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蘭
新課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嘗試發(fā)現(xiàn)、民主對話、合作探究”。無論課前預設多么完美,當面對富有鮮活生命的課堂時,總會遇到預設之外的“意外”生成。“意外”的出現(xiàn)不是壞事,它是課程的生長點。我們應該把這“意外”及時納入教學當中,隨機調整教學策略,進行化解,重構課堂動態(tài)生成,從而使課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轉變成教學中的一次次精彩。
一、提升、拓展“意外”
在課堂上,學生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師若裝聾作啞,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若嚴詞斥責,則將熄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則將使學生疑竇倍增。如果把這樣的意外納入教學當中,仔細傾聽學生每一次的思維顫動,它會讓動態(tài)生成更加精彩。
我在教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時,讓學生自己動手,用5個小立方塊搭幾何體,盡可能搭出不同的幾何體,并畫出三視圖。學生采取同桌合作的方式,一人搭一人畫。完成后代表上講臺評解。學生一個演示,一個解說,有的按三視圖的層數(shù)、個數(shù)說明,有的按三視圖各像什么字母說明。離下課還有5分鐘時,我示意大家暫停。但還有一位學生的手依然高高舉著。我想,既然這位學生的手還在高舉著,說明他肯定還有不一樣的結論,請他演示:
他高舉著他的幾何體,然后拿掉上面的一個說:底下一層是四個這樣擺放的,手摁住了上面給大家看,還有一個在上面正中央,這的確與剛才其他同學擺出的幾何體不一樣,是錯落擺放很具有特殊性,超出我們平時的思維。我讓他擺放在講臺上,和同學一起再好好觀察一下這個幾何體,然后再畫出它的三視圖。這種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學生求知欲望的具體體現(xiàn)。這時,教室里的氣氛又變得非常熱烈,學生非常積極地討論有沒有新的搭法,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真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縮小、消解“意外”
所謂縮小意外,就是對不利于目標達成的生成進行有價值的控制和調整,避輕就重,從大處著想,巧妙迂回突破,提高學習
效率。
案例:在進行“我們與數(shù)學同行”這一章的引入教學時,我是這樣設問的:“你知道汽車的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嗎?”這時我借助計算機設計一組動畫:讓一只猴子坐著一輛方形車輪的車,在音樂的伴奏下一上一下顛簸著前進。學生見了哄堂大笑。我借助這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想一想,小猴子為什么會顛簸?一個學生說:“因為車輪是方的,有棱有角?!彼季S被激活了,我隨即再問:“難道坐在沒棱沒角的車輪的車上就不會顛簸嗎?”屏幕上出現(xiàn)一只坐在橢圓形車輪上的小猴子仍在上下顛簸前進?!斑@又是為什么呢?”不等我說完,教室里就熱鬧了。在我的引領下,學生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開始討論原因。正當?shù)靡庥谖业慕虒W和學生的表現(xiàn)時,耳朵里傳來了一聲極不和諧的聲音。只見一同學站在教室后面的一排椅子上,手舞足蹈地比劃著,像剛才動畫里面的小猴子一樣在上下顛簸前進,嘴里還發(fā)出奇怪的聲音。我心里極不高興,大聲呵斥道:“你在干什么?”“我在模仿動畫里面的小猴子呀,它們是森林里最調皮的動物呢!我想它們騎上扭曲的圓形車輪的摩托在街上開著也一定是很可笑的?!贝搜砸怀?,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場面尤為尷尬。于是我順水推舟地說:“是啊,圓形有好多種,小猴子到底要坐在哪種圓形車輪上才能平穩(wěn)地前進呢?接下來,我們就來探尋你心中的答案,好嗎?”就這樣,以各種圓形車輪為主題,分組討論小猴子坐在上面的后果。不出所料,所有的學生都選擇圓形車輪,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我再次引導學生看屏幕:一只端坐在圓形車輪車子上的小猴子在平穩(wěn)地前進,車軸“畫”出一條與地面平行的“直線”,鮮明地揭示了車軸與地面的距離保持不變的道理。通過動畫演示,使學生的主動學習得以進行……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對圓形的理解和“我們與數(shù)學同行”的創(chuàng)編可謂水到渠成。
三、有意預設“意外”
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必定會延伸到其他知識點,會造成對別的知識點的誤解,通過設置一個陷阱,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其他關聯(lián)知識點的鞏固?!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蔽艺J為,設置問題情景時也可適當設置一些陷阱,讓課堂達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一節(jié)內容時,我沒有直接將教材知識“奉獻”給學生,而是先安排了這樣的游戲,由學生隨意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式(Δ≥0),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讓學生說出兩根及二次項系數(shù)。由我猜學生所出的方程一個、兩個……學生爭著出題,結果一一被我說中?!罢嫫婀?,老師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這就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產(chǎn)生了疑問,從而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引發(fā)了興趣,待吊足了學生的胃口后,再引導學生探求其中奧妙。
參考文獻:
[1]朱德全.基于問題解決的處方教學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2006.
[2]陳勃.指向問題解決的教育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