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晚清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lián)學院 450000)
淺議工筆人物畫中線條的重要性
秦晚清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lián)學院 450000)
中國傳統(tǒng)繪畫歷史悠久,線條作為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也是隨著中國繪畫的不斷變化發(fā)展而進步的。而線描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在中國繪畫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線描藝術不乏名家名作。比如,東晉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法,婉轉(zhuǎn)遷回,著重刻畫人物的個性;唐代宮廷畫師閻立本,線條圓潤,畫面雍容,體現(xiàn)皇家意趣;宋代畫師李公麟,把線描藝術發(fā)揮到極致,僅利用線條的粗細,濃淡,疏密布白就營造出畫面的節(jié)奏感,“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南北宋的李唐,晚年時期繪畫風格轉(zhuǎn)變,以作品傳達憂國憂民的歷史情懷;以及梁楷善減筆描,墨線變化大,體現(xiàn)不羈性格,營造爽利畫面效果等等。
從工筆人物畫歷代發(fā)展的情況不難看出,線條作為工筆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畫面的造型手段,并且作為畫家傳達作品情感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是畫面不可或缺的情感符號。
總結前人經(jīng)驗,藝術理論家們?yōu)楸憩F(xiàn)不同對象產(chǎn)生的不同感受,歸納出十八種用于描繪人物衣紋的用筆方法,即“十八描”。當下的討論研究多根據(jù)行筆速度、線條變化大小等方面把“十八描”分為三類,但我更傾向于國畫大師呂鳳子對線條的理解。呂鳳子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把線條分為兩類:表示愉快情感的線條和表示不愉快情感的線條?!氨硎居淇烨楦械木€條,無論其狀是方、圓、粗、細,其跡是燥、濕、濃、淡,總是一往流利,不作頓挫,轉(zhuǎn)折也是不露圭角的”。這類線條,行筆速度較慢,多用中鋒,壓力均勻,線條變化較少。在十八描中,高古游絲描、鐵線描、曹衣描、琴弦描都屬于這一類。代表畫家有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等。另一種“表示不愉快情感的線條,就一往停頓,呈現(xiàn)一種艱澀狀態(tài)。停頓過甚的就顯示焦灼和憂郁感?!边@類線條,在勾線的時候行筆較快,多用側鋒,線條變化大。在十八描中,竹葉描、枯柴描、減筆描等都屬于這一類。代表畫家有宋代梁楷、南北宋時期院畫家李唐等。
線條在中國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中除了是造型的基礎,也是畫家情感流露的主要表現(xiàn)方法。南齊謝赫提出“六法論”,指出“骨法用筆”不僅是通過用筆表現(xiàn)物象的結構特征,更是說明工筆人物畫中的用線需要突出畫面的形神關系,“以形寫神”,追求畫面氣韻的傳達,并強化作者的感情。
隨著課上學習的不斷深入和課外知識的補充,自己也漸漸了解到線條在中國繪畫中的重要性。但一幅畫的好壞并不單單依附于線條的藝術魅力,也需要立意,著色,經(jīng)營位置這幾個部分的共同組成。立意決定一幅畫的主要內(nèi)容;以線造型和隨類賦彩,共同傳達畫面氣韻,其中色彩的適合表達必須通過線條的基礎作用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出來;經(jīng)營位置貫穿始終,營造畫面節(jié)奏感。
(一)立意
有“遷想”,才會有“妙得”。只有體會到畫中人物,經(jīng)過自己的體會,反映到畫面上,才能使畫充分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因此,創(chuàng)作的題材選擇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描繪尋常所見的生活瞬間,要具有創(chuàng)作沖動。創(chuàng)作沖動是藝術家獨具的靈性,藝術家對實物往往容易觸景生情。真正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知道如何引發(fā)和延長情感,明白創(chuàng)作中一旦激情消失,也就意味著一切技法將變得蒼白無力,作品也就失去其應有的藝術感染力。
(二)以線造型
顧愷之主張“以形寫神“,而線條又是中國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也擔負著傳達畫家情感的重要任務。不同的畫面質(zhì)感需要選擇相應的表達方式。比如,若以安靜為主題確好一幅畫的情感基調(diào),為了更好的符合“安靜”的畫面氛圍,選用第一類的線條樣式比較合適。追求顧愷之的游絲描法,力圖以溫婉且無太大變化的線條營造恬靜動人的氛圍,給人安靜秀麗之感。
此外,畫面描繪的不同物體也需要考慮到不同線質(zhì)的選擇。畫面中呈現(xiàn)的細線富于彈性,粗線穩(wěn)重,以不同的線條塑造不同的物象特征表達不一樣的質(zhì)感。顧愷之講“以形寫神”,更是注重眼睛的刻畫,主張“四體妍媸,本無關少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以此用來突出人物的神韻。線條極具暗示作用,如只是眼部單單兩三根線條,就要交代好眼皮、眼瞼、眼角等處的關系,轉(zhuǎn)折挑起一定注意。用線不可拘于小節(jié),且概括性強。所以我在勾畫五官的時候,要小心翼翼但又不能謹慎之極而不敢下筆,否則勾畫出來的眼睛,線條晦澀不靈動,不僅不能使畫中人物看起來清秀可人,更會破壞畫面的整體感。
在勾畫衣紋的時候,采用的勾線方法要和五官用線稍有不同。若想傳達穩(wěn)重踏實的感覺,可以參考鐵線描。永樂宮三清殿的鐵線描法享譽古今,線條圓潤,渾厚華滋,充分表達畫匠畫工對眾仙將的尊敬之情,又體現(xiàn)出仙將的不凡氣度。鐵線描法起筆藏鋒,結筆收峰,安靜內(nèi)斂,又穩(wěn)重詳和,比較符合畫面情感的表達
有的時候,只是在用墨上略作調(diào)整,墨色淺淡又不失剛勁,也是可以強化線條在一幅作品中的感覺。
(三)為象賦彩
無論是“以線造型”還是“以色造型”,都是為了追求和表達理想的畫面效果。而 “以色造型”又是圍繞在“以線造型”之中的.
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準確提出“隨類賦彩”的著色要求和品評標準。也就是按照不同的對象表現(xiàn)他們的色彩。畫面上的顏色要始終依附于形體,也是幫助滲透作者情意的手段。要結合線形隨類賦彩,不突兀,求統(tǒng)一,勾線和上色合則雙美,離則俱傷,共同追求畫面語言的和諧,致力畫面氣韻的傳達。而且我們在現(xiàn)實中看到的色彩其實并非對象本身的顏色,加上主觀的處理,要符合畫面的統(tǒng)一色調(diào),目的在于突出畫面中心和作者對畫面的最初感受。另外,運用到畫面上的顏色,不追求完全的逼真,而是內(nèi)在的精神感應。是隨著自然界的變化、心境的變化,成為畫家心中的意象之色。
“以線造型”所形成的畫面感覺,在加色后,造型的視覺感受又完全不同了,色彩本身的語言更加強烈和直接,對“形”是一種充實,帶來冷暖、柔和、含蓄、明亮、開朗等不同的心理感應,以色造型強化了線條對于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四)經(jīng)營位置
經(jīng)營位置貫穿畫的始終。
人物動作的安排,衣紋線條的粗細對比,疏密變化,賦色的明暗對比,色塊大小的安排等等方面都是需要經(jīng)營的,但一幅畫中種種物象的思考和安排不僅僅是表達對象的形式美感,而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作者的意趣,達到“布勢”的目的,營造與作者意趣符合的畫面氛圍。所以,經(jīng)營位置雖在最后,卻是作者確定立意、為象賦彩的時候就應該考慮的問題。
每一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都是一種嘗試和尋找,每次作畫的心境、創(chuàng)造的形象都是獨一無二的,筆隨心變,一畫一法。線條不僅僅是畫面的造型手段,并且作為畫家傳達作品情感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是畫面重要的情感符號。而選用不同的線描樣式,奠定不同的畫面氛圍,傳達不同的思想感情。
在國畫這個領域里,我們才剛剛起步,注重傳統(tǒng),勤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