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煜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100001)
淺談公眾考古之博物館與觀眾的互動
馬 煜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100001)
博物館一向以自身的專業(yè)性、學術性而人們所熟知,普羅大眾對于博物館的認知不可能像專業(yè)人員一樣清晰。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博物館也開始慢慢地轉型,開始更廣泛地讓觀眾群體享受和參與進來,利用自身優(yōu)勢在考古界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公眾考古;博物館;互動
這些年,隨著《鑒寶》、《國寶檔案》等節(jié)目在央視的熱播,以及“盜墓”IP的大熱,社會上掀起一股“考古熱”,?;韬钅沟陌l(fā)掘、水下考古的實況轉播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眾對考古熱情的高漲,反應了當代人們的精神需求,也要求著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不斷與時具進。其中,博物館對公眾考古的作用不容小覷。
博物館的基本職能是藏品收藏、研究、教育功能,博物館尤其是考古類、歷史類的博物館,在今天的考古傳播中擔任著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博物館作為大眾媒體的一種形式,受眾雖然無法媲美其他形式的媒體,但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定的人流量。博物館最終應該服務于公眾,滿足公眾對知識多層次、多元作用化的需要。
考古學這些年來越發(fā)開始親民起來,傳統(tǒng)的學術也試著慢慢走出象牙塔,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多方面、多層次,循序漸進地拉近普通群眾與高深學科的距離,才能潛移默化地進行學術改革。博物館的中心功能開始由收藏保管向教育傳播轉移,開始試著褪去高大上的光環(huán),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進入其中。隨著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其參與各種活動的文化品位和知識含量也越來越高,收藏熱也將更多的人帶到了博物館中去。因此博物館更像是集教育中心、學術中心以及休閑中心和娛樂中心為一體的 “城市廣場”。
目前, 國內許多博物館都意識到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也積極采用了多種手段和方式來激發(fā)公眾的興趣,從而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記憶。
公眾考古學英文原名為“Public Archaeology”,而“Public”在英文中可將其翻譯為公眾或公共。在西方“Public Archaeology”中“Public”的含義多指的是“公共”,但是在中國其含義代表的是“公眾”。這種差異是由于中西方的思想環(huán)境,政治制度,財政來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受到中國國情等因素的影響,想要像西方國家的做法完全一樣地推進博物館與公眾考古的進程是不現(xiàn)實的。
博物館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公眾對考古、博物館的隔膜和固有印象,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另外,也有著花費大量精力和金錢收集的資料和實物,單純將博物館當作保藏庫房,更不用說向公眾展示傳播了。博物館要將自身置于觀眾的地位之下,把服務公眾作為重中之中,加強與公眾的交流,不能單純把博物館當成研究機構或是藏品庫房。
博物館建筑設置和整體的環(huán)境氛圍對于吸引觀眾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不少大型博物館,例如上海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就營造出一種優(yōu)美和諧的視覺環(huán)境,將自身定位成人們日常休閑的活動場所。南京博物館院也在不同的場館設置由茶吧、休息中心,公眾除了可以觀看展陳之余,還可以休息交流,到現(xiàn)在,不少的家庭出游、情侶約會等,博物館也成為人們的選擇地點之一。這無疑不是一種進步,更表明了關注公眾所需所求,對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大量的考古資料、田野發(fā)現(xiàn),發(fā)掘出來的藏品,有時候對于專業(yè)的考古人員來說也可能是枯燥的,即使博物館門票免費,也鮮少會有人關注。要如何將晦澀的考古資料、實物轉變成能吸引觀眾的“Fun Fact”,是需要精心設計的。博物館的展覽陳列設計不是簡單的物與物、物與文字的排列組合,而是一次復雜精密的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博物館陳列是不斷變換的,相同的一批展品,在不同的人的設計組合之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向大眾傳遞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從而影響甚至教育到公眾的行為、觀念。最普遍也是最傳統(tǒng)的展陳方式即是單純將藏品陳列在展柜中,公眾走馬觀花地看過去,什么也沒有記住,什么也不知道,毫無交流互動。
現(xiàn)在,隨著觀念的改變、科技手段的更新、國外成功先例的影響,我國的博物館展陳也開始越做越好。當然,每年入選全國十大十大精品陳列的博物館均是省級的大館,各地的中小級博物館仍然需要加強展陳的建設,創(chuàng)新利用自身博物館不多的資源吸引公眾。
在展覽陳列中,博物館除了文字、圖片、模型展示等,開始大量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光影結合,提高了觀眾的興趣,也吸引潛在的觀眾群體。國外的許多博物館早就開始這樣形式的展陳,威爾士國家博物館開設的“凱爾特武士”項目,就通過博物館將考古保護從實驗室轉移到公眾面前,提供了一種以實際是室內表演形式的展覽陳列,這樣的展示生動有趣,相較于單純的遺體展示,更能使人印象深刻。
我國目前也有不少博物館利用高新技術和環(huán)聲音響的模式,如良渚博物館的展廳“良渚古國”就采用了聲、光、電結合的高科技手段,展示了古時良渚人犁耕、紡織、冶玉、燒陶……處處生動的畫面,而且在每一個場景中,觀眾還可以看到與之相關的圖文介紹、文物展示和專題視頻。還有3D展示的陳列,在博物館的展陳設計中也越來越常見,首都博物館就在康乾精品瓷器展覽中,安裝設計了趣味拼圖的電子設備,而在“城”的展覽中則是設計了宮門用途的接龍游戲,既吸引了公眾的興趣,又幫助鞏固了觀眾對展覽內容的印象。
這些展覽陳列的設計興起既是源于公眾的需求,也是因為當前社會和考古學的不斷發(fā)展,盡管如此,國內的展陳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等待時間歷練,取精去糟。
現(xiàn)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設了公眾微信號或是制作手機APP,利用數(shù)碼通道,將實物的展陳轉移到虛擬的數(shù)字博物館上去。像是故宮博物院,其“故宮”APP獲得了Apple系統(tǒng)的2015年度十大優(yōu)秀APP,還有游戲“皇帝的一天”“十二美人”“韓熙載夜宴圖”等,老少皆宜,制作精美,在玩游戲的同時也學到了知識,與時具進才能時時達到與公眾的交流互動。網(wǎng)站、論壇、微博、微信,一個都不能少?,F(xiàn)在博物館也會在展品旁貼上微信二維碼,方便觀眾 “掃一掃”,掃過之后手機或平板上就會顯示出該件文物的詳細信息,有些展品還可以進行收藏,方便公眾不在博物館也能欣賞到。
現(xiàn)在,博物館也會與當?shù)氐膶W校、文保機構進行合作交流,開展學生參觀博物館或是文物流動展覽的活動,時不時注入新鮮的血液,與公眾進行互動。開展夏令營,安排游覽、參觀歷史遺跡等活動?,F(xiàn)在的博物館也開始開展公共考古活動,大都是重點博物館與高校、考古研究所合辦,目的旨在拓展考古視野,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增進考古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ǎng)和考古實踐能力。
[1](英)尼克?梅里曼(Nick Merriman).讓公眾參與博物館考古[J].南方文物,2012(1).
[2](日)松田明,(日)岡村克幸.全球公共考古學的新視角[J].南方文物,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