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詩平
夜讀黨史,重溫毛澤東同志的論述:“官氣是一種低級趣味……這是最低級的趣味?!闭Z實意深,發(fā)人深省。
“官氣”者,官僚之氣也。一些干部隨著官位的升高,往往“官氣”也越來越大。在他們的心中,當官要有官樣,出門需“寶馬香車”,說話得拿腔拿調(diào),下基層當前呼后擁,總之衣食住行都得高人一等,仿佛這才像官,才有尊嚴有地位。其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講話打官腔。跟群眾講話板著面孔,居高臨下,刻意把自己裝扮得很嚴肅,想贏得百姓的“敬”。二是做事“耍花槍”。講話、發(fā)言、匯報工作時,總是“豪氣沖天”,講得頭頭是道,卻華而不實。三是善于端架子。凡事愛擺“場面”,認為場面就是“臉面”,沒有像樣的場面就顯不出尊貴。
相比于“官氣”,“民氣”則是親民之氣、愛民之氣、恤民之氣、為民之氣。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干部視群眾為親人,與百姓交朋友,真心實意為群眾干事,才會充滿“民氣”,凝聚“民氣”。
我們黨從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這其實就是“民氣”的體現(xiàn)。從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與老鄉(xiāng)圍爐夜話,到鄧小平提倡“西紅柿炒雞蛋就不錯”的公務菜譜,從被百姓視為朋友的鄭培民,到“當官不像官”的信訪局長張云泉,再到“草帽書記”楊善洲等,誰心里有民生、身上有民氣,老百姓的秤桿上就有誰。
人心向背,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官氣盛則民棄之、民惡之;民氣盛則民愛之、民戴之。對黨員干部來說,保持平民本色,應在意識深處把平民心態(tài)作為一種底色,以群眾“高不高興、滿不滿意、答不答應”作為行動指南,這樣才能脫離低級趣味,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