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少丹
摘 要:職業(yè)院校語文課堂的靈動體現(xiàn),既是有分寸地把握“情感度”,也是有張弛地靈活處理文本,更是有效、機智、適時地觸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和燃燒點。本文提出,教師要堅持“點撥啟發(fā)式”教學,創(chuàng)設靈活的課堂模式,在教學中注意“放”和“收”,適時、適機地進行點撥,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悟到文學作品帶來的潤澤,生發(fā)出智慧的光芒。
關(guān)鍵詞:職業(yè)院校 文學欣賞 點撥教學
在當下,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者,慢慢開始隱退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意識、能力得以日漸增長,平等、民主、自主的課堂教學氛圍逐漸形成。1982年,語文特級教師蔡澄清老師的《重在點撥》一文在《語文教學通訊》上發(fā)表,由此正式提出“點撥法”。蔡老師認為,“點”即點到要害,抓住重點;而“撥”則是撥開疑難,排除障礙。點撥法是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和活動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自己思考與探究,從而達到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材情況和學生實際情況,教師要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fā)引導學生,從而促進學生自主自學。
從孔夫子到朱文公,從宋代的程顥、程頤到清末的梁啟超,以至現(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他們的教育主張始終貫穿著“點撥”這根主線,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思維,發(fā)展他們能力。《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在教學建議中強調(diào),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盡管點撥歷來有之,然而時至今日,課堂教學仍以知識灌輸、知識識記為主,課堂教學的靈動難以尋跡,課堂無點撥或點撥不適時、不到位、不得法。在課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還給學生一個靈動、有意趣的語文課堂。筆者在此提出了有關(guān)點撥教學的一些建議。
一、在導入處點撥,激發(fā)欣賞興趣
在日常教學中,對于新課的導入,有些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有些教師并不注重新課的導入,直接進入正題,這樣就錯失了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的良機,好的導入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導入教學在詩歌教學中可以起到積極的穿針引線的作用。筆者在講讀秦觀的詩歌《春日》時,先將畫面定格在詩歌的最后一句“無力薔薇臥曉枝”上,結(jié)合《紅樓夢》中經(jīng)典的《史湘云醉眠芍藥裀》的那段描寫:湘云“業(yè)經(jīng)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臥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臥曉枝”。史湘云是大觀園中性格開朗的代表,此處也將她不拘小節(jié)的酣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教學中,筆者結(jié)合影像資料,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了,再講讀后面的內(nèi)容便得心應手了。
又如,在講讀外國小說《羅密歐與朱麗葉》時,筆者設置了如下的引入教學:“1954年,周總理率代表團參加日內(nèi)瓦國際會議,作為文化交流,在會議間隙,每個國家都將播放一部影片,中國代表團帶來的是彩色越劇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周總理舍棄了十幾頁的解說詞,就說了一句:‘今天,我給諸位帶來的是一部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影片結(jié)束后,會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此片更是受到了國際友人和各方媒體的盛贊。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部西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它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偉大、最典型的愛情悲劇?!?/p>
這樣的開場白,讓學生頓時有了興趣,接下來的教學就順利多了。
興趣更多的是基于精神需要,它與認識和情感相聯(lián)系,當學生熱心于一件事物時,就會主動積極地探索其中的奧妙。興趣的產(chǎn)生與培養(yǎng)本身就是一個反復歷練的過程:認識——障礙——點撥——樂趣——追求。更高層次的興趣培養(yǎng),無疑要讓學生自我激發(fā),帶著問題進課堂,在課堂上幫學生釋疑后,學生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滿足感、愉悅感。濃厚的興趣即產(chǎn)生了強大的求知欲望。
二、在恰當處點撥,領(lǐng)悟作品魅力
1.重點詞句點撥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語段,緊扣教學目標,進行點撥。這些詞句既顯隱題旨,又聚光凝神。而學生往往忽視了它們,因此,對文章的理解會有障礙,甚至偏離。找出并點撥這些制約全文理解的重點詞句尤為重要。
在講授《孔乙己》時,筆者引導學生注意句子:“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薄罢局染啤薄?穿長衫”“ 唯一”,立片言以居要,讓學生體會孔乙己這個舊時代的可笑可憐、可悲可嘆、寒酸迂腐卻又正直善良的小知識分子形象。只字片語,點撥提醒學生自我參悟,這就是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再把握主旨就輕松多了。
因此,在文本中選擇一個重點詞句或段落進行點撥教學成為了筆者上課的慣常思路,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重點,進行綜合分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重點突出了,主題也抓住了,難點自然一攻即破,迎刃而解。
2.聯(lián)想作品點撥
作品要使學生嚼出語文的味道來!筆者認為,這是語文教師應一直努力的方向。重點識記了,難點攻破了,僅是應付教學考試,那么一旦升學解禁,語文的韻味便全然失去,甚至學生從來都沒有感受過作品帶來的美好。因此,教學更應“撥出”文學味,把學生真正地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感受文學帶來的愉悅、震撼。
在陸游的詞《卜算子·詠梅》中,梅花是詞人的自我形象寫照:孤高自許、超然脫俗。為加深意象,筆者選取了林逋的詩《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绷皱桶衙坊ǖ臍赓|(zhì)風韻寫絕了:神清骨秀,幽獨超逸。陸游的詞與林逋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毛澤東主席也填了一首著名的《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辟p析完陸游的詞、林逋的詩后,選擇其中的一句,如提醒學生抓住“笑”字,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定能感受出這首詞中所塑造的梅花形象,是明朗樂觀的,與陸游的詞相比,是反其意而用之。
3.調(diào)動感觀點撥
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洞察學生的思維火花,抓住生發(fā)點,適時地添薪加火。一方面,教師在學生遇到疑難時要適機點撥,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guān)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從而理解作品、感受魅力。在教學中,教師可適當?shù)販蕚湟恍┡涮椎挠跋褓Y料,讓學生調(diào)動所有的感觀感知文學作品。
在教學詩歌《雨巷》時,筆者用油紙傘、丁香、頹墻等意象,配以《神秘園》的音樂背景進行朗誦,適時地讓學生的情緒沉浸其中。朗讀的感覺出來了,學生在感受朗讀的魅力的同時,對作品的理解也更到位、更深刻。讀詩使人美好,朗讀的點撥是一把火,能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通過意象的解讀、朗讀的感悟、自身的體驗,詩歌的二次創(chuàng)作最終完成,而詩人就是學生自己。
三、在細節(jié)處點撥,四兩撥動千斤
講授知識,一抓就“死”;欲求拓展,一放就“空”。語文教學的難處或許正在于此吧!語文教學常在基礎(chǔ)與拓展、累積與應用、閱讀和寫作、過去與現(xiàn)在、課堂與社會之間穿梭行進,很多時候找不準恰當?shù)慕Y(jié)合點。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又靈活,筆者試著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入手,在文本研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觀察體悟,慢慢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突破。發(fā)掘出這樣的閱讀點,抓住細節(jié)進行合適的點撥,以小見大。
例如,講授魯迅的小說《藥》時,在“小栓吃藥”的描寫中,有幾句話很有意思。
“吃下去罷,——病便好了?!薄八粫T,——便好了?!睂W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細節(jié):兩個“便好了”。把“人血饅頭”一吃,立刻便藥到病除,確是蒙昧!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兩個“便好了”其實也有區(qū)別,一經(jīng)點撥學生立刻發(fā)現(xiàn)了第二個細節(jié):第一個“便好了”之前還有一個“病”字——在華大媽的心里,小栓服“藥”之后,馬上連“病”字都沒有了,母親對兒子的康健是多么期盼,又是多么愚昧。民眾無知愚昧,麻木不仁正是魯迅先生著意要表現(xiàn)的,但這深意卻不著痕跡地展示出來,通過一個細節(jié)將人物真切又悲哀的情感展現(xiàn)無盡。文字的玩味、匠心也在于此吧!因此,在研讀文本時,要細心留意、咀嚼玩賞,不經(jīng)意間便發(fā)現(xiàn)了文本中的內(nèi)涵。
細節(jié)謂之生活的血肉,亦是文學藝術(shù)的血肉?!艾嵥橹杏袩o限煙波”,抓住這樣的“煙波”對學生理解文本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涵養(yǎng)他們敏銳的洞察力、品鑒力。而經(jīng)典文本能常讀常新,就在于讀者可以不停地尋求新視角,文本是靜態(tài)的,內(nèi)涵啟示卻是新的。當然,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細節(jié),也容易失去大觀,筆者認為,教師應具有一雙慧眼,點撥一些值得玩味的細節(jié)。
四、在遇疑處點撥,學生自主解疑
在語文教學中最忌諱在研讀文本時人云亦云,教師說什么,學生便聽什么,自己從來不品不鑒,如果課堂上只剩下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淺薄的講讀,那么便是課堂不僅沒了學生,更是連師者自己都找尋不見了。學生的個體閱讀意識和解讀作品的能力在提倡個性化閱讀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已習慣了自己“問”,卻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問”。教學的靈動正是讓學生成為真正的發(fā)問者、研讀者。而當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憑機智的點撥迅速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李甲是一個薄情負義之人,杜十娘得不到好的結(jié)局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杜十娘心儀的是柳遇春,那結(jié)局會如何呢?可能就會截然不同了。問題一出,全班贊同者不在少數(shù)。
生:大團圓的結(jié)局挺好,不過好像有點兒落入俗套了,畢竟現(xiàn)實中哪來那么多的才子佳人?
師:為什么不可能呢?
生:柳遇春是正統(tǒng)的監(jiān)生,比較正派,對娶妓應該是排斥的。雖然他覺得杜十娘是個“俠女”,但并不表示會娶她。
生:其實,古代娶妓納妾的并不在少數(shù),柳遇春對杜十娘的評價是“女中豪杰”,也曾俠義相助,如果作者將杜十娘對柳遇春的欽佩報恩之心轉(zhuǎn)化為愛情,也不無可能。
師:確實不錯,才子佳人,完美結(jié)局!一個是仗義男子,一個是女中豪杰,可是馮夢龍為什么不成就這段姻緣,而是讓如此美好的杜十娘沉溺江中呢?
師(點撥):悲劇就是展現(xiàn)價值的毀滅!作者到底想達到什么目的?
生:馮夢龍寫“三言”的目的是警世、醒世、喻世,杜十娘越美好,她的毀滅才更具震撼力,而大團圓的結(jié)局沒有這樣的效果。
師:沒錯!杜十娘確是所托非人,李甲軟弱、無責任感,可卻是她萬中挑一的人選,但結(jié)果仍是悲劇。假設柳杜結(jié)為連理,世俗就會放過他們嗎?其實,柳遇春與李甲處在同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最終杜十娘“愿得一人心”的夢想仍會破滅。這只是另一種悲劇的體現(xiàn)罷了,核心還是悲劇。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放”和“收”,適時、適機地點撥,做到放而不亂、收而不死,把主動性交給學生,既體現(xiàn)教師的引導作用,又使教學充滿靈動。
課堂靈動的體現(xiàn),既是有分寸地把握“情感度”,也是張弛有度地處理文本,更是有效、機智、適時地觸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和燃燒點,筆者認為這才是教學藝術(shù)的體現(xiàn)。
追求靈動的教學藝術(shù),除了要有靈活的教學創(chuàng)設,更需要激活靈慧的教學情感,培養(yǎng)靈性的教學能力。如此,靈動的課堂才會生成,才會像一首詩、一篇散文、一件藝術(shù)品,才會散發(fā)出綺麗的流光溢彩,令人賞心悅目。點撥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而高超的點撥,必須倚仗教師良好的個人素養(yǎng)、深厚的教學基本功、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筆者堅信,如果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在點撥上勤下工夫,職業(yè)院校的語文課堂必定會充滿生命的活力,文學的魅力必將深潤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生發(fā)出智慧的光芒。
參考文獻:
[1]蔡澄清.中學語文點撥教學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2]王茂明.點撥法的精髓及課堂動作[J].中學語文教學,2000(2).
[3]陳軍.因勢利導,點撥教學的基本原則[J].中學語文教學,2008(10).
[4]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劉嶷.語文要注重細節(jié)教學[J].湖南教育, 2001(7).
(作者單位:浙江諸暨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