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中國畫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審美特點和形式風格等方面都最具典型意義。它歷史悠久,傳承有序,源遠流長。作為一種傳統(tǒng)技藝,它在古代取得過輝煌的成就,“文人畫”的興起使那幕輝煌永遠地成為了歷史,“文人畫”的傳統(tǒng)則成為中國畫的主體精神。對于“形”“境”的追求是中國畫家?guī)浊陙淼男脑?,它是以特有的形式來反映自然界花草樹木的。因此中國畫的?chuàng)作造境也就自然會涉及傳統(tǒng)、自然,以及如何用繪畫語言體現(xiàn)自己的藝術理想,針對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本文對其藝術語言、藝術形式簡述自己的粗淺見解。
中國畫的造型——尚意重形
在這里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畫的影響歸納為“形”和“意”兩個方面進行淺顯分析,“形”者為外在之表現(xiàn),“意”者乃“形”之所隱含。
繪畫藝術是客觀現(xiàn)實與畫家主體情思相結合的產物,藝術需要形象來表現(xiàn)。藝術形象是指能滲透藝術家思想情感和審美意念的具有一定形式的事物形狀和相貌。中國畫審美意識受中國哲學的思辨影響,在創(chuàng)作中畫家先與外物接觸,引發(fā)思維,在畫這些形象時,并不全然依物照搬,而是“師心”、筆隨心意,提倡“意象造型”的原則,這種意象造型強調主觀表現(xiàn)??梢娝囆g“形象”是區(qū)別于客觀現(xiàn)實的,是藝術家對客觀現(xiàn)實的加工提煉,它不僅是對事物外在描繪,最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事物的精神,也就是形與神的和諧統(tǒng)一。一幅好的中國畫作品,應該給觀眾以聯(lián)想,如果我們的造型與真實事物一般無二,沒有差別,那么這種造型是低級的,黃賓虹曾說過“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對此觀點中外藝術家是一致的。羅丹常告誡青年“世間有一種低級的精確,那就是照相機和翻模的精確”,這種“絕似”的“形”只能是稱之為“形”而絕不是藝術,無論是西方藝術還是東方藝術、古代藝術還是現(xiàn)代藝術,只要是藝術就有別于現(xiàn)實生活。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由于每個人先天稟賦、客觀環(huán)境影響不同,接受教育后的內化過程等方面千差萬別,所以在對事物形象的認識塑造,對美的感受也必然有很大的差異。藝術家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把聯(lián)想帶入意識,然后把生活中的事物化為藝術形象,從而找到一種巧妙的表現(xiàn)方式,來作為畫家個性體現(xiàn)和抒發(fā)情感的手段,它決定一個畫家的藝術風格。如吳道子的飄逸、李公麟的流暢和渾厚、虛谷的含蓄、趙之謙的豐滿、吳昌碩的古樸等都是以線來表現(xiàn)自己心中的形象。形象是藝術家在個性思維和真情實感的支配下觀察理解的獨特所在,并以中國畫特有的一種造型方式表達出來,這種造型既不失客觀物象的自然屬性,又不失客觀事物的真實再現(xiàn),把自然物象巧妙地轉化成畫面語言的和諧因素,變成表達自己造型審美感覺的一種符號。
線是中國畫的基礎、中國畫的立形手段、中國畫的主要表現(xiàn)方法,更是中國畫最重要的特點。用線造型的藝術特點折射出中國人觀察事物的獨特眼光,以及人與事物之間的和諧關系;線造型作為中華民族繪畫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體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審美文化及情感表達的最佳載體;線作為繪畫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源遠流長,同時也是我們的先輩從復雜的自然物象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語言符號,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形式,凝聚了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也融入了我們民族對宇宙自然的感知認識和向往。然而線造型的觀察、提取和縱深感的空間意識,是通過線條的線勢、線性、筆觸等微妙變化而達到,并體現(xiàn)出中國畫造型特有的氣質與風格。所以,以線造型體現(xiàn)出中國畫強大的視覺表現(xiàn)力,同時又易于客觀對象的提煉與概括,使其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超越自然的繪畫形式,從而達到所創(chuàng)造的理想境界,這就是線造型所產生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和美學特征。中國畫家如何才能從大自然中尋找表現(xiàn)自然形態(tài)的靈感,以不同的視覺角度選擇與心靈感悟去追求別具新意的藝術形態(tài)?歷史上成功的畫家無不借助所描繪物象形態(tài)的特征來實現(xiàn),而這種藝術表現(xiàn)則以線造型的形式展現(xiàn)在畫面上,只有這樣,才能透出對自然物象規(guī)律特征而表現(xiàn)出線性、線勢的個性特征,并賦予自然形態(tài)無窮的力量與生機,使作品的畫境產生出超越時空的藝術張力。在兩宋的繪畫中得到驗證,也使元、明、清以后的繪畫得到大肆發(fā)展。
既然中國畫的造型方式是用線條造型,以中國畫的用線來說,線造型的表現(xiàn)最早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最重要的遺址是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畫有相互追逐的魚,跳躍的鹿,他們的造型方法都是以線條為基礎物象的;青海大通縣孫家寨發(fā)現(xiàn)的舞蹈彩盆,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xiàn)青春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的根源;新石器時代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青銅器,上刻有晏吞紋、云雷紋、龍紋、虎紋等;夏商時期的各種花紋、幾何圖形和動物紋樣,以美妙的線條表現(xiàn)出來,手法的多樣或寫意、或抽象、或粗壯、或簡單、或實,將線條的造型魅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漢代畫在縑帛上的繪畫作品頗多,70年代在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3號墓的內棺棺蓋上,均覆蓋著旌幡帛畫,墓主形象或正或側,或畫成五分之三的半側面,形貌服飾皆刻畫得惟妙惟肖,各種神禽異獸,姿態(tài)矯健活潑,線條流暢挺拔,展示了古代繪畫的卓越藝術水平。這些藝術作品對中國畫的造型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很明顯是集中于“形”的方面,這是顯而易見的,不同的韻味與意象形態(tài)的“線”與其謹密的造型相協(xié)調構成完整的“形”對把握“形”似的“度”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唐代周昉《揮扇仕女圖》長卷描繪了宮廷嬪妃生活的哀怨,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周昉不但刻畫人物形象準確,而且能通過畫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情。全圖13人,情節(jié)分為:獨坐、撫琴、對鏡、刺繡、倚桐等。畫中的器物、環(huán)境如紈扇、素琴、銅鏡等線條組織疏密有致。人物面部神態(tài)生動,低垂的眉梢、灰暗的雙唇使面部顯現(xiàn)出愁苦哀傷的表情。呈現(xiàn)著莊重、凝靜的特征。中國畫是寫意的藝術,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寫實”藝術,雖然有水墨寫意與重彩工筆之分,但不能由此而認為寫意是意象造型,而工筆則是具象造型。意象造型是中國畫的造型觀,這種意象造型強調主觀表現(xiàn)。南宋梁楷人物、山水、花鳥并精,既能作精妙嚴謹?shù)睦L畫,又擅繪洗練放逸的減筆畫,特別是后者在技巧上有重要的創(chuàng)造。其所畫《六祖圖》則以頓挫富有節(jié)奏感的線條表現(xiàn)禪宗六祖慧能砍竹及撕經的情態(tài),草草數(shù)筆神氣迥出;《布袋和尚》只作半身,以水墨粗筆涂寫袍服,而以細部勾畫出笑容可掬的形象,頗為有趣;《潑墨仙人圖》也用酣暢的潑墨畫法,給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tài),用簡括細筆夸張地畫出帶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作品中也有兼工帶寫,比較嚴謹工致的一體,《釋迦出山圖》表現(xiàn)釋迦清癯而堅定的苦行形象,衣紋飄逸、氣象肅穆,與一般流行的釋迦像不大相同。中國藝術旨在表現(xiàn)人的主體精神,中國繪畫把這種精神稱之為“意”或“心”,故有“寫意”“寫心”之說。對這種主體精神而言,中國畫的“意象”具有廣泛的包容性的,是綜合主觀與客觀的意象。從主觀“意”到自然“形”相感相融而獲得萬物之神的“意象”。這是中國畫在表現(xiàn)上的主觀原則,“尚意重形”“應物象形”是注重作為視覺藝術語言的特性,不談“形”無以從繪畫的本體上去認識中國畫的造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