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璐
樂嘉帶著4歲的女兒,連續(xù)四天,跟大人一樣徒步行走,走完76公里,平均每天近20公里,穿越酷暑烈日下的甘肅張掖高臺縣的沙漠。四歲的女兒,期間經(jīng)歷了風(fēng)沙大雨,大腿出疹子,腿腳都磨出水泡,累得直哭,晚上睡不好,外加蚊蟲叮咬等一系列磨礪,最終在自己父親強大的精神牽引下,獨自走到了終點。
此事也引起網(wǎng)友的熱議。看到樂嘉這樣對待4歲的孩子,有人評論說:你這是教育,還是折磨?也有一些同樣身為父母的人,為孩子的健康擔(dān)憂。他們覺得這么大的孩子該是在家睡午覺的年紀,這樣的磨練,對孩子的健康有著極大的威脅。
他們把樂嘉這種方式稱為“狼爸”教育,褒貶不一。樂嘉卻說,自己的初衷不過是帶女兒出去玩,怎么就成了“狼爸”式的磨練了?
從樂嘉自己發(fā)出的微博和后面接受采訪的意思流露出來,他決定帶著四歲的女兒在沙漠中走這一程的目的是:
“對我來講,靈兒如果能四天堅持下來,那是她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如果她能堅持下來一天,我會覺得孺子可教;如果一天都堅持不下來,我只能對自己說,那只能下回再教。但有一絲希望,我會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她明白,作為一個女孩,她這一生必須要學(xué)會獨立和堅持?!?/p>
從樂嘉微博里能看得出來,他是一個和女兒非常親密的父親,女兒從言行和心理上對他非常相信和依賴。于是,在整個過程中,他用了各種方式從精神和心理上支持并牽引著女兒,因為在一切開始之前,他目的明確:不能放棄。
覺也睡不好,半夜里帳篷太熱,被蚊子圍攻……面對這些困難,樂嘉父女倆都沒有放棄。艱難的4天終于過去了,連看微博的我們,都能感到真的艱難。樂嘉說:“成功了,靈兒到達終點時,淚流滿面?!?/p>
哭是一種通過復(fù)雜計算之后情緒宣泄的方式??墒沁@場情緒到底為了什么?
一定有為了女兒吃的苦,一定更有為了女兒克服萬難方能做到的感動和欣慰。事實上,如果有一天,他能夠冷靜下來,接受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他的失聲痛哭,更多其實是為了自己。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女兒的堅持僅僅是一小部分的表象,更大的,更深刻的角斗來自他本人。是他成功克服了幾乎不可逾越的天然條件,幫助女兒堅持了下來。
一路走來的苦,都是在證明他實現(xiàn)奇跡的正確性,如果這算是一場勝利,那么勝利的是樂嘉本人的價值觀。
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孩子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成年人可以通過自己分析來決定自己要什么,孩子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孩子只能通過周圍最親密的成年人的意愿,來決定自己要什么。
兩者之間關(guān)系微妙,但是絕對不是同一個東西。全天下的父母,都心知肚明。
由于樂嘉的名人屬性,所以這件事情迅速發(fā)酵,引起社會熱議。事實上,樂嘉并不是唯一的以這種另類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從樂嘉曬出來的照片中,就能看到同行還有其他的孩子,看起來也是年齡偏小。
我們說,帶著4歲孩子是去受折磨,難道5歲就是去娛樂么?
往遠里說,近些年,我們也常??吹綀蟮?,有父母帶著年幼的孩子去四處徒步,騎車進藏,雪地打滾,萬里長奔……
在這個充滿了競爭和焦慮的社會中,狼爸和羊爸并存,虎媽和貓媽同路,父母們慌不擇路地搬出十八般兵器,只想找到那條通往正確的捷徑,把孩子變得出類拔萃。
關(guān)于這件事情的報道,網(wǎng)上紛爭不停。
反對的人指責(zé)樂嘉濫用孩子的體力。我覺得,每個孩子的體質(zhì)、喜好和個性,都相差太多,就旁觀群眾來說,我們真的無法判斷,樂嘉的女兒到底是否有步行76公里的體力。
譬如我家女兒子覓,春節(jié)假期,她也只有四歲半。有一天,她攀上獅子峰,1200級全是臺階,走了8.4 公里;她還和我們一起徒步了11公里。不過這兩天不是連續(xù)的,每天也都沒有走到20公里,但是就我目測來說,如果可以把徒步、休息、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結(jié)合起來,四歲一天走20公里是可行。
樂嘉在出發(fā)前與女兒約法三章:“其一,不可無理哭鬧,哭要有哭的理由,不哭的孩子最美;其二,無論發(fā)生什么事,絕對不可以讓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每天走完全程?!?樂嘉說到讓女兒參加這個活動是為了更好地鍛煉女兒的毅力,如果這么小就能堅持下來,以后很多困難就能克服。
我反對樂嘉這種說法,這仿佛說出了中國父母普遍的但是錯誤的認知:過了坎兒,一次做到,就是永遠做到。事實上,教育之所以非常非常的難,那就是因為教育是一個從量到質(zhì)的變化,一次兩次偶然的做到,只能證明我們有做到的能力,但是完全不能證明我們會有意識地去做。教育的目的是形成系統(tǒng)和規(guī)范,一次接著一次的反復(fù),一直到條件反射。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夠被復(fù)制,并且多次被復(fù)制!
對于樂嘉四歲的女兒來說,這次徒步一定會給她的人生留下一些印記,但是在她自己長大成人,可以獨自做出判斷之前,沒有人能夠判斷出這些印記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
然而今天能夠肯定的是,絕不是4歲時走了76公里,這個孩子就可以充滿自信,這個76公里只不過是成長的路上的一個單獨的腳印。
為了走而走,為了年齡最小徒步到底的挑戰(zhàn)目的而走,或者不知道什么具體意義,只是覺得孩子憑空地吃了幾天苦,就可以變得獨立自信,堅持并充滿勇氣,這只不過是一場父母本人的白日夢,想讓孩子變成一個有自信心,而且人格完整的成年人,那還需要不停不休地走下去。
在今天中國的觀念中,教育被分成了兩個層面:應(yīng)試教育和另類教育,但卻都懷著同樣的目的:快速有效培養(yǎng)精英,進化階級。
應(yīng)試教育的形式比較常見,就是拼學(xué)習(xí),進名校??谔柧褪菫榱朔謹?shù),我們可以萬劫不復(fù)。
另類教育的形式相對少見,大約就是讓孩子接受與眾不同的教育體驗,挑戰(zhàn)孩子的極限,以期望激發(fā)孩子們深藏的第六七八九級靈異的能力,就像是樂嘉說的,“孩子的潛能真的是無限的,我也想不到”。
我自認是一個應(yīng)試教育的受害者,我一直有懷疑應(yīng)試教育的傾向。我不反對通過教育改變出身和階級的目的,至少這比幾千年來以血緣來決定命運的奴隸和封建社會更公平。
我有循規(guī)蹈矩的父母,我從來沒有接受過另類教育。但是我卻認識一些接受過另類教育的人,成年之后一旦進入社會,散落在人群中,如果不介紹,真的看不出他們和別人有多大不同。
無論是應(yīng)試教育,還是另類教育,然而我反對的是:“教育極端化的追求快速和有效”。
今天中國的教育,根本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父母是資方金主,需要羅列出一切辦法,找到那個所謂最快速,最有效的捷徑,而且還最好一次定型,才能一勞永逸!
一個正在拼娃的中產(chǎn)階級媽媽跟我推薦過一個專門給孩子上西方藝術(shù)史的課程,知名美術(shù)學(xué)院藝術(shù)系主任授課,一次三個小時,每個孩子都要上千。因為教授會在三個小時內(nèi),講一遍西方藝術(shù)史最精要的部分,然后再指點一些有價值的觀點。
對于學(xué)了這么多年畫的我來說,三個小時別說西方藝術(shù)史,連梵高一個人也講不完啊,另外藝術(shù)品鑒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去附和別人的觀點!
我開玩笑說:“我讀研究生的時候,專門修過西方藝術(shù)史。要不我也開個課,可以講詳細一點,講一年?”
那個媽媽給我甩了一張她8歲女兒的時間表,“藝術(shù)史不加分!孩子一天就24小時,她總要吃飯還要睡覺!”
原來三小時的藝術(shù)史,根本就是在教孩子裝逼。不過家長們不這么想,家長們覺得:“錢交了,只要聽了這個課,(她的)藝術(shù)感也就培養(yǎng)起來了。以后她在任何場合,就都有藝術(shù)品位。”
哎,這話怎么有點耳熟?
管子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大計莫如樹木;終身大計莫如樹人?!?/p>
在這個功利的世界里面,就算什么都可以變得快速、有效,唯一找不到捷徑的就是教育。
文明社會,讓我斗膽篡改一下圣人的原句,管子那句話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
下等父母,育兒如谷;中等父母,育兒如樹;上等父母,育兒如己出。
在教育中,最貴的其實是父母耗費進去的人生,和錢和階級和勢力都沒多大關(guān)系。
這種帶孩子徒步的方式是教育還是折磨?我們應(yīng)該如何讓孩子學(xué)會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