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惠茹
【摘 要】 教育就好比農(nóng)民種地,播種、施肥、除草、抓蟲、灌溉……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勤勤懇懇地辛勤勞作,期待最后的回報是豐碩的果實。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也是如此,要把握時機,要懂得方法,要進行細致的管理,還要持之以恒,這樣才能使感恩這顆種子在孩子純凈的心田生根、發(fā)芽、成長、收獲。
【關鍵詞】 感恩教育;播種;時機;方法;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5-00-01
我家所在的小區(qū)位于城中村的邊緣,從窗口望出去,能清晰地看到一大片村民用于種植的土地,土地上郁郁蔥蔥的滿是農(nóng)作物,青菜、玉米、花生……只要早起,每天都能看見辛勤的村民在田間勞作,播種、施肥、除草抓蟲、灌溉……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為等待收獲時的喜悅和滿足。轉(zhuǎn)念一想,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就像種植花生一樣,種植過程中看不到埋在地下的果實是否豐碩,只有在成熟收獲時才知道付出的勞動是否有成效。于是想起了這樣一句話:“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品德;播種品德,收獲命運?!睂τ變哼M行感恩教育也是如此,在幼兒純潔的心田播種感恩的種子,收獲的將是他們幸福的一生。
一、把握“播種”的時機是基礎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
幼兒教育來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幼兒看得見、摸得著,是最真切、最具有說服力的,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功能,因此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就是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教材。如在幼兒園,課室里的桌子歪了、椅子倒了,及時提醒幼兒扶正;戶外活動時讓幼兒協(xié)助老師準備各種活動器械;發(fā)現(xiàn)同伴有困難及時幫助;做值日生幫助老師管理班級……凡此種種,讓幼兒體驗為集體服務的快樂。在家里,可以讓幼兒感受家長的辛苦之后引導他們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掃地、擦桌子、收拾整理物品、倒垃圾、挑菜、洗菜、收放碗筷……由此可見,幼兒感恩教育就蘊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只要我們抓住了細節(jié),并且做到持之以恒,相信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2、把握節(jié)日活動的契機。
節(jié)日慶祝活動是孩子喜聞樂見的,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教育契機,是開展幼兒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在母親節(jié)或父親節(jié),教師要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活動感知父母工作和養(yǎng)育孩子的辛勞,懂得要以真誠的情感、力所能及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愛意,如贈送自己的一件手工作品、用一句話表示感恩、用一個舉動為父母消除疲勞、唱一首歌表示感謝等等。在自己的生日,了解這同時也是媽媽的“受難日”,應該首先要對媽媽表示感謝。在教師節(jié),體會老師工作的辛苦,懂得要聆聽老師的教誨并以實際行動感恩老師的教育之恩。在中秋節(jié),知道這是我國傳統(tǒng)的團圓節(jié),為自己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員感到驕傲,感受家庭的溫馨和我愛我家、我愛家人的情感。在重陽節(jié),通過為老人做一件事、請爺爺奶奶來園活動等,增強尊敬老人、愛戴老人、感恩老人的情感。在國慶節(jié),通過各種方式了解自己的祖國,體會和領悟“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明白要以一顆感恩的心認真學習本領,長大報效祖國……
二、掌握“播種”的方法是根本
1、家長要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作用。
所謂言傳身教,言傳為曉之以理,身教則是動之以情,只有觸動內(nèi)心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成功的教育,因此,言傳之外必須身教。都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教育,因而在教育孩子時,要重視自身的言行舉止和生活態(tài)度,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生活。如家長在家里要表現(xiàn)出對老人的孝順和尊敬,在外面表現(xiàn)出對朋友的謙和友好、對弱者的關懷,日常生活中隨時注意保持對生活的熱情等,幼兒便能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會孝順、關愛、寬容等優(yōu)秀品質(zhì),學會愛人及己,愛己及人。感恩的種子便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2、遇到合適的土壤要及時播種。
感恩教育無處不在,只要我們能用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捕捉契機。如帶孩子到外面時可以找到許多好機會進行教育:在書店時,發(fā)現(xiàn)相關的書本可以及時引導孩子讀一讀、念一念,有必要時買下來;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及時幫扶;看病時對醫(yī)生的勞動表示感謝;就餐時對服務員的照顧表示感激;到人多的地方要遵守秩序,自覺排隊;戶外活動絕不亂扔垃圾,主動保持環(huán)境的清潔等等。長期以往,幼兒的感恩意識將會逐漸增強。
三、注重“田間管理”是關鍵
1、感恩對象由近及遠。
首先,“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是生活中最為親近的人,他們?yōu)楹⒆拥某砷L付出了很多,孩子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因此我們覺得感恩教育應從身邊做起,只有先學會愛身邊的人、感恩于身邊的人,才能將心中的愛向外延伸、傳遞?!盵1]其次,感恩其他親人的關心和愛護;接著,感恩身邊熟悉的人,如老師、同伴、叔叔阿姨、小區(qū)保安等;再次,感恩為我們服務的各行各業(yè)的人,如警察、司機、醫(yī)生、護士、環(huán)衛(wèi)工、售貨員等;最后,感恩給予我們陽光雨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和強大的祖國。這樣循序漸進,讓幼兒由關愛單獨的個人擴展到關愛個人所屬的集體再到整個社會。
2、感恩需要表達。
愛需要表達出來,感恩也是這樣。首先,教會幼兒說好禮貌用語是最基本的表達方法,如“請”、“謝謝”、“您”等詞語雖然單純平實,卻是最美麗的語言,能使人感到溫暖,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老師教學活動后,說一聲“謝謝老師!”廚房阿姨挑來可口的飯菜,說一聲“謝謝阿姨,您辛苦了!”當小伙伴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當父母為你做了點滴事情、當別人贈送禮物時……都不要忘了說聲謝謝,讓幼兒認識到,對于別人的幫助心存感激之外還要及時道謝,當孩子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身邊的人表示感謝時,感恩的心態(tài)已經(jīng)根植于幼兒的心中,感恩已經(jīng)內(nèi)化成為自身一種良好的習慣。其次,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行動進行表達,如早上上幼兒園時向爺爺奶奶說再見、給老師鞠躬問好,平時主動給老師、長輩端水,為長輩捏捏肩、捶捶背、把好吃的先給老人等,對于幼兒的這些行為,成人要給予及時恰當?shù)谋頁P,并且要真誠地表示感謝,使其行為得到認同,通過鼓勵強化對感恩的認知。
3、感恩需要分享與回報。
感恩需要分享,成人要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善于與別人分享,如,分享玩具、食物、玩樂的機會,甚至是自己的好心情等,讓孩子在分享中不斷傳播正能量,得到快樂。
感恩需要回報,回報是感恩教育的高級層面,就是把感恩意識轉(zhuǎn)化為報恩乃至施恩的具體行為。在幼兒園階段,老師、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參與具體的實踐活動,如,大班的孩子可以參加一些志愿者協(xié)會組織的義賣活動,到福利院探望老人、孤兒,到特殊學??赐厥鈨和?;中小班的孩子可以到果園或田間參加拔草勞動,到公園參加義務打掃;孩子們還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上門慰問孤寡老人、困難兒童等。體驗用自己的愛心去回報周圍的人和社會,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感激之情。
4、及時“除草捉蟲”。
社會是人生的大課堂,在我們致力于讓幼兒感受正能量的同時,一些負面的信息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他們,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機,能夠很快模仿周圍人們的行為,不良行為也不例外,這些一些不良行為就好比田里的雜草、作物上的害蟲,如果不及時清除將會影響作物的生長,造成幼兒成長中內(nèi)心的困惑。因此,成人要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因素,通過與幼兒共同分析、討論等方式教會孩子識別好壞,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感恩,是一個接受愛,感知愛進而傳遞愛的過程;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更是一種境界。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感恩的種子會在幼兒這片純凈的凈土中生根、發(fā)芽、蓬勃生長,最后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帶給他們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陳小平,郭桂英.淺談節(jié)日開展幼兒感恩教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A].華章,201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