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山??
筆者此前參加了在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立項的課題“中職教學模式研究”,負責中職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從中職英語教學實際和就業(yè)需要出發(fā),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強調英語教學內容與專業(yè)知識的整合研究,突顯職業(yè)性和專業(yè)性,突出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研究,構建具有操作意義的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中職英語課程“活動-應用”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的創(chuàng)新模式,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通過活動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在“活動-應用”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學生成績也有較大幅度的進步。
一、中職英語“活動-應用”教學模式
(一)背景和作用
中職英語課程“活動-應用”教學模式是根據中職課堂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提出來的,在有效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實踐導向課程理論和項目教學方法等新的教學理念與手段的指導下,整合新的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堂結構,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職業(yè)教育的實踐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產生情感的活動。
(二)模式及特點
“活動-應用”教學模式是:整合教材,設計活動—開展活動,感受知識—小組研討,構建知識—創(chuàng)設情景,運用知識。在英語課程運用“活動-應用”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小組合作而感受知識,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悟知識,從而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構和策略
“活動-應用”教學模式的結構特點是以活動為基本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造實際的情景,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產生情感、運用知識。在構建“活動-應用”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采取如下策略。第一,教學內容整合策略。對英語課程進行整合,包括相關專業(yè)學科課程資源、課程內容及學習方法的整合,已達到創(chuàng)設情景,開展活動的目的。第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要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知識,體驗知識,理解知識,構建知識,促進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具有激發(fā)學生情感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第三,主體活動策略。學生是活動的主體?;顒臃从沉俗鳛橹黧w的人在社會生活所有領域中的積極行為?;顒咏虒W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親身操作感受體驗,主動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獲得知識以及提高素質與能力。
二、“活動-應用”教學模式實施的調查
為了使課題研究能有效開展,并全面深入了解目前中職英語課程“活動-應用”教學模式的開展情況(包括教師采用該教學模式的使用頻率、學生的態(tài)度、教學的效果、課堂情況等),針對實施情況,總結該教學模式的存在問題,完善教學模式,筆者對“活動-應用”教學模式開展了為期兩年的調查研究。
采用問卷調查、成績對比分析、課堂考察、座談會等方法對中職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機電專業(yè)班、計算機專業(yè)班和幼師專業(yè)班共10個班級的430位學生進行統(tǒng)計分析,根據調查情況,探討存在問題及解問心有愧問題的對策。
(一)當前中職英語課程開展“活動-應用”教學模式的頻率和開展的活動
2.2%
表1調查的是學校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活動-應用”教學模式的頻率和開展的活動,從有關數據反映的情況來看,仍有大部分教師沒有積極開展“活動-應用”教學,主要原因是這些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學校急需改變英語課程任課老師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倡導“活動-應用”的教學模式,全面開展“活動-應用”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根據學習內容可以有針對性地沿用、選取上述的活動形式,不但能迎合學生的口味,還能激發(fā)學習興趣。知識通過活動應用到實際場景,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學習有效性。例如,學習heavy和light這兩個詞匯,幼師專業(yè)的學生可以通過圖片講故事的活動來把詞匯形象化,學會表達重和輕的概念。機電專業(yè)的學生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動,創(chuàng)設工作活動情景,把heavy和light這兩個詞匯與專業(yè)知識關聯,如heavy current是“強電流”,light current是“弱電流”。學生通過活動把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或生活場景中,不但能體驗到活動的真實感,最重要的是能增加學習的積極性,擺脫枯燥的課堂,提高學習的效率。
調查的是學生對“活動-應用”教學模式的態(tài)度,從數據可知,學生認可學校在英語課上開展的各種活動,大部分學生都喜歡英語課程開展“活動-應用”的教學模式。這說明了在英語課程開展該模式是受學生歡迎的,但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調查得知,學生積極參與的主要因素是“活動能體現學以致用” “活動能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活動能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如果活動設計簡單和小組個別成員濫竽充數,則嚴重影響活動效果,最終導致相當部分學生參與性不高。因此,在開展“活動-應用”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新鮮、吸引、難度適中的活動,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在開展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小組管理,不但要突出小組長的作用,更要關注小組成員的表現,采取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以調動全體學生參與,避免出現部分學生唱獨角戲,個別學生濫竽充數的不公現象。雖然如此,但仍有近70%的學生表示“有必要”在英語課程開展“活動-應用”的教學模式。這說明了采取了適當的教學模式,體現學以致用的特點,就算是中職學生也有強烈的英語學習欲望,這樣更加堅定了筆者進行該課題的研究信心。譬如在Finding a Job一課中,通過“點球射單詞”的游戲活動,復習關于工作的基本詞匯cashier,doctor,cook,waiter,salesperson等 。“點球射單詞”是一個FLASH游戲,根據所給出的英語單詞,選擇正確的意思,或者根據所給出的意思,選擇正確的英語單詞。具體操作為,每小組根據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熟記關于工作的詞匯),派出一位成員,到講臺電腦上完成五個點球射單詞,比賽哪個小組射進的點球多。通過“點球射單詞”的活動,學生把詞匯學習應用到游戲中,在競賽的過程中,不但上臺操作的學生全神貫注,而且臺下的學生也是目不轉睛,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調查的是教學的效果,結果顯示,開展“活動-應用”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表1數據反映的開展得最多的活動“角色扮演”“做游戲”和“小組合作討論”的結果。對于開展“活動-應用”的教學效果,只有29%的學生認為“好”,大部分學生只是覺得“一般”。針對此情況,筆者進行深入探討,發(fā)現造成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活動的設計,活動的難易直接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活動設計得容易,基礎好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活動設計得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容易消失,因此今后要把握活動的難易度。第二是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在小組內,基礎好的學生對學習活動占有主導地位,造成基礎差的學生更加不積極參與,基礎差的學生往往只是充當小組的一個成員,他們看著別人參與活動,自己只是坐著不動,從而沒有起到共同學習的效果。
是調查教師在開展“活動-應用”教學模式時的課堂表現,據數據反映:第一,在開展“活動-應用”教學前,72.5%(312人)的學生認為教師對活動目標和要求都交待得清楚,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方向;第二,在開展“活動-應用”教學過程中,只有51%(220人)的學生認為教師會鼓勵學生思考,給予積極的指導,從而促進合作學習。這說明教師要在開展“活動-應用”過程中不但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調控好課堂,組織學生有效地開展活動,不能讓學生隨意發(fā)揮,影響教學效果;第三,在開展完“活動-應用”教學后,僅有34.7%(149人)的學生認為教師會經常對學生進行反饋和評價,這樣一來,導致大部分學生沒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和激勵,是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之一;第四,在開展“活動-應用”教學時,只有33.5%(144人)的學生認為教師善于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和工具,特別是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這說明了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單一,不靈活,這正是開展“活動-應用”教學的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之一。
三、調查的反思
(一)堅持以生為本,明確以活動體現應用實踐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來,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授課模式導致了學生被動學習,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故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認知規(guī)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變“教—練—考”的現狀,在有效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靈活整合教學內容,把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構建貼近生活工作的情景,并且要注意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生動有趣,化陌生為熟悉。教材內容整合要注意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形式讓學生感受知識、體驗知識和應用知識。在課堂上,讓學生眼耳口手都動起來,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感受學習內容,感悟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學習Work這一章節(jié)為例,有一個教學目標是要談論工作技能,若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詳細地向學生介紹什么工作對應怎樣的工作技能,例如:A lifeguard can swim. The doctors can help sick people.無論教師怎樣生動地舉例解說都難以真正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教師先利用圖片和游戲等手段創(chuàng)設有關工作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設計關于工作技能的微課,讓學生感受知識,最后通過小組合作開展“活動-應用”教學,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表達工作技能,在活動中體驗、感悟、運用知識,使課本中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地展現出來,活生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英語課程的吸引力大增,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以活動體現應用實踐價值。
(二)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精心準備教學活動,活動中應用知識
從調查可知,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完善之處,特別是教學活動的設置,教學活動是“活動-應用”教學模式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依據“三貼近”的原則,貼近生活、貼近情境、貼近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活動內容,選擇恰當的活動形式,通過一系列由易到難、有樂趣、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把書本知識形象化和生動化,做到寓教于樂。例如在Clothes for Work一課中,教師首先布置貼圖游戲,給出寫了服裝詞匯的卡片,如dress,jacket,shirt,pants,suit等,讓學生找出合適銷售員穿著的服裝卡片,貼到銷售員的身上。再布置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運用be good for the job和be not good for the job句型表達銷售員合適穿什么服裝。教師通過這些輕松有趣、人人可以參與的活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教師設計此活動還有以下好處:第一,學生有表演與展示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學以致用。第二,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員齊參與,避免了小組活動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擴大了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度,每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提升了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第三,在學生表演和展示后,師生及時對各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和反饋,使學生的表現得到肯定,使他們嘗到參與的甜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自信心也增長了。
(三)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善用多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與學的互動效果
“活動-運用”教學在開展時,既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也要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調查的結果顯示,教師對活動任務的交待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反饋,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是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作用應貫穿活動的全過程,在活動的不同時段,起到不同的作用。在開展活動前,教師要讓學生明晰活動的目的和要求,使學生有明確的活動目標;在開展活動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密切關注各層次的學生,還要加強對各小組學生的引導、調控和反饋,遇到信心不足的學生要鼓勵其大膽地參與活動,不能讓學生得過且過。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作出反饋和評價,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激發(fā)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活動。細節(jié)決定成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動作,一句話,會對教學活動產生不同的影響。此外,在英語課程中開展“活動-應用”教學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情境,能把抽象的詞匯和句型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例如,在Welcome to the English Club一課中,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制作一個介紹學校社團的微課,介紹學校常見的社團活動,再通過FLASH游戲學習有關社團的單詞(Computer Club,Health Club,Volunteer Organization等)和句型( Do you want to join a club? How to join a club? 等),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完成學習任務卡、學習社團招生海報,并用I would like to join …,Im good at …,Im interested in …等句型說明加入該社團的理由。這樣既增強趣味性,又結合生活實際,把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生動地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多媒體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發(fā)揮寓教于樂的學習優(yōu)勢,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栩栩如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學習的疲倦感。
在信息化時代,教師的教學觀念要與時俱進,既要提高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知識能力,又要優(yōu)化教學手段,才能在英語課程中有效地開展好教學活動,保證教學質量。中職英語課程“活動-應用”教學模式的應用,是一次教學模式的探索,筆者會繼續(xù)深入研究,使該模式能貼合中職教學,突顯文化基礎課在中職教育中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陳春陽