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佳嬌[遼寧師范大學(xué),遼寧 大連 116029]
《檀香刑》中的大眾形象分析
⊙ 林佳嬌[遼寧師范大學(xué),遼寧 大連 116029]
本文基于對莫言在《檀香刑》中描述的兩類大眾形象的分析,一是麻木、冷漠的大眾觀刑者群像,將其與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形象做對比;二是另一類正義、無畏無懼的小人物反抗者形象的分析,以期待呈現(xiàn)這部作品中獨特的大眾形象。
麻木 狂歡 義憤 正義
文學(xué)作品中時常出現(xiàn)這樣一群人,他們大都無名無姓,以群體的形式出現(xiàn)在故事的各個高潮點,他們可能是作家有意塑造的,也可能是作家在寫作過程中無意描繪的,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被寥寥數(shù)筆帶過,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出現(xiàn)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說的情節(jié)變化,在不知不覺間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渲染或增添小說的藝術(shù)性,與此同時也向讀者傳達著許多七零八落又有跡可循的訊息,引人深思。立足大眾形象視角,在《檀香刑》中我們看到了莫言繼承了魯迅先生對麻木、冷漠的看客群像的有力批判,也看到了他對另一群被忽視的、充滿正義和無畏精神的小人物反抗者形象的提煉和表現(xiàn)。
《檀香刑》中,莫言用異常精細的筆法,趨近完美地還原了五種殘酷刑法的恢宏場面:在皇帝面前處決盜賣七星鳥槍的太監(jiān)小蟲子,用的是“閻王閂”;余姥姥處決堂舅以及趙甲奉命處決“戊戌六君子”,用的是“砍頭”;處決偷銀錠的庫丁,用的是“腰斬”;處決一名美貌的妓女和刺殺袁世凱未遂的錢飛雄,用的是“凌遲”;處決鼓動群眾抗德的貓腔祖師爺孫丙,用的是“檀香刑”。然而在這些酷刑的背后,真正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的應(yīng)該是觀看刑罰的蕓蕓眾生,他們的心態(tài)和嘴臉才是值得我們?nèi)シ此嫉闹攸c。這些觀刑者雖未親手殺死他人,但他們殘酷的好奇心已然瓦解了人性之善生存地。
在觀刑者冷漠、麻木的本質(zhì)下,莫言將剖析的深度挖掘到觀刑者邪惡的狂歡心理。“在演出過程中,罪犯過分地喊叫自然不好,但一聲不吭也不好。最好是適度的、節(jié)奏分明的哀號,既能刺激看客虛偽的同情心,又能滿足看客邪惡的審美心?!泵鎸λ说牟恍遥纯蛡儾粌H沒有表現(xiàn)出廉價的同情心,反而在這些不幸者身上尋找“審美的邪惡趣味和心理施虐的刺激”。“無論多么精彩的戲,也比不上凌遲活人精彩”,凌遲美女的那節(jié),“面對著被刀臠割著的美人身體,前來觀刑的不論是正人君子還是節(jié)婦淑女,都被邪惡的趣味激動著”。于看客們而言,這并不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恐怖殺戮,更像是一場千載難逢的精彩演出,統(tǒng)治者處置罪犯是他們平淡生活中難得一遇的精彩表演,他們把這樣的施刑過程當作一場狂歡的戲劇來欣賞。在觀賞刑罰的過程中,群體做出了等同于劊子手的舉動,劊子手直接虐殺了罪犯的身體,而看客們卻在無形間蹂躪踐踏了整個人類的精神層面?!短聪阈獭分羞€突出地表現(xiàn)了看客們的扭曲心理,在處決偷銀錠的庫丁時,“菜市口刑場人山人海,百姓們看砍頭看膩了,換個樣子就覺得新鮮”,當余姥姥在行刑過程中出現(xiàn)失誤時,“看客嗷嗷地喝起倒彩來”。在這些觀刑者的眼中,受刑者的不幸并不能引起自己內(nèi)心的同情,涌動在他們心頭的是,在鑒賞他人痛苦的同時得到的那種觀看戲劇的滿足感,而這短暫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卻須臾即逝。對這些狂歡的觀刑者群像的描寫是莫言對大眾群體保持著清醒洞察力的直接表現(xiàn),他對人性問題的拷問、對人類精神文明的把握也升華到更深刻的高度。
同樣的,我們來看魯迅筆下的大眾群像。在《藥》中,魯迅描述了愚昧麻木的人們“潮一般的向前進”,趕去刑場觀看殺夏瑜的場面,“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里閃出一種攫取的光”;《示眾》中,看客們攢動在刑場周圍,共同觀看一出無關(guān)痛癢的鬧劇;《明天》中,左鄰右舍對剛失去孩子的單四嫂表現(xiàn)出的淡薄人情,更是讓人窺見了看客們的冷漠人性。在現(xiàn)當代文學(xué)史中,魯迅對看客心理的揭示和批判首開先例,錢理群先生稱“這是魯迅充滿苦澀的發(fā)現(xiàn)”。魯迅指出“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到了悲壯?。蝗绻@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痹趯纯腿合竦钠饰錾希斞缸罱K把矛頭指向了造成這精神病態(tài)的灰色社會和封建勢力上,他把人們的視線牽引至一批猶如行尸走肉、缺乏個性、愚昧麻木的大眾群像里,把筆尖深入人類精神魂靈的深處。
魯迅小說中的看客形象常常是以匿名的形式出現(xiàn),他們無名無姓,或者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就是這些看似不入眼的小人物,卻在文學(xué)史的長河中匯聚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看客群像。如果說魯迅表現(xiàn)的是愚昧、麻木的看客主體,那么莫言則引領(lǐng)我們觀看了一出由劊子手、受刑者以及觀刑者三合一的演出?!短聪阈獭分械挠^刑者群像包容萬千,從平民百姓到地方官員,一直到以慈禧太后、袁世凱、克羅德等為代表的上層暴戾統(tǒng)治者。通過對這些丑陋面目的描寫,莫言批判了幾千年來在封建勢力和封建文化統(tǒng)攝下所滋生的看客們,他們麻木、冷漠、無情的狂歡心理,把隱晦于人類內(nèi)心的骯臟東西一點一滴地挖掘出來,讓人性中丑惡難堪的污穢暴露于世人眼前。
當人們在對麻木冷漠的觀刑者做出聲討和嚴苛批判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莫言在《檀香刑》中表現(xiàn)的另一類大眾形象,這些人同樣是以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出現(xiàn)在眾人眼前,不同的是在他們心中深藏著一種“民族主義情懷”,促使他們流露出正義和大無畏的豪邁氣節(jié)。那些自愿跟隨孫丙抗德的鄉(xiāng)親們,為解救孫丙的叫花子們,以及當孫丙遭受檀香刑時在現(xiàn)場高唱貓腔調(diào)最后被集體射殺的貓腔戲子們……這些卑微的小人物就是這類群體。
當鄉(xiāng)親們聽到德國人欺負中國女人的消息后,“恐懼在一瞬間轉(zhuǎn)變成了憤怒”,“高密東北鄉(xiāng)人深藏的血性迸發(fā)出來,人人義憤填膺,忘掉身家性命,齊聲發(fā)著喊,追隨著孫丙,沖向集市”。莫言在聲色俱厲地批判了人性冷漠、心理陰暗扭曲的觀刑者們的同時,還肯定了大眾形象中具有閃光品質(zhì)的群體,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微弱的希望。他讓孫丙這樣一個具有民族魂的人物,引領(lǐng)著高密東北鄉(xiāng)里具有自覺意識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眾。在孫丙受刑的過程中,一群“衣甲鮮明,形狀怪異”的人簇擁在高臺之下,貓腔班子里的戲子們昂揚著頭顱對暴戾統(tǒng)治者怒罵道“你把俺們的身體剁爛,俺的頭還是要演”。一瞬間,貓腔的悲戚長調(diào)響徹校場,戲子們踏著悲壯的曲調(diào),在槍聲和鮮血中無畏前行?!八麄兟暻椴⒚难莩⒓淳彤a(chǎn)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連素來冷漠的看客也為之震撼,“那些在升天臺上站崗的衙役們也都魂不守舍,形同偶像”“臺下群情激昂,咪嗚聲,跺腳聲,震動校場”。這類群體不同于那些麻木的觀刑者群像,也并非魯迅筆下消極被動的軟弱群體,他們是主動反抗的、富有正義感和大無畏精神的群體。批評家陳思和曾指出,真正來自于民間的作家會反思“中國的民間那么愚昧、落后、糟糕,可是,它沒有被淘汰,還在頑強生存。他們在追問維持這種生存的真正力量在哪里?中國的民間生活方式有沒有合理性?”莫言在《檀香刑》中對這類群體的塑造,帶領(lǐng)著我們自覺地去思考——到底什么是高密東北鄉(xiāng)人的精神根源?或許這種精神根源正是莫言在“大踏步撤退”回民間的驚喜發(fā)現(xiàn),也是莫言對《紅高粱家族》中高密東北鄉(xiāng)人熱血抗日的英雄氣概的回望,這其實是落實到民間的一種規(guī)則。
文中浩浩蕩蕩的義和團運動最終以慘敗的結(jié)局草草收場,那些深懷著“民族主義情懷”的小人物反抗者的結(jié)局是死于非命。而這樣的結(jié)局卻不讓人感到意外,反倒合情合理。在訓(xùn)練有素的軍閥面前,民間的群眾反抗是那么的懦弱和不堪一擊,這恰恰是對中國民間力量的真實書寫,因為中國的民間就是這樣的。中國的民間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群烏合之眾,缺乏組織領(lǐng)導(dǎo)、缺乏專業(yè)的軍事技能和反抗實力,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受到情緒情感和氣場氛圍的鼓動。中國的農(nóng)民常?!氨灰环N情感而打動,重倫理、講良心,看重民間簡單的原始道義”。在這里,莫言并沒有刻意地去拔高或有意地塑造一批讓人景仰的英雄形象,他把中國農(nóng)民天性中的不穩(wěn)定性,把中國民間力量的脆弱性真實地寫出來,在這里他并不是站在一個高于民間的立場去敘述,而是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姿態(tài)去寫作,所以才能寫出屬于老百姓的亢奮與激情。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xué)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對群體做出了充分且具體的研究,其中,他指出:“群體可以在轉(zhuǎn)眼之間就從最血腥的狂熱變成最極端的寬宏大量和英雄主義。群體很容易做出劊子手的舉動,同樣也很容易慷慨就義?!币虼耍趯Υ蟊娦蜗笞龀龇治龅倪^程中,我們不得不陷入對自身的拷問。一方面我們不斷地詰問群體的劣根本質(zhì),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視群體中的微弱光芒。正如莫言所說:“只有正視人類之惡,只有認識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寫了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tài)人格導(dǎo)致的悲慘命運,才是真正的悲劇,才可能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憫。”
①錢理群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三十年——修訂版》,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頁。
②魯迅:《魯迅全集(一)》,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頁。
③④陳思和:《啟蒙視角下的民間悲?。骸瓷缊觥怠?,《天津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第1期。
⑤[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頁。
⑥莫言:《檀香刑》,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
作者:林佳嬌,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
編輯: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眾形象’與1980年代社會轉(zhuǎn)型——1985年前后的中國文學(xué)研究”(批準號:13YJC75107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