬧劇。直至影片的末尾,對李雪蓮的這層誤解才終于在揭示出告狀背后那令人惻隱的原因——一個胎死腹中的孩子后徹底消散,進而轉(zhuǎn)化為感慨與同情。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安排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但難免會因鋪墊不足而顯得十分突兀。
2016年11月,劉震云的兩部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與《我不是潘金蓮》先后被搬上電影熒幕,“劉震云月”也隨之成為2016年年末中國電影界最大的熱點。而劉震云身為一名嚴肅文學作家,可以說,他的小說作品并不適合改編。因為“同文學作品相比,電影對表現(xiàn)復雜主題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對一部主題深刻而復雜的文學作品進行電影改編,是不太可能有好結果的。”6就像陳忠實的作品《白鹿原》在經(jīng)導演王全安之手改編為電影之后,便由一個宏大敘事的鄉(xiāng)土題材巨作變?yōu)榱艘粋€簡單的愛情故事一樣,馮小剛在對《我不是潘金蓮》進行改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但面對著近年來中國影壇虛火上升,各種IP電影泛濫、各種題材影片扎堆跟風的嚴峻形勢,劉震云作品中那些高度中國化、高度接地氣的題材恰恰是我們現(xiàn)在最需要的。劉震云曾經(jīng)這樣闡述一名作家應肩負起的責任,他說:“一個作者對一個民族應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漢朝的時候就知道有司馬遷,在唐朝就知道有杜甫、白居易、李白,我們接著知道宋朝有李清照。作者也是這樣,會因為一個作者,一個民族燦爛精華的東西耀眼光彩,一個作者應該代表一個民族的想象力,對他的語言不但有使用的權力,同時會有義務?!?因此,在劉震云的小說里從沒有什么高大上的人物,他描繪的從來都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他卻能從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異常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和做人的道理。如《手機》對中國人獨有的內(nèi)心世界的深度刻畫;如《一九四二》中描繪人在災難面前暴露出的人性;再如《一句頂一萬句》中揭示感情破裂的深層原因和《我不是潘金蓮》中點明我國法治社會建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劉震云作品中所蘊含著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懷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這些題材是花再多的價錢請好萊塢的編劇都打造不出來的。而馮小剛導演在影壇馳騁多年,最關注的也是平民,他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觀眾的也是平民百姓的生活。作為一名有情懷的導演,馮小剛敢去觸碰敏感題材,有魄力去接下《我不是潘金蓮》這部描繪上訪故事的“燙手山芋”,敢于用藝術去干預現(xiàn)實,進而喚醒觀眾對現(xiàn)實社會所存在問題的思考,以達到改變社會現(xiàn)狀,促進社會良性發(fā)展的目的。所以馮、劉、二人的強強聯(lián)合是一種必然。
盡管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給觀眾的整體感覺可能并沒有小說那樣直擊人心,但如果每個電影人都能有馮小剛這樣的情懷,都敢于去觸碰敏感題材,敢于去承擔風險,從那些看起來并不合適改編成電影的文學作品當中挖掘題材、尋找養(yǎng)分和乳汁,那么我國影壇則一定會從“爛片橫行”的現(xiàn)狀中掙脫出來,進而開拓出一片嶄新、繁榮的景象。
注釋:
1.蕭三匝.《刀筆劉震云》.《站在刺猬這一邊》.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10月第一版,第239頁.
2.(挪威)雅各布.盧特.《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徐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7頁.
3.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第135頁.
4.葛軍.《劉震云小說改編研究》.河南大學,2014年5月.
5.《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嘮的事兒,30歲以上都明白》,影視獨舌,2016年5月9日.
6.許波.《從語言藝術到視聽藝術——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電影藝術》,2004年第2期.
7.祖薇.《劉震云談寫作:作家應該代表民族想象力》,《北京青年報》.2009年4月1日,第A20版.
劉芮先,女,遼寧大學藝術學院2014級本科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