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2017-06-13 魯祝也 音樂周報
5月27日晚,法國廣播愛樂樂團又一次踏上北京之旅。他們在大多數(shù)愛樂人心中稱不上超級大團,幾年前法國《費加羅報》專門為法國交響樂團排席次,居然還把他們歸屬法國第二檔的樂隊,列于第一檔的巴黎管弦樂團、巴黎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及圖盧茲國家管弦樂團之后。但如果親耳聽過“法廣”的現(xiàn)場音樂會,會發(fā)現(xiàn)這一類的排名真的并不重要。
自4年前鄭明勛帶領(lǐng)樂團來京演出,筆者便覺得“特點”一詞對于現(xiàn)今交響樂團太關(guān)鍵了,法國廣播愛樂是那種演奏風格樸實,然而演奏感染力極其豐富的樂團。鄭明勛2015年后便不再擔任樂團首席指揮,改為芬蘭人米蔻·弗蘭克接任。當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音樂會,便由米蔻·弗蘭克執(zhí)棒。指揮家不到40歲,擅長西貝柳斯,作為芬蘭指揮家這并不足為奇,然而對印象派的拿手,似乎是他接手法國樂團的主因。因弗蘭克腿部舊傷,當晚指揮臺上為指揮家特別擺放了“指揮椅”。
上半場因紀念貝多芬辭世190周年,樂團演出了樂圣的《三重協(xié)奏曲》,此曲中最為耀眼的莫過于擔任小提琴獨奏的樂團首席特菲特林·盧塞夫,此君琴藝出眾,音色美妙,與大提琴李垂誼、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德米特里·馬斯利夫的配合也默契無比,破除了樂團首席擔綱小提琴協(xié)奏曲演出時并不讓人滿意的魔咒。第三樂章中,盧塞夫用琴弓與李垂誼“對答”自如,乃是本場點睛之作。
下半場的兩首法國作品是音樂會的“主旋律”,拉威爾《鵝媽媽組曲》中樂團整齊劃一的小提琴聲部猶如無數(shù)正在編織中的“天鵝絨”,連綿不斷地“奏出”溫暖的琴弦讓人陶醉,與豎琴和鋼片琴交織在一起,無任何雜質(zhì)浸染。木管、雙簧管與長笛也得點贊,他們的配合相鋪相成,極為統(tǒng)一。德彪西《大?!分械奈寮茔~管齊鳴,時而深情對望,時而一齊向前迸發(fā),那一刻壯美的大海就在眼前,波濤一次次敲打著岸邊,激蕩著法式獨有的美感。如果加演能夠像上次來首法國甜品就更好了,很可惜樂團有“誠意”地演奏了《春節(jié)序曲》。
弗蘭克無論演繹貝多芬還是法國音樂都信手拈來,瀟灑自若,頗有大師風范,似乎歷經(jīng)了音樂史的大部分光景與風霜。那把擺在臺上的“指揮椅”僅在協(xié)奏貝多芬時派上用場,在《鵝媽媽組曲》的后半部分和《大?!反蟛糠謺r間里,指揮家都是全程站立,似乎這樣更能掌錮樂團的聲音,事實確實是這樣,法國廣播愛樂在弗蘭克統(tǒng)帥下“特點”進一步被放大,本民族音樂血液得到了完美舒張,讓筆者似乎忘記了鄭明勛在樂團留下的音樂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