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斌
廈門:從中山路到曾厝垵
文宋斌
廈門的中山路位于市區(qū)里,曾厝垵則在海濱一線上。前者便捷些,搭乘公交車短時可到;后者稍偏些,從廈門大學(xué)向海邊一線去,中途最熱鬧處下車即是。這兩條街是廈門風(fēng)情、歷史、民俗及城市商業(yè)、休閑文化的最佳去處。
中山路,自廈門開首,并非最顯赫最久遠的街道。1927年市政建設(shè)項目之一,就是開辟馬路,成果是市區(qū)主干道形成“一橫四縱”格局。中山路在“四縱”當中,它容納了原先的樹莊路亦即后來的中華路。這條路并沒有龐大的商場之類,鋪排聚集的都是折步可入、流盼可見的小商家店鋪,尤其東段,堪稱廈門商業(yè)文化的現(xiàn)代名片,20世紀30年代建筑使民國風(fēng)貌撲面而來,其經(jīng)歷90余年風(fēng)云變遷,依舊散發(fā)出濃郁地道的鄉(xiāng)愁氣息。你仍然可以領(lǐng)略廈門商埠年代的痕跡,甚至就是原汁原味,不論商號招牌,還是門臉格局,譬如“趙小姐的店”、“蘇小糖”、“陸小雅”、“黃剛和食品”等,比比皆是。商家的個性化主題詞也有趣,像貓牌標店家的主題詞:“找不到我,讓我怎么老去?!苯ㄖ膩硎菚r代的文化、歷史的標簽。中山路東段的民國遺存建筑雖不及大同路“南泰成百貨”“正大參茸行”的南洋風(fēng)情那樣鮮明充沛,石雕窗飾也不及那兩處精美怡人,卻仍以舊時風(fēng)貌彰顯民國遺韻,而且,其中不乏歷史名人涉足之處,足令人遐思,或浮想某些久遠的篇章。
街上行人、顧客穿梭如織。游客購物是必然的,買上幾件當?shù)毓に嚻啡纭帮L(fēng)獅爺”之類,選購些特色食品品嘗,會使人快樂得像個孩子。市民多來閑逛,感受名街帶給他們的自豪與愜意,順便吃上一碗當?shù)氐娘L(fēng)味,當是重溫兒時記憶,給孩子買上一點什么邊走邊吃,其樂融融。而我的思緒突然開了一扇窗:許多城市不倫不類的媚外招牌、胡亂改造的蹩腳名號充斥于樓盤、宅區(qū)、公交站名、商號店號,人們對那種文化缺失、畸形膚淺,對那種“月亮也是歐洲圓”的妄自菲薄既嗤之以鼻,又無可奈何。而在這里,滿目中國的名號、悉數(shù)民族的東西,哪有異邦的立錐之地?于是,一種特別的親切感油然躍上心頭。當然,這和國際交流貿(mào)易往來是兩碼事。廈門最早的現(xiàn)代化道路是20世紀20年代的開元路和隨后的大同路,而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中山路至今受人青睞,是歷史的幸運。
曾厝垵的小街,稱作羊腸小街亦可,其不規(guī)則的彎曲走勢,不知如何形成。其實,它既是一條彎曲綿長的小街,又是一片有分支的街區(qū),迷宮一般,但只要不重復(fù)行走,就會走到公交線路大街上,入口同在大街上,不遠處就是美觀的跨街立交橋。小街區(qū)幾乎沒有樓房,屈指可見的也只是小二樓,滿目民宅改裝的店鋪,許多還是商住兩用的店鋪,因此,走進走出像鄰家串門一樣自如。這種顧客喜歡的“零距離”,是曾厝垵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有店鋪、貨攤流水似從里邊漫到自家門口;有的戶外攤床,不知來自何方,擠滿幾乎所有可容納的地界:里里外外濟濟一堂和平共處。于是,上空和地面叫賣聲聲、人聲鼎沸、呼喚應(yīng)答、歡聲笑語,像春潮涌來的充沛河水,像不計其數(shù)一股腦都揭了鍋的熱氣蒸騰的籠屜!
與中山路相比,這里的商家店鋪更加袖珍,品種類別更是多而雜,餐飲、小吃、特產(chǎn)、工藝品等,幾乎涵蓋了消費者五花八門的需求,而且價格適度甚至偏低,人們盡可各取所需。
從中山路到曾厝垵,絕妙兩條街:前者城市風(fēng)韻現(xiàn)代格調(diào),若旗袍少婦,優(yōu)雅、秀麗、美而不艷;后者鄉(xiāng)鎮(zhèn)民俗市井滋味,如花衫村姑,活泛、俏皮、樸實無華。市井即是城市的,民意即是生活的,生活的亮色,正是百姓的喜愛。這是廈門的別樣詮釋,也是兩條街留給我們的廈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