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不得志
□夜讀抄
楊南峰少年舉進士,除儀制主事,即欲上疏請釋放高墻建庶人子孫。匏庵知之,語南峰曰:“汝安得為此族滅事耶?”奪其疏不得上。南峰以志不得行,即日棄官歸。徑往小金山讀書,數(shù)年不入城。其陳義甚高,如此舉措,即古人何遠。至晚年騷屑之甚,武宗南巡時,因徐髯仙進打虎詞以希進用,竟不得志。此正所謂血氣既衰,戒在茍得者耶。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耕齋點評
楊南峰即楊循吉,南峰非其名,而是他的號。這位明景泰七年(1456)生的蘇州吳縣人,從小喜歡讀書,28歲(成化二十年)就中了進士,被任命為禮部專管儀制的主事。少年輕狂的楊南峰,一當官就想上表,請求明憲宗釋放被囚于高墻內的建文帝子孫。楊南峰的這一奏章,被江蘇老鄉(xiāng)吳寬(號匏庵)看到了。吳寬是成化八年的狀元,資歷比南峰要老得多,見狀大驚,悄聲對南峰說:“你怎么能做這種滅九族的事呢?”奪下他的文書使不得上奏。楊南峰覺得自己的志向不能舒展,第二天就辭官回家,直接前往小金山讀書,好幾年都不進城。楊南峰此舉,表達的道義高遠,他這樣做,簡直和重義輕利的古人相差無幾。南峰辭官后一直住在家鄉(xiāng),到了晚年牢騷尤甚。轉眼到了明正德年間,明武宗即位。這位皇帝以好玩著稱,一次南巡時,有人把戲曲家徐霖(號髯仙)介紹給武宗。皇上讀了徐所填的詞曲,十分喜歡,把徐召到身邊,作為顧問。徐髯仙恰巧也是蘇州人,楊南峰就通過這位老鄉(xiāng)近侍,把自己所作的一首《打虎詞》呈獻給皇上,希望能以此進身獲得重用。但武宗以為這不過是又來了一位伶人,并沒給他一官半職,楊南峰最終未能如愿,一遂其志。
《四友齋叢說》的作者何良俊寫到這里,亦不由感嘆:“此正所謂血氣既衰,戒在茍得者耶?!笨鬃釉唬骸熬佑腥洌荷僦畷r,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毕氩坏侥贻p時秉筆直言的楊南峰,到了暮年,血氣已衰,反而求官求寵,變得如此貪婪。
史載,碰了這樣的釘子后,楊南峰仍不死心。他壽長,66歲那年,武宗駕崩,楊南峰又等來了新的皇帝。明嘉靖元年正月,清寧宮后殿災,這是所謂的“天象”,皇帝“詔求直言”,楊南峰不甘寂寞,再次“馳疏請復建文帝尊號”。這樣敏感的皇族內部事務,豈是在野的文士可談論的。還算楊南峰運氣好,朝廷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嘉靖中,楊還獻《九廟頌》及《華陽求嗣齋儀》,結果“報聞而已”——就是說皇帝知道了,沒有表態(tài)。據說楊南峰雖然活了89歲,但晚境凄涼,落寞而死。
檢討楊南峰前倨后恭的人生,其實也不奇怪。吾邦士人,一直將“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視為人生追求之目標。青年楊南峰不識利害,刻意上書,為的是報效朝廷;老年楊氏一再獻詞,阿諛奉迎,同樣是為了取悅圣上;只不過此人窮經皓首,卻不諳世故人情,結果屢屢碰壁而已。
“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這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名句,要做到,可真不是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