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一篇名叫“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網(wǎng)上突然引起眾多關注,并在微信端迅速收獲“10萬+”的閱讀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農(nóng)民工,她在文中記敘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來的經(jīng)歷。有網(wǎng)友評論稱:“沒有激烈的言辭,甚至沒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親歷者,也是周圍人人生的記錄者。大社會,小人物,躍然紙上?!?/p>
44歲的范雨素是湖北人,目前在北京做家政女工。她說自己不靠寫文章謀生,原本只想掙點兒稿費。自12歲起,范雨素便輟學在老家做小學民辦老師。然而在讀遍上世紀80年代在她那個村子里所能找到的所有小說和文學雜志后,她萌生了“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的想法。于是,20歲的范雨素一路北上,來到了距家鄉(xiāng)千里之外的北京。
范雨素現(xiàn)在住在東五環(huán)外的皮村,那里有眾多小型加工廠和打工者租住的平房。2014年秋,一個偶然的機會,范雨素得知皮村“工友之家”文學小組開課。此后的整整一年,范雨素每周日晚7點都會來文學小組聽課,并且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寫作?!盎钪鸵鳇c和吃飯無關的事,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狈队晁卣f。
自由的靈魂讓人驚艷
和多數(shù)人的閱讀體驗相似,我驚訝于范雨素樸實無華的文字,更被她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活力所感染。她的人生經(jīng)歷頗具魔幻現(xiàn)實主義色彩,貧苦的家庭,不幸的婚姻,中國社會的變遷,大時代中微不足道的個體遭遇,各種苦難交相呼應。毫不夸張地說,她的諸多人生際遇,就像余華的《活著》那樣充滿史詩感。但就是這樣一種充滿苦難主題的人生,她卻交出了哀而不傷的答卷。她的文字里充滿了對文學世界、作家式生活的浪漫想象,那種說走就走的流浪沖動,那種對生命本能的熱愛,都讓人驚艷于其自由的靈魂和堅強的意志。
在謀生之余,通過寫作而讓自己的精神生活有所依傍,這是很多人所夢寐以求的生活狀態(tài)。一張安靜的書桌,一種樂觀暢達的人生價值觀,這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活法。范雨素式的勵志故事并不讓人意外,或許因為我們離土地越來越遠,習慣于顧影自憐,所以容易被這種樸實無華的文字所感染。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諸如此類清流般的話語表達,它所吸引的關注、營造的穿越般的閱讀體驗,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話題效應,都反證了社會多數(shù)人被大時代、大潮流卷入其中的現(xiàn)實。范雨素的出現(xiàn)能否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但愿自由的靈魂和堅強的意志,不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奢侈品。
感謝那些心懷文學的人
誰是范雨素?一個大城市中的育兒嫂,一個城中村里的文學愛好者,一個嘗過命運的苦酒與甘霖的女人。文學是什么?對于范雨素,這或許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訴說,以此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夢想。其實,還有更多普通人,也同樣以文學為棲身之所:在湖北鄉(xiāng)間的田埂與小院之間,詩人余秀華寫下了自己濃烈的情感;在廣東城鎮(zhèn)的廠房與流水線之間,《我的詩篇》記錄下了勞動者“骨頭里的江河”……他們通過文學感受個人狀態(tài)、反省生活意義、思考社會問題,完成對于自身的療愈乃至救贖。
一個育兒嫂以自己的文字讓我們看到:即便在飛機轟鳴而過的出租房里,也還能找到不同尋常的人、遇到不同尋常的事。她提供的與其說是文學,是真摯的感動,不如說是文學印于書本、行于網(wǎng)絡之外的鮮活形態(tài),是生命與社會仍然存在無限可能性的驚奇??梢哉f,這些普通的文學愛好者,在以語言為武器對抗存在的荒蕪之時,也給了扁平化的時代以深度。在更大層面上,這些心懷文學的人們,也讓人思考科技蒸蒸日上之時,人文精神的回歸與重塑的問題。海灘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的故事。當我們歌而嘆、詠而思之時,未嘗不是在以獨一無二的訴說定義著自己,也定義著整體意義上的人類。我們的身體、行為,社會的倫理、精神,都可能因為科技而改變,但每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卻難以替代,這種豐富的異質(zhì)性,可謂不易的人文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