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汶政
如果橫向比較中外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學校所授的課程要更豐富些,比如社會實踐課。
社會實踐課,學生們可以著手研究課題,展開調(diào)查,通過采訪、問卷等多種方式收集資料,然后總結(jié)分析并得出結(jié)論。我認為這些可以更好地鍛練學生,例如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怎樣采訪可以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怎樣分析一個問題,怎樣將自己的觀點完整表達出來等等。有了這些基礎,將來步入社會后,學生便能夠在各行各業(yè)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在這門課程中,學生能充分地運用所學的各種知識,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例如,如果我要研究某種體育運動的狀況,就必須對這種體育運動的益處有所了解;如果我要調(diào)查某地的古文化,我就要先對當?shù)貧v史有所了解。如果把先前所學的知識比作池水,那么社會實踐就是打通水渠,讓其流通起來。
可見,不管是對當下還是放眼未來,社會實踐對人們都十分重要,學生理應早些通過這門課程將一只腳邁進社會的大門。然而,國內(nèi)開設這門課程的學校卻少之又少。
無疑,對于學校來說,社會實踐課應成為必修課,從學生自主意識開始建立的初中就應該開設,因為不論學生有哪方面特長,他們總免不了進入社會與陌生人打交道,大到企業(yè)間的溝通、民意的調(diào)查,小到上街買菜、關(guān)注菜價的浮動等等。社會實踐課時不宜過多,一周一節(jié)即可,因為所謂社會實踐并不是紙上談兵。除了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指導,學生交流匯報以外,更多內(nèi)容應該讓學生在戶外活動時間完成。從這點來看,這門課程還可以有效防止“懶”學生假期宅在家中“腐爛”,他們會約幾個同學一起出門,哪怕任務只完成了一小部分,起碼也出門與人進行了面對面的真實交流。
至于考核,我認為考試的方式并不合適,這門課程主要培養(yǎng)的是分析問題與實踐的能力,是要積累社會經(jīng)驗,是“活”的。考試規(guī)定范圍,規(guī)定題型,與之明顯不相配。但是,在當今的學生看來,不考試就等于不重要,于是就會導致一系列的敷衍行為。因此,學生的成果應該成文,以論文等形式交于老師,供老師和同學共同點評。
中國學生理科競賽完勝西方,這是事實。但中國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弱于西方,這也是事實。因此,社會實踐課程的開設刻不容緩。
點評
文章開門見山,開篇點明自己的觀點“中國教育需增加社會實踐活動。文章論點明確,有理有據(jù),邏輯性強。首尾呼應,緊扣主題,結(jié)構(gòu)有序,不失為一篇議論文典范。
【作者系浙江省溫州中學高一(1)班學生,指導并置評:黃忠、吳怡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