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君,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曾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哥廷根大學等院校交流。
漢學研究風起云涌
哥廷根大學有悠久的漢學研究基礎和學術(shù)傳統(tǒng),季羨林曾多年在此學習,這些都使得該校在國內(nèi)具有很高的聲望。徜徉哥根廷大學在東亞研究中心(Center for Modern East Asian Studies,簡稱CeMEAS),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中國元素明顯多于其它元素,就連網(wǎng)頁中院系的名稱也是用德語、英語、漢語三種語言書寫的。主墻面利用光與影的結(jié)合,使得用漢字書寫的 “道可道,非常道” 不斷幻化出現(xiàn);辦公室的背景墻被各色中國書法、字畫等裝飾物點綴;布告欄里張貼著用德語與中文雙語書寫的關(guān)于中國研究相關(guān)的講座、社團活動的各種海報。雖說是東亞系,但幾乎所有活動都是與中國有關(guān)。初來時,我甚至誤以為整個東亞中心的辦公區(qū)都是漢學系的。
停留在“貧窮”和“功夫”
在這里,最吸引我的莫過于FILMZYKLUS,即展映與某一話題相關(guān)的電影,然后進行討論的觀影活動。中國的飲食、中國的教育、中國的農(nóng)村等題材經(jīng)常會輪番出現(xiàn),在電影的選擇及海報的制作上也都十分耐人尋味。在2016年~2017年秋季學期的FILMZYKLUS活動中,以“民以食為天”為主題,主辦方選擇了《舌尖上的中國:自然地饋贈/主食的故事》(中國大陸,2012,A Bite of China :Gifts from Nature /The Story of Staple Foods)、《飲食男女》(中國臺灣,1994,Eat Drink Man Woman)、《尋找左宗棠》(美國,2014,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白米炸彈客》(中國臺灣,2014The Rice Bomber)、《世界最大的中國餐館》(英國,2008,the Biggest Chinese Restaurants in the World)、《食神》(中國香港,1996,The God of Cookery)6部電影。
從電影類型來看,主要以紀錄片為主?!渡嗉馍系闹袊吩趪鴥?nèi)好評如潮,內(nèi)容就不再贅述?!妒澜缱畲蟮闹袊宛^》是BBC拍攝的,記錄了擁有5000個座位、1000個員工的湖南“西湖樓”的故事?!秾ふ易笞谔摹穭t是電影制作人Ian Cheney以美國中餐館招牌菜“左宗棠雞”為主線的紀錄片。透過這道已經(jīng)美國化的中餐菜和它神秘的制作方式,展現(xiàn)了關(guān)于移民、適應和創(chuàng)新的故事?!讹嬍衬信放c《白米炸彈客》是反映社會問題的劇情片,特別是后者,改編自2003到2004年之間在臺灣發(fā)生的“白米炸彈案”(一名出生于彰化農(nóng)村的“白米炸彈客”因反對開放稻米進口,多次于臺北的公園、車站等公共場所放置爆炸物,并曾引發(fā)數(shù)次爆炸)。
飲食在中國文化里占了很大的比重,從飲食角度洞察中國文化,的確有趣并且具有代表性。西方人從飲食視角出發(fā),想認識“真實”的中國,原本無可厚非,但從他們選取的電影、海報制作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中,我卻對他們的解讀感到不是滋味。
事實上,中國美食類的優(yōu)秀電影還有許多,比如徐克指導,張國榮主演的《金玉滿堂》、劉濤主演的《煙花三月》、黃渤主演的《蛋炒飯》等。而FILMZYKLUS名單中更多的是西方人眼里中國社會問題的片子。比如在“民以食為天”的大標題海報中,中國的美食是一屜外觀并不美觀的包子配上并不考究的筷子與小碟,與我們印象里裝在精美盤中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或是早已爛熟于心、耳熟能詳?shù)膸椎烙膊舜笙鄰酵ァ?/p>
活動中的6部電影,最讓我意外的是《食神》的入選。但看到周星馳著練功服、腰間系經(jīng)典中國紅絲帶,手持炒勺的海報時,我忽又理解了,畢竟功夫是外國人眼中中國文化的又一重要標簽?!妒成瘛分?,落魄后的主人公正是在少林寺三十六房之一的廚房,學得一身絕世廚藝,自創(chuàng)“黯然銷魂飯”,重新奪回食神之位,這種小人物的起起落落,似乎也符合外國人對中國社會急劇變化下的大眾際遇的認識。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