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蘇敏
(揚州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 學科教學(歷史),江蘇 揚州 225000)
摘 要: 隨著課件等教學媒介的廣泛運用及活動探究等教學理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學依托花哨的課件和冗長的活動完成,脫離了閱讀教科書本身。學生一旦失去了閱讀教科書的能力,就失去了獵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歷史教科書的閱讀。本文根據(jù)不同主體閱讀教科書、不同程度閱讀教科書及不同輔助閱讀的方法,探討高中生如何閱讀歷史教科書,為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指導。
關(guān)鍵詞: 高中生 閱讀 歷史教科書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1]只有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開展更高能力的目標培養(yǎng)。要想提高閱讀能力,我們必須要重視教科書的閱讀。曾祥芹和韓雪屏的《閱讀學原理》中談到“閱讀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式”[2]。然而,在日常實際教學中,由于應試考試片面追求“背多分”,教師對閱讀教科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致使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不高,部分學生往往會出現(xiàn)“會錯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緣木求魚”、“盲人摸象”等閱讀障礙,難以形成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學科素養(yǎng)。
一方面,葉小兵認為自學能力的水平高低往往取決于個人的信息獲取和采編,而閱讀就是信息和采編的過程[3]。另一方面,教科書是歷史考試的重要出題參考,是歷史學者精心編寫的適合中學生歷史認知水平的物質(zhì)載體。壽自強在對歷史閱讀的認識中提到,“歷史閱讀的基礎(chǔ)基于教材,學生在知識拓展時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對教材本身的把握,只有在對教材把握的基礎(chǔ)上做出知識材料的拓展才是有效的”[4]。如果脫離教科書指導閱讀,無論對教師教學水平還是對學生的歷史成績都會造成不良影響。針對高中階段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將教科書閱讀有意識地貫穿整個教學任務,還應該對學生的閱讀方法做出明確要求。下面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為例,談談如何具體閱讀歷史教科書。
一、根據(jù)不同主體來閱讀教科書
1.自己讀
自己讀就是學生自己閱讀課本,這種閱讀需要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杰克·內(nèi)爾森和約翰·米凱利斯在《中學社會學科的教學、課程、評估》中提出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基本原則之一是運用與學生興趣相連的教材和方式[5]。所以,如何閱讀歷史教材,說到底,還是要看學生喜歡或習慣怎樣的閱讀方式。只有迎合廣大學生的閱讀需求,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教學相長,既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又實現(xiàn)教師的教學進步。比如歷史教科書中有關(guān)“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根本原因,需要學生根據(jù)各人閱讀喜好來閱讀,學生既可以選擇大聲閱讀,又可以選擇默讀。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聲閱讀有利于學生舒緩上課壓力,有利于產(chǎn)生正確的歷史情緒感,有利于形成較強的形象和畫面感,易于記憶,有利于避免學生困倦和思想開小差。默讀對某些愛動腦的學生來講效果更佳。他們閱讀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傮w而言,自己讀,更容易記住自己讀過的內(nèi)容,更方便培養(yǎng)閱讀能力。
2.全體讀
全體讀就是全部同學一起讀,有助于消除學生對閱讀的厭倦感,增強閱讀感染力,活躍歷史課堂氣氛?!稒?quán)利法案》的意義是本節(jié)課重點內(nèi)容,可以要求同學們?nèi)w朗讀,以此加強對該部分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而對于那些“人在曹營,心在漢”的同學,這也是一種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課堂的方法。全體讀的教科書內(nèi)容通常是考試最可能考的知識點。比如關(guān)于英國的“責任內(nèi)閣制”,需要全體學生一起重點朗讀,全體讀可以營造書聲瑯瑯的課堂,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集體參與感。
3.小組讀
小組讀就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閱讀,既可以是組內(nèi)互讀,又可以是組外競讀。教師對于長期表現(xiàn)較好的小組可以給予一些精神性的獎勵。比如學生四人一組,大聲朗讀《權(quán)利法案》的意義,然后對優(yōu)秀小組進行表揚。高中生較初中生總體要更悶,小組朗讀的互動形式可以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實踐證明,小組閱讀是高中生普遍喜聞樂見的一種閱讀方式。當然,切忌不能將小組閱讀流于形式,使課堂變成吵吵嚷嚷的菜市場一般,教師要有秩序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讓思想的火花在頭腦中激蕩。除此以外,閱讀完成后還可以鼓勵學生相互分享閱讀心得。
二、根據(jù)不同程度來閱讀教科書
1.略讀
略讀,也稱粗讀,就是走馬觀花式地讀。略讀既可以對章節(jié)內(nèi)容進行大致的閱讀,又可以對教科書中補充內(nèi)容進行泛讀。在上新課之前,教師布置學生進行閱讀預習,閱讀預習就可以采取略讀這種方式。如果預習時學生采取精讀,等到上新課時難免會對所學知識失去興趣。要知道,一節(jié)歷史課的時間只有45分鐘,除去導入、講授、討論、板書、課堂反饋等環(huán)節(jié),留給閱讀的時間并不多,所以,歷史課上不可能研讀所有的教材內(nèi)容,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略讀。例如課本前言有關(guān)1640年“英國革命”爆發(fā)的歷史背景,教師只需給30秒時間略讀。略讀既節(jié)約課堂時間,又提綱挈領(lǐng)把握基本內(nèi)容、主要線索。
2.精讀
精讀就是帶著理解和記憶去讀,精讀內(nèi)容往往是一節(jié)課上的重難點。譬如本章節(jié)難點是闡述《權(quán)利法案頒布》的意義,對于高中生來講,涉及的國王和議會關(guān)系離他們的政治生活比較遙遠,缺乏相應的共鳴。因此,教師要求學生采取精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精讀需要反復讀,反復讀并不是指同一時間反復讀,而是根據(jù)記憶遺忘規(guī)律分不同時間反復讀。精讀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流暢地讀、理解地讀、帶著思考去讀。
3.解讀
解讀是閱讀的最高層次,需要揣摩文本材料來挖掘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建立在對教材有著深刻理解的基礎(chǔ)上??v觀近幾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材料解讀題一直是學生難啃的“硬骨頭”。如何幫助學生解讀考試中的材料逐漸成為歷史教學領(lǐng)域的“錢學森之問”。關(guān)于歷史教科書中“學思之窗”的材料解讀題,教師可以選擇讓學生帶著問題對材料進行研讀。以史料為依據(jù),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歸納結(jié)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三、利用不同方法輔助教科書閱讀
1.做記號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痹陂喿x教材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多動筆做記號,教科書中的重難點用紅筆標注出來,從而給自己留下閱讀痕跡供以后反復拿出來溫習。比如《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一節(jié)中,有關(guān)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方面等原因可以在書本上圈化出來,以便考試前再著重復習。當然,閱讀中產(chǎn)生的質(zhì)疑、困惑、感悟等都可以在課本空白處用筆記錄下來,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歷史批判性思維。
2.自主出題
閱讀之后,鼓勵學生針對閱讀內(nèi)容提出自己的問題。自己出題,有助于歷史思維的鍛煉和歷史素養(yǎng)的提升。比如閱讀教材中的“光榮革命”有關(guān)內(nèi)容,有些同學會對這次革命的命名產(chǎn)生好奇,為什么用“光榮”二字,而不是我們普遍習慣用的革命爆發(fā)年份。同學首先自己產(chǎn)生疑問,然后仔細研讀上下文本自己給出答案,通過自己提問、自己回答鍛煉學生學思結(jié)合的能力。因為自己出題,整體要求高,容易偏差,所以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價值性也是側(cè)面評價學生閱讀效果的一種方法。
學生基本的閱讀能力離不開課堂上的培養(yǎng)。因此,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加強學生對教科書的閱讀訓練。就高中歷史教學而言,首先,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閱讀手段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其次,有系統(tǒng)、有側(cè)重地指導學生閱讀相關(guān)內(nèi)容,避免“一鍋端”。最后,歷史教科書閱讀方式的選擇必須充分建立在學生的特性上,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收獲成長的快樂。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曾祥芹,韓雪屏.閱讀學原理[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2.
[3][5]葉小兵.中學歷史學科的閱讀理解能力[J].歷史教學,1998(5).
[4]壽自強.我對歷史閱讀教學的幾點想法[J].中學歷史參考,2016(10).
導師:徐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